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說俞敏洪是一個聰明人的話,那麼他的聰明之處最主要的表現就是有自知之明。他知道哪些人比自己強,他也知道什麼地方該用那些比自己強的人,他更知道怎麼用這些比自己強的人。當他還是個小孩子的時候,他的身體比較單薄,他把糖果留給自己的朋友吃,而自己留下糖紙,從此他的朋友就越來越多。現在他要創業,新東方要有更大的發展,他同樣需要別人的幫助。俞敏洪這次運用他的“糖紙理論”從國外請回了那些當年比他優秀很多的北大同學。當時俞敏洪的新東方已經擁有了兩萬多名學生,已經是一個相當大的“糖果”了。這時候的他既有請高人的必要,也有了請人的資本。
1995年,新東方年收入已經達到幾百萬,學生已經達到兩萬人。看著越來越大的“攤子”,俞敏洪深深地感到自己個人力量的不足,如果再繼續僅僅依靠個人力量的話,新東方的前程可以說是岌岌可危。俞敏洪怎麼忍心讓自己白手起家、辛辛苦苦辦起來的新東方毀於一旦?他想把新東方做大,但要把新東方做大,必須先找到合適的合作夥伴。
思考再三,俞敏洪想起了那些比自己“有出息”的大學同學和大學同事。要找合作夥伴的話,這些有多年的交情、一起共同生活或者工作過、留學國外頗有才華的朋友無疑是最合適的人選。
將比自己有出息的人請回來,這不是心血來潮,更不是一時衝動。俞敏洪事先就充分考慮好了請哪些人,如何遊說,請回來之後讓他們幹什麼。但是那都隻是俞敏洪自己的想法,真要把這些牛人都請回來又談何容易。要知道人家個個都是誌得意滿,當年就沒把俞敏洪看在眼裏,這樣的能耐人怎麼會輕易地跟著他回國呢。事實上俞敏洪的這趟歐美之行也真的沒少費事,他第一個要做的就是想辦法在那些牛人麵前炫耀。讓人家知道他俞敏洪已經不是以前那個農村來的“鄉下佬”了,他現在也是小有所成,也算得上是有錢人了。平時十分節儉的俞敏洪在歐美的那些日子那是相當的闊綽,出手是相當的大方。沒事兒的時候跟朋友聊天也是三句話不離本行,不管什麼時候都不忘他的新東方,說他新東方有多少多少的學生,說他的新東方一年能有多少多少的收入,說新東方的老師上一節課能有多高多高的工資。跟朋友一起走在異國的大街上,碰上以前的學生,平時低調的俞敏洪也是一反常態的高調。他這麼做也並不是真的要向別人炫耀什麼,也不是有意向誰“報複”。他這是要讓別人明白他俞敏洪現在手裏有“糖”,不但有“糖”,而且這“糖”還很甜。要知道這些牛人在國外也都混得不錯,你手裏要不是真的有“糖”,想請他們回來那是比登天還難。
但是僅讓人家知道自己有“糖”還遠遠不夠,你還得讓人家明白你能把手裏的糖分給人家吃才行。要知道這世界上比你俞敏洪錢多的人那還不知道有多少呢,我憑什麼要跟著你回國?關於這一點俞敏洪也是一再地重申,請他們回來不是讓他們回來工作的。他俞敏洪是要他們回國來一起創業的,他要的不是員工而是合夥人。他是要請他們回國來一起“吃糖”的,俞敏洪要分給他們的是“糖”而不是“糖紙”。俞敏洪是這麼說的,當然也是這麼做的。這些人回國以後其實等於是單幹,他們各自守著自己的一個攤子,自己擁有決策和經營權,所有的收入也歸自己支配,缺什麼俞敏洪就給他們什麼樣的幫助。如果說跟俞敏洪有什麼聯係的話,那就是他們和俞敏洪都共用一個新東方的牌子,他們需要定期象征性地向俞敏洪繳納百分之十五的管理費。這樣的決定,不能不說俞敏洪又一次把自己的糖果給了自己的朋友,而自己僅僅留下了糖紙。而徐小平等人感動於俞敏洪的“無私”,在發展自己業務的同時,也自覺提升“新東方”的品牌力。譬如,徐小平就義務擔任了新東方的出國移民谘詢顧問,這是一項新東方提供給學員的免費谘詢服務,有效地提高了新東方的整體競爭力。正應了古人所說的“投桃報李”那句話。當然這都是後話,當時的情況是經過一番努力,俞敏洪的那些比自己還出息的同學、同事都跟著他回國加盟了新東方,組成了以“三駕馬車”為核心的精英團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