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五、肝病患者宜食大豆及豆製品
被人們稱為“綠色的牛乳”的大豆含有豐富的蛋白質、鈣、磷、鐵、B族維生素及中等量脂肪及少量碳水化合物。大豆蛋白質的氨基酸組成與人體需要的氨基酸接近,特別是賴氨酸含量豐富。用大豆做成的豆製品,像豆漿、豆腐,對缺鈣和貧血的肝病患者非常有益。
食用大豆及其豆製品時,應將其加熱煮熟後再食用,因為生大豆中含有一種抗胰蛋白酶的因子,能抑製胰蛋白酶的肌作角,使大豆難以分解為人體可吸收初用的各種氨基酸。經過加熱煮熟後,這些因子被破壞,消化吸收率隨之提高。
幹豆類幾乎不含維生素C,但發成豆芽後,其含量明顯提高,黃豆發芽後第6~7天時維生素C的含量最高,而綠豆芽含的維生素C又比黃豆芽高。
所以,肝炎患者多食用大豆及豆製品,不僅可以補充適量的植物蛋白質,還可以補充各種維生素,對肝髒的修複是非常有益的。
十六、肝病患者宜食獼猴桃
獼猴桃中含有蛋白質、脂肪、糖類、A、B族維生素、維生素C、維生素E、胡蘿卜素、膳食纖維、多肽類物質以及多種礦物質等營養成分,具有平肝清熱、利尿通淋、降脂抗癌等作用,可防止小便不利、中風、癌症、冠心病、糖尿病、慢性肝病、脂肪肝等病症。具獼猴桃體來說,獼猴桃中的糖類能保肝解毒;維生素A能增強人體對傳染病的抵抗力;B族維生素和多肽類物質能防治肝癌;維生素C、維生素E、胡蘿卜素能防止肝髒發生病變或老化;膳食纖維能降低膽固醇含量,減輕肝髒負擔。因此,常吃獼猴桃有較好的保肝作用。
十七、泡菜醃菜肝病少吃為宜
泡菜和醃菜都是在蔬菜中加入大量的鹽及一些調料製作成的一種半成品菜。其不同點是,泡菜製作方便,所需時間短,並有料水浸泡,色澤鮮嫩;而醃菜製作稍微複雜些,醃製的時間較長。兩者的原料多為白菜、蘿卜、薺菜等,這些菜中都含有一定量的硝酸鹽類,更使菜中的硝酸鹽含量增加。用這種蔬菜製作泡菜和醃菜時,硝酸鹽在一些細菌的作用下可以還原成亞硝酸鹽;硝酸鹽進入體內後,可在組織代謝作用下生成亞硝胺。研究證明,亞硝酸鹽和亞硝胺都對人體有害,特別是亞硝胺有致癌作用。
由於泡菜製作時間短,所含的亞硝酸鹽較多,雖然好吃,但肝炎病人常吃會對健康有害,因此,肝病患者最好不吃泡菜。
醃菜味道清香,嫩脆爽口,並有開胃的作用。因為其製作時間長些,所含亞硝酸鹽少,肝炎病人少量吃點醃菜是可以的。但是要注意的是,醃菜不宜常吃,更重要的是一定要選擇醃透的醃菜吃,因為醃製時若放鹽量不足,或醃製時間太短,還原性的細菌就容易大量繁殖,使無毒的硝酸鹽還原成有毒害作用的亞硝酸鹽,並且含量很高。
以上內容說明,泡菜和醃菜對身體都有一定程度的損害,為了身體著想,最好還是禁食泡菜和醃菜。
十八、秋季肝病患者宜食梨
秋季時節,天高氣爽,空氣中水分減少,此時人們易出現咽幹鼻燥,唇幹口渴、咳嗽無痰、皮膚幹澀等“秋燥”現象。素有“百果之梨宗”的梨,對秋燥症有其獨特的療效。
中醫認為,梨有生津止渴,止咳化痰、清熱降火、養血生肌、潤肺去燥等功能,最適宜於冬春季節發熱和有內熱的病人食用。尤其對肺熱咳嗽、小兒風熱、咽幹喉痛,大便燥結症較為適宜。現代醫學研究認為,梨還有降低血壓,清熱鎮靜的作用。高血壓患者,如有頭暈目眩、心悸耳鳴者,經常吃梨,可減輕症狀。梨含有豐富的糖分和維生素,有保肝和幫助消化的作用。對於肝炎、肝硬化患者來說,作為醫療食品經常食用很有好處。但是,因為梨性寒冷,對那些脾胃虛寒、消化不良及產後血虛的人,不可多食。
十九、肝病患者宜食紅棗
紅棗不僅是一種深受老百姓喜愛的食品,也是一味常用的中藥。中醫很早就有用紅棗組方的“養肝湯”來養肝排毒的方法。紅棗具有保肝、健脾、降低膽固醇、升高白血球、抗過敏等作用。
現代藥理研究發現,紅棗中含有較多的蛋白質、氨基酸、糖類、有機酸、維生素A、維生素B2、維生素C、P等,以及微量元素鈣、磷、鉀、鐵、鎂、鋁和大量的環磷酸腺苷等。它性溫、味甘,具有補脾益氣、養血安神、生津液、解藥毒、緩和藥性的功效。
由於紅棗內含有三萜類化合物的成分,可以抑製肝炎病毒的活性。此外,紅棗還能提高體內單核吞噬細胞係統的吞噬功能,有保護肝髒、增強免疫力的作用。另外,一些慢性肝病患者的體內蛋白相對偏低,而紅棗富含氨基酸,它們有利於蛋白質的合成,可以防止低蛋白症狀,達到健脾養肝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