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李東生:創中國名牌,建一流企業(1)(1 / 3)

李東生,1957年7月生,1982年畢業於華南工學院無線電係。TCL集團總裁兼董事長。2004年2月6日,被國際著名雜誌《財富》評為“2004亞洲年度經濟人物”。2004年,入選美國《時代周刊》和有線新聞網(CNN)評選的“2004年全球最具影響力的25名商界人士”。2004年12月28日入選“CCTV 2004中國經濟年度人物獎”。2009年,入選CCTV“中國經濟十年商業領袖人物”。2011胡潤慈善榜公布,李東生因捐款3000萬入榜。

1982年,李東生從華南工學院畢業,本來被分配到了政府機關,他卻沒有去報到,而是要求到企業去。惠州市的電子工業當時非常落後,隻有為數不多的幾家工廠,最後他選擇了一家才創建一年的外資廠。

就在這一年,李東生成為TTK家庭電器有限公司的第43名員工,從而有機會參與了公司的創立與發展。他的第一個職務是車間的技術員。

1984年,公司選派李東生到中國香港負責海外業務聯係、原材料采購和訂單銷售,逐漸介入管理工作,這給了他接觸外麵各類商業夥伴及業內同行的機會。第二年,公司開始發展第二個項目——生產電話機的TCL通信設備公司。作為引進這個項目的負責人,他被任命為該公司總經理,當時他28歲,畢業僅兩年多。

此後,李東生在總經理之位上做了不到一年便退下來,調任惠州市工業發展總公司引進部主任。因為工作出色,1990年,李東生升任惠州市電子通信總公司副總經理、黨委副書記兼團委書記。

20世紀90年代初,處於改革開放前沿的廣東經濟突飛猛進,TCL也進入大發展時期,企業急需既懂技術又能帶領電子企業前進的領軍人才,李東生無疑是個非常理想的人選。而李東生在離開TCL的幾年中,也時刻關注著“娘家”的一舉一動,憑著這些年積累起來的管理企業的經驗和能力,李東生躍躍欲試。

雙方一拍即合,李東生“衣錦還鄉”。不過,這次他不再是車間技術員,也不是TCL通信設備公司總經理,而是TCL集團的副總經理兼通力公司的總經理,具體負責部分業務部門的工作和對外的合作聯係。

1993年初,他順利擔任重組後的TCL電子集團公司的總經理。這時候,他開始有一方可以自由施展的天地,並一手把TCL彩電、AV產品、電工、電腦及全國的營銷網絡建立起來,他的經驗和能力也隨著企業的發展而提高。

1996年,隨著前任總裁的退休,李東生登上了自己職業生涯的新高峰——TCL集團總裁。他如魚得水,對集團內部整個業務架構進行體製改革,重整公司業務。其結果就是,從1993年到現在,整個TCL集團一直保持了一個比較高的增長態勢,TCL也從一個地方小企業發展成為一個全國知名的公司。

“落後就要挨打”這句話,對我們每個人來說都不陌生,而我們對這句話的認同感也是毋庸置疑的。TCL集團在國內顯得身材魁梧,可是當漫步在國際的舞台上時,就顯得渺小了。

走出國門,實行國際化一直是李東生心中的夢想,在他的腦海中有許多與國際化有關的回憶。其中有一個雕塑更是印象深刻,這個雕塑是1987年李東生到荷蘭訪問飛利浦公司的時候獲贈的。雕塑的形象是一個做電燈的女孩子,神情很專業、認真,她見證了飛利浦公司從最初一個小作坊發展成為一個國際化大公司的曆程。飛利浦公司的起源業務是生產電燈,那時恰好是飛利浦公司成立100周年,這個雕塑是他們公司的周年紀念品。正是那個雕塑時時刻刻在提醒著李東生要邁出國門,向世界進軍。

在世界經濟危機的“照顧”下很多大企業都瀕臨危險的邊緣地帶,國際市場上發生的巨大的變化,對企業自身的角色出現了意外的衝擊。TCL經曆這個階段,受到衝擊也是不可避免的。

1996年後期,TCL的國際化已經到了背水一戰的境地。持續的虧損讓TCL壯誌難酬。為了止虧,TCL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包括“以市場換減虧”、“大刀闊斧裁員”、“費盡心機開源節流”……可是,這些措施卻不能讓並購後的TCL東山再起。反之並購後的TCL如負重爬坡,退亦艱難、爬亦艱難、停亦艱難。這個時候的TCL深深知道,國際化成功很難,如不成功更難。

困難重重,壓力重重,逆水行舟,怎麼辦?不進則退,此時此刻,隻有堅定不移向前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