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3章 第一個太陽能源理論(1 / 1)

太陽上巨大的能量從何而來?

隨著1932年中子的發現,物理學家貝特提出了第一個科學的太陽及一般恒星能量生成的理論:氫是太陽的燃料,太陽上所進行的反應不是一般的化學反應,而是在高溫下麵進行的熱核反應。

太陽中心的溫度高達1500萬度。在這麼高的溫度下,原子幾乎失去全部的核外電子,氫原子亦是如此,赤裸裸地隻剩下原子核質子。這些粒子在1500萬度的高溫下作高速運動,具有足夠的能量,有資格去轟擊其他的原子核,發生熱核反應。經過實驗和計算,貝特認為,目前太陽能量主要由4個氫核(質子)聚變成一個氦核的熱核反應所產生。4個氫核聚變為1個氦核後,質量虧損了0.0276原子質量單位。虧損的質量轉化為能量。據計算,1克氫聚變成氦,質量虧損0.0069克,相應放出的能量為6270億焦耳。太陽上麵氫的含量極為豐富,相應產生的能量自然是十分巨大。應當指出,太陽在放出能量的同時,氫核質量的虧損是極微小的。即使按目前太陽的輻射功率計算,100億年之後,它的質量僅損失0.06%,實在微乎其微!因此,一切後顧之憂是多餘的。

貝特的這一理論,給研究天體物理、化學性質、天體演化以極大的推動。他因此而獲得了諾貝爾物理學獎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