但我國城鄉居民在一般體查時隻習慣做乙型肝炎的血清學檢查,而大多未做丙型肝炎的血清學檢測,因此對乙型肝炎病毒學檢查陰性,但卻有慢性肝炎情況者應進行丙型肝炎病毒學檢查。
檢查時最好采用B超與肝癌血清標誌物AFP檢查相結合的方法。因為在我國的肝癌病例中,約30%的病例AFP是陰性,單純的AFP檢測將使這些病例被漏檢。AFP與B超聯合檢測可使95%以上的早期肝癌被檢出。
對肝癌高危對象的檢測一般主張每6個月一次。據上海醫科大學肝癌研究所的研究,肝癌的自然病程約兩年,其中從普查能檢出肝癌到出現肝癌的臨床症狀時間約為8個月,故每年檢測一次難以保證每個被檢出的病例皆尚在亞臨床期。而如果對高危對象人群中每6個月檢測一次,則可使肝癌基本上都在亞臨床期被檢出。
(3)早發現、早治療
肝癌的早期發現,早期治療非常重要。早期肝癌經過手術治療,療效確切,治愈率高,所以早期診斷、早期治療是防治肝癌的重要措施。患者到臨床症狀明顯,出現上腹部腫塊、疼痛、消瘦或黃疸、腹水,此時多屬於中、後期,肝髒損害明顯,腫瘤已經在肝內傳播或擴散到其他器官,大多已經失去治療機會。
早期診斷常用B超和AFP進行初篩,一旦可疑病例,進一步做CT、磁共振或肝髒活體組織學檢查。
(4)肝癌並發症的預防
由於肝癌多死亡於並發症如:全身功能衰竭、上消化道出血、肝性昏迷和肝癌自發性破裂等,所以加強對肝癌並發症的預防對提高肝癌生存期有較大意義。加強營養,控製感染,防止腹水及肝癌自發性破裂。
(5)手術後預防複發
手術後有部分肝癌容易複發,據資料分析,肝癌的高危複發因素有:大肝癌、CT顯示或手術中見到腫瘤無明顯的邊界,切開門靜脈或膽管有癌栓,腫瘤有衛星結節,腫瘤標本病理切片檢查可見癌旁及遠肝部位的脈管內有癌栓或子灶;癌細胞分化差,p53基因突變,增殖細胞核抗原表達指數、腫瘤微血管密度高等。對出現這些情況的複發高危病例,應采取相應的介入療法、化療等以降低肝內複發率,提高生存率。
八、脂肪肝
1.什麼是脂肪肝
脂肪肝是由肝髒本身原因或肝髒以外原因引起的肝細胞內脂肪代謝異常,過量脂肪(主要為甘油三酯)在肝髒內持久沉積所致的疾病。在歐美國家,以酒精性脂肪肝、肥胖性脂肪肝多見,在我國肥胖性脂肪肝、肝炎後脂肪肝等更為常見,據歐洲和國內學者統計,目前脂肪肝發病率約占平均人口的10%。
2.哪些因素引起脂肪肝
引起脂肪肝的病因較多,有時可有2種以上的病因同時出現,主要病因有以下方麵:
(1)飲食:高脂高糖飲食或長期營養不良,均可以導致脂肪肝。前者容易理解,高脂高糖飲食容易使體內脂肪過多,導致存肝髒內的沉積;而對後者有人很不理解,說“我不喜歡高脂高糖飲食,怎麼可能得脂肪肝?”其實饑餓或消化吸收障礙、低蛋白飲食、食物中缺乏去脂物質、缺乏維生素均可以導致肝髒內脂肪代謝障礙而產生脂肪肝。此外,酒精中毒也是一個重要原因。據研究,飲酒量每天30克,持續10天者就可以發生脂肪肝。超過180克持續10天者全部由酒精性脂肪肝發展成為酒精性肝硬化。健康人每天攝入乙醇100~200克,連續10~20天,不論其飲食是否有足量的蛋白質,均可發生脂肪肝。
(2)化學藥品:某些激素、某些鎮靜劑以及某些肝毒類物質如四氯化碳、氯仿、苯、鉛、砷等均可破壞肝細胞的脂肪代謝。
(3)感染:病毒性肝炎、結核、肺炎、慢性膽囊炎、慢性潰瘍性結腸炎、慢性胰腺炎等,尤其是病毒性肝炎,在急性肝炎恢複期和慢性乙型、丙型肝炎者中,由於營養調節不當,攝入脂肪過多,活動過少或炎症導致肝細胞的變性均可誘發肝炎後脂肪肝。
(4)內分泌疾病:高脂血症、糖尿病、腦垂體前葉功能亢進症、甲狀腺功能亢進症等,其中高脂血症是最重要的誘因。
(5)其他:如嚴重貧血、嚴重缺氧、肝豆狀核變性、某些醫源性疾病等。
3.怎樣預防脂肪肝
(1)控製飲食、減少肥胖
由於現代文明的發展。飲食習慣的改變,脂肪肝已經成為一種日漸增多的常見病。據王吉耀等進行的脂肪肝流行病學調查結果,脂肪肝的患病率在成人中6.8%~11.2%不等,其中以45~59歲年齡組最高;在我國單純性肥胖兒童中,B超診斷脂肪肝發生率為38%。一般認為肥胖度超過30%的肥胖者脂肪肝的發生率就顯著上升,肥胖度超過50%的肥胖者肝內脂肪浸潤增多。所以控製飲食,減少肥胖是預防脂肪肝的非常有效的方法之一。
脂肪肝的飲食預防,關鍵是要控製熱量。進食要富於營養,但脂肪含量要控製,糖的攝入量也要控製,宜高蛋白飲食。肥胖病人要控製熱量,逐步使體重達到標準體重。對中度肥胖者,總熱量的攝入控製在正常熱量的70%以下,一般男性應低於8368千焦耳(2000千卡/日),女性應低於6276千焦耳(1500千卡/日)。飲食中減少單糖和多價不飽和脂肪酸,但要有適量必需脂肪酸,脂肪以不超過總熱量的15%~20%為宜。忌食肥肉、豬油、糖等高脂、高糖食物,多吃蔬菜,使體重每周減輕0.5~1.0千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