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0章 尋找新出路(3 / 3)

作為威懾力量的核武器,過去,它已經為尋求和平,溝通人類感情和國家之間的理解,並為保衛世界和平作出了貢獻。目前,正在從它至高無上的全盛時期跌落下來。

帶有放射性的核能正在人類社會生活中尋找新的位置。但核能無論定位如何,其價值將是永恒的,由於其蘊藏的巨大能量,今後它將為造福人類立新功。

就中國而言:

第一顆原子彈爆炸成功後的幾天,周恩來總理就詢問有關河西走廊上空放射性煙雲的情況。正是在周恩來總理的關,心下,我國早在1964年,就考慮到核試驗從大氣層轉向地下發展的趨勢,製定了平洞、豎井試驗場的各種方案。

國家衛生部1975年組織大批醫務工作者對敦煌、酒泉等地區進行了大規模的居民健康調查。調查結果顯示,中國進行有限的核試驗至今沒有發現對居民健康有不利的影響。衛生部的實測數據還表明,全球性的放射性汙染,主要是由於當時的蘇聯與美國進行核爆炸引起的。他們兩家的核試驗造成的核汙染占總汙染量的90%以上。

20世紀60年代,有一次核試驗前,投彈飛機正在準備起飛。國務院的會議廳裏,周總理仔細詢問了核爆炸雲的走向,當他確信放射性煙雲的下風不可能到達某國上空時,他才批準了核爆炸試驗。

強烈的責任感、曆史感和憂患意識縈繞在中國核決策人員的心頭。

1986年,國際和平年。這年春天,中國政府宣布:中國已多年未進行大氣層核試驗,今後也將不再進行大氣層核試驗。秋天,人們在第一顆原子彈爆炸中心豎起一塊花崗岩紀念碑。

蘑菇雲從羅布泊上空消失了。大漠深處,當年大氣層核試驗的指揮部變成一堆廢墟,駐紮過試驗大軍的營盤成了黃羊的樂園。

有人曾發出這樣的感慨:如果當初我們不搞原子彈、氫彈、導彈,而把那些人力、物力用來建造高層公寓和立交橋,用來製造汽車和家電,豈不更好?

中國的政治家及軍事科學家們是這樣回答的:

“這當然是美好的願望。可是如果我們沒有原子彈、氫彈,沒有火箭,衛星,我們能有今天的地位嗎?我們能有這樣一個和平安寧的環境來搞建設嗎?”

是的,昨天,為了不再任人欺淩,為了國家的獨立、主權和尊嚴,我們鑄造起和平盾牌;今天,為早日實現最終消除核武器的崇高目標,中國向世界宣告:暫停核試驗。

現在,世界進入了一個新的格局,世紀之交的最大的挑戰是經濟和科技的挑戰。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以後,國防科技工業最先感受到現實湧來的時代大潮。長期處於神秘狀態的核技術已經撩開了麵紗,和船舶、航空、航天工業一樣走向民間。

核電的光明正在走進尋常百姓家。中國已形成從核電科研、設計、試驗,到各種大型設備加工製造、施工、安裝、調試等完整的核電體係。

核技術在農業上的應用,每年為國家增產糧食40億公斤。核技術應用於醫學,也在中國得到發展,現在全國每年接受核醫學治療的病人達400萬人次。

作為在核領域中耕耘的廣大科技人員,也正在從“造原子彈的不如賣茶葉蛋”的困境中走出來。

中國的核能及核技術正在轉向。

核武器中的“彈芯”,可以讓它變成蘑菇雲,危害人與生物圈;但是,經過稀釋加工後,也可以讓它向人類輸送電力,造福於社會,原子彈裏能夠飛出“核鳳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