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複星係”也在銀行、汽車、文化傳播等領域留下了足跡。“複星係”擁有商業類上市公司友誼股份、豫園商城、聯華超市、房地產旗艦複地集團,並先後控股了德邦證券,參股興業銀行;2008年又與江西省煤炭集團合作開發安源客車,並曲線掌控了廈門金龍客車;“複星係”又與山東招金集團共同發起設立招金礦業,並準備在中國香港H股上市。而在文化傳播領域,“複星係”名下已擁有上海複星書刊發行有限公司、北京每日報刊發行有限公司、文彙出版服務有限公司等多家報刊發行銷售公司,近期又積極介入四川新華書店發行集團的改製。
郭廣昌和他的團隊,在中國商界名聲漸大。做大了的郭廣昌,對名利看得更加淡薄,對外界也保持著一貫的低調。因為他知道,更大危機往往潛伏於順利之時,這種“危機”就是暗藏於做大企業過程中的不可預知的風險。這是一種外人很難領略到的“高處不勝寒”的心境。
作為一名商人,應時刻保持著冷靜,保持著理智,你一時的衝動也許會給企業帶來不可收拾的局麵。在衝動時,一定要停下來慎重思考一番,美好的開始是否意味著同樣美好的結局。對於商人而言,陷阱的可怕並不在於井底的漆黑,而在於看不出的偽裝。
過去的20年,中國壓縮了西方上百年的經濟發展曆程。我們能夠壓縮曆史進程,卻不能跨越曆史,“多元化衝動”是經濟發展的必經階段。複星的多元化是相對成功的,到目前為止,其多元化業務的戰略和運營指標基本健康。但相對成功並不意味著多元化經營是企業的必經之途,相反,企業應該打造自己的核心產業,培養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而多元化看上去更像是一個陷阱——甜美的陷阱。郭廣昌深知多元化的道路的崎嶇,所以他堅持的多元化正在小心地繞過陷阱,從前方的螺旋階梯循環而上。他相信,城市化、工業化將為綜合類公司提供成長壯大的機會,而複星的努力也將重新塑造多元化企業的麵貌和內核,並使之成為受到尊敬的主流企業形態。
如今的複星,已經從十幾年前那家隻有4000美元啟動資金的小企業,成為一家龐大的企業集團。郭廣昌並不刻意回避外界對多元化的疑慮,這些質疑和批判曾在2004年達到高潮,當時以多元化麵貌出現的德隆帝國轟然倒地,眾多快速擴張的多元化民企麵臨宏觀調控的重壓,而將專業化做到極致的如家、百度則風生水起。
郭廣昌在複星進入每一個行業時,都有著他自己的原則,而並非是盲目地擴張。郭廣昌曾表示:“看好受益於“中國動力”的行業,在複星,一個項目要不要投資,複星的標準有兩條:一是從產業的角度看的,從事的行業、開發的產品有沒有機會做到前三名。二是企業是否擁有國內一流的團隊,去實現經營目標。二者缺一不可,否則再好的機會他們也不去做。”
作為一家橫跨多產業的民營集團是如何實現資本蛻變的?複星式的產業投資成就了複星,還是複星式的成功影響了所投資的企業?所謂的“複星模式”是否具有可複製性與持久的生命力?
郭廣昌從他的十多年的創業曆程中用最經典的語言分別講述“方向”、“危機”和“成本”。
“你最真誠相信的東西,往往就是最有力量的。”
“我們不懼怕死亡,是因為我們每天麵對危機。”
“任何人必須要為你做的每一個決定付出代價。”
郭廣昌已經習慣將對於複星的引領凝練在這類語言之中,在複星集團的會議中,他往往話不多,但說的每一句話幾乎都切中問題的關鍵所在。在《英才》記者對郭廣昌的專訪中,他也提及:“我所講的,都是我思考過的,邏輯上完整的東西。”
郭廣昌對每個投資都很慎重,直到今天,複星每投資一個企業前,必定會拿出一份針對該企業的資本運營報告。
現在這個工作主要由複星旗下的德邦證券來完成。這個團隊首先從資本市場的角度分析企業的未來,看它將來在資本市場會不會有好的表現、未來股權架構如何設計、有沒有退出的可能、是公募還是私募。在項目投資前,他們甚至會為此到證監會、發改委去問一問,“這樣一個項目假設要上市,能不能獲批,有什麼障礙?”招金礦業、海翔藥業便是在兩年半、三年的時間裏順暢地走完了這個流程。
事實上,這份資本運營報告隻是複星在每筆投資前需要完成的四份報告之一。另外三份依次為:行業分析師與行業專家所做的行業趨勢研究報告、投資團隊所做的投資論證報告及人事、財務、審計、法務四部門所做的風險及對策報告。
這四份報告是複星的投資決策基礎。這是集團功能在投資中的直接體現,而集團對於子公司、參股合資公司的運營、管理還有更進一步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