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嘉誠,1928年7月29日出生於廣東省潮安縣書香世家。1950年,白手起家創辦長江塑膠廠。1957年,創立長江工業有限公司。1958年,李嘉誠在北角購入一塊地皮,興建了一幢12層高的廠廈,正式介入地產市場。他獨到的眼光和精明的開發策略使“長江”很快成為中國香港的一大地產發展和投資實業公司。1972年,長江實業在中國香港成功上市。1979年,長江實業收購老牌英資商行和記黃埔。李嘉誠成為第一個收購英資商行的華人。1980年,成立李嘉誠基金會,從此積極投身公益事業。1981年,創辦汕頭大學。1985年,出任彙豐銀行董事局非執行副董事長。2011年,在“福布斯世界富豪排行榜”中他以260億美元名列第11位,成為世界華人首富。
中國香港首富李嘉誠,1928年7月19日出生於廣東省潮州市的一個書香門第。因為父親去世早,14歲的李嘉誠便被迫輟學,擔負起了家庭的重擔。他最初是在舅父的鍾表公司裏當學徒,後來又做推銷員,在生活的磨礪下成熟起來。
經過一段時間的磨煉,李嘉誠發現自己不僅推銷有術,而且大有潛力。他那與生俱來的觀察能力和分析能力十分適合做推銷員。他總是能憑著直覺看出客戶是什麼類型的人物,並且能馬上了解客戶的心理和性格,從而定好相應的推銷策略。李嘉誠認為,在從事推銷工作時,必須充滿自信,而且要熟悉所推銷的產品,盡最大努力,設法讓客戶感到你的產品是廉價而且優秀的。很快,李嘉誠成了全公司的佼佼者。但李嘉誠從不喜歡高談闊論,他認為從事推銷工作,重要的有兩點:一是勤勞,二是創新。由於出色的推銷成績,李嘉誠18歲就做了部門經理,兩年後又被提升為這家塑膠帶製造公司的總經理。
走南闖北的推銷生涯,不僅初步形成了李嘉誠的商業頭腦,豐富了他的商業知識,而且也使李嘉誠結識了很多好朋友,教會了他各種各樣的社會知識。同時,在推銷過程中,也使他學會了寬厚待人、誠實處世的做人哲學,為他日後事業的發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礎。
李嘉誠經過幾年生活磨礪之後,逐漸成熟了起來。幹推銷工作的這段時間雖取得了一定的成功,便畢竟隻是一名高級“打工仔”,而他所管理的塑膠企業、塑膠公司的財產畢竟是董事長的,失敗的最終承擔者也隻有董事長本人。企業的成敗都與李嘉誠的關係不大,這使十分渴望向社會證明自身價值的李嘉誠下定決心要自立門戶。因此無論老板怎樣賞識,再三挽留,他都決意要離開,他要用自己平日點滴的積蓄從零開始,親自創業。
1950年夏天,說幹就幹的李嘉誠以自己多年的積蓄和向親友籌借的5萬港元在筲箕灣租了一間廠房,創辦了“長江塑膠廠”,專門生產塑膠玩具和簡單日用品,由此起步,開始了他叱吒風雲的創業之路。
在創業最初的一段時期,李嘉誠憑著自己的商業頭腦,以“待人以誠,執事以信”的商業準則發了幾筆小財。但不久之後,一段慘淡經營期來臨了。幾次小小的成功,使得年輕且經驗不足的李嘉誠忽略了商戰中變幻莫測的特點,他開始過於自信了。幾次成功以後,他就急切地去擴大他那資金不足、設備簡陋的塑膠企業,於是資金開始周轉不靈,工廠虧損越來越重。過快的擴張,承接訂單過多,加之簡陋的設備和人手不足,極大影響了塑膠產品的質量,迫在眉睫的交貨期使重視質量的李嘉誠也無暇顧及越來越嚴重的次品現象。於是,倉庫開始堆滿了因質量問題和交貨的延誤而退回來的產品,塑膠原料商開始上門催繳原料費,客戶也紛紛上門尋找一切借口要求索賠。
這段時間,痛苦不堪的李嘉誠每天睜著布滿血絲的雙眼,忙著應付不斷上門催還貸款的銀行職員,應付不斷上門威逼他還原料費的原料商,應付不斷上門連打帶鬧要求索賠的客戶,以及拖家帶口上門哭哭鬧鬧、尋死覓活要求按時發放工資的工人們。
充滿必須信心的李嘉誠做夢也沒有想到,在他獨自創業的最初幾年裏初嚐成功的喜悅後,隨之而來的卻是滅頂之災。1950年到1955年的這段沉浮歲月,直到今日,李嘉誠回想起來都心有餘悸。這是李嘉誠創業史上最為悲壯的一頁,它沉痛地記錄了李嘉誠摸爬滾打於暴雨泥濘之中的艱難曆程,它用慘重的失敗反映李嘉誠成功之路的坎坷不平和最為心痛的一段際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