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保證成品鞋的質量,所用原材料在使用到製鞋工藝和成鞋之前,必須對它們的性能進行模擬測定,即模擬製鞋工藝及實際穿著條件進行測定。但由於製鞋工藝及穿著條件影響因素比較複雜,故這種模擬測定並不能完全反映成鞋的質量。所以有必要進行成鞋分析,即對成品鞋進行模擬穿著條件的測定。
成品鞋質量也是通過感官檢驗、穿用試驗和分析檢驗來進行綜合評定的。感官檢驗就是靠人的感覺器官,通過手摸眼看來檢驗成品鞋的外觀質量。如顏色是否均勻,線縫鞋針腳是否均勻,是否有跳針、開膠開線,兩隻鞋子色調、尺寸等是否一致對稱,後跟高度是否一致,鞋底是否欠硫或有氣泡、雜質等。這種方法雖然直接快速,但難免有一定的主觀性,並且不能反映成品鞋的內在質量;穿著試驗就是通過不同的穿著對象進行穿用試驗來鑒定成品鞋的適用性和堅固性,此方法具有一定的實用意義。但試驗時間長,影響因素複雜,不能滿足及時鑒定產品的要求。
分析檢驗是在實驗室用特殊的儀器和設備模擬某種穿用條件,迅速對鞋的某一指標進行定量鑒定。成品鞋主要通過如下項目的鑒定進行質量評定:鞋類耐磨、耐折、剝離強度的試驗;鞋及各部件的硬性(柔質)、防水性和保暖性試驗;鞋底部件的抗折斷性;鞋後跟的抗破壞性以及鞋的特種性能等。
5.1.1概述
鞋底的耐磨性能是鞋類重要的質量指標之一。成品鞋在穿著試用過程中,鞋底接觸人腳與鞋底對地麵產生的總的平均壓力為0.4~0.7MPa,個別部位可高達1.5MPa以上。故鞋底會受到反複的相當大的摩擦,如果鞋底沒有較好的耐磨性能,就會影響鞋子的穿用壽命,故需對鞋底的耐磨性進行測定。不同的鞋類,所用的不同的鞋底耐磨性能有不同的標準,如硫化皮鞋、膠粘皮鞋、模壓皮鞋、橡膠底耐磨性能一般規定磨痕長度不大於10mm。
目前在製鞋行業中廣泛采用阿克隆磨耗機進行鞋底磨耗性能試驗(見3.10)。但這種方法既費工又費時,周期又長,對某些材料的試驗誤差較大,而且有些材料還不能用阿克隆法試驗。能夠克服這些缺點的方法是采用XM-1型磨耗試驗機,即用帶齒的金屬磨輪垂直壓在試樣鞋底上,以一定的負荷、一定的速度、一定的時間對鞋底進行磨耗,測量其磨痕長度來表示鞋底的耐磨性能。
5.1.2試驗儀器
試驗用XM-1型磨耗試驗機,該機裝有帶小齒的鋼磨輪,磨輪垂直壓在試樣上,試樣放在天平的一端,另一端加砝碼。天平精度±5g,使試樣和磨輪間保持恒定負荷。在2000g以內可調磨輪,可在100~300r/min以內無級變速,以數字儀表檢測和顯示磨輪轉速,精度±0.1min。磨輪位置可自由調節。試驗機可按預定時間自動停車。為φ(20±0.1)×(4±0.1)mm的T12鋼磨輪,具有(72±5)個齒。齒角為(90±5)°,齒尖寬度為(0.2±0.05)mm,齒尖粗糙度Ra3.2μm、硬度HRC55~62,同軸度為0.03mm。
試驗結果以磨痕長度計算,需要分度為0.02mm的遊標卡尺測量。
5.1.3試樣
試樣為成品鞋、鞋底或平整試片(厚度≥6mm)。每組試樣不得少於4隻鞋、底或試片。試樣要求表麵平整,檢驗前在實驗室放置4h以上,且需去除影響試驗結果的表層,環境溫度為室溫,並在此溫度下試驗。
5.1.4試驗步驟
(1)試驗條件
①磨輪對鞋底的一定負荷為500g(即4.9kN)。
②磨輪一定的速度為:線速度12m/min[(191±5)r/min]。
③試驗一定的時間為20min。
特殊要求的再任選。
(2)將試驗機各部位調節正常,磨輪空轉20min。
(3)試樣鞋底朝上,鞋尖指向儀器外側緊固在試驗機天平左端。將鞋底磨耗部位調水平。
(4)調節磨輪前後、左右位置使其對準試樣(麵積足夠進行磨耗的)平整處。磨輪位置須在試樣座支柱左上方。
(5)在天平盤上加砝碼,使天平兩端平衡。即指針指零,然後在天平右端按試驗要求的負荷值500g加砝碼,這時試樣和磨輪間的接觸負荷即為規定值500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