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李東生:創中國名牌,建一流企業(1)(2 / 3)

從近幾年看TCL集團的主營業務收入情況:2000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10.78億元,2001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27.69億元,2002年實現主營業務收入221.17億元,2003年共實現銷售收入393億元,實現淨利潤16.31億元;2004年共實現銷售收入553億元,實現淨利潤7.6億元;2005年共實現銷售收入493億元,共虧損21.9億元;2006年上半年,共虧損17.8億元(包括重組費的10多億元)。

在並購法國湯姆遜彩電業務時,TCL集團沒有經過嚴格的市場研究和調查,沒有很好地了解歐盟相關的法律法規,造成簽訂後的合同對TCL集團非常不利,而在執行這不利的合同時,總是瞻前顧後,也沒有及時調整措施,最終造成將近40個億的巨額虧損。而並購阿爾卡特手機業務更是如此。從這兩件重大的國際並購案來看,TCL集團高層在國際化進程中顯得非常不成熟和不理智,浮誇風和冒進思想異常嚴重。

最致命的是由於TCL發展過於快速,以致在管理方麵出現了很多致命傷,比如在TCL集團層麵,一直沒有培養出像聯想集團那樣穩定、具有活力和國際化背景的年輕的管理梯隊。企業需要人才的持續,一個企業如果出現人才斷流,就容易引發各個領域的變異,甚至波及整個企業的安危。所以,經營企業就是經營人才。在TCL,那些當年在彩電和手機領域頗有功績的領軍人物如胡秋生、袁信成、萬明堅等紛紛辭職或“下課”,為數不多的有著國際化職業背景的吳士宏、任健“擇良木而棲”,這些重量級人物與TCL集團“揮手作別”的同時,也給其各個產業的快速發展造成了巨大影響,高層管理人才顯示出青黃不接的局麵。由於這個原因,TCL在國際化長跑中顯得更是力不從心。

TCL麵對水深火熱的國際形態,李東生曾打過這樣的一個比喻:治標治本。什麼是治標呢?假如“病情”是一口大鍋裏的水,“病灶”是鍋下的柴火。有些醫生為了減輕“病情”而不斷往鍋裏加冷水,可是鍋下的柴火依然熊熊燃燒,這個情形可以維持一段時間的“病情穩定”,但如果灶中柴火不滅,轉瞬間,“病情”就會再次升溫。而真正解決之道,不是在“病情”,而是“病灶”。這實際上意味著製造出來的“短期贏利”比虧損更可怕。

李東生說曾國藩對他的幫助很大。李東生認為曾國藩當年所處的中國社會,在很多方麵跟今天的社會環境有一定的相像。在他看來曾國藩有兩點最為值得稱道:第一,他做事堅韌不拔。其實曾國藩一生遭受挫折很多,但是每一次的挫折他都能夠挺過來。不是他比別人聰明,他就是靠一種毅力、一種執著、一種投入。很多企業家都很缺乏這種修養和素質。第二,曾國藩有很強的自律和自省(能力),不像有些人一升到某個位置,就覺得自己不能犯錯了,如果有什麼錯,就一定要去掩飾。所以,曾國藩能夠一直持續保持一種進步的思想和心態,不斷地學習。

逆水行舟,不進則退。TCL人在市場經濟中麵對競爭,隻能不斷擴張、積極進取,因為停頓下來就要衰退。企業如人一樣不能安於現狀。不知足是人類前進的車輪,TCL人的不知足精神創造了眾多行業。人本身有許多不足,正因為本身的不足而追求完美,所以不少人常不滿足或永不知足。因此,人們才有了不竭的精神動力,為了達到更大的滿足而不懈地努力奮鬥,從而不斷地得到升華與進步,同時也推進了經濟社會的不斷發展。

我們知道,在自然界,一窩小鷹的存活率很低,這可能與老鷹的喂食習慣有關。老鷹一次生下四五隻小鷹,由於它們的巢穴很高,所以獵捕回來的食物一次隻能喂食一隻小鷹,而老鷹的喂食方式並不是依平等的原則,而是哪一隻小鷹搶得凶就給誰吃。在此情況下,瘦弱的小鷹吃不到食物就餓死了,而最凶狠的鷹便存活下來,如此代代相傳,老鷹一族愈來愈強壯。這個故事告訴人們,“公平”不能成為市場中的公認原則,市場這個“鷹媽媽”不會有那麼多的慈愛,它不會喂飽了老大,再喂老二……最後喂老幺。每個如鷹一樣的企業,要想生存下去,必須要有勇猛的精神,否則自然會耽誤了進化,在競爭的環境中將會遭到自然的淘汰。當我們能明白“鷹文化”中的勇猛精神時,也就不會對近年來TCL所演繹的眾多並購案,感覺到吃驚和詫異了。

鷹的生存和市場上的競爭是一樣的。而市場如戰場,競爭即戰爭,優勝劣汰,適者生存的法則是無情的。兩軍對陣智者勝,狹路相逢勇者勝。要想在市場上立住腳、在競爭中成為勝者,要想在TCL公司中有所作為,必須既是智者,又是勇者。所謂智者,就是要全情投入TCL偉業,時刻牢記“逆水行舟,不進則退”的道理,以科學的思路去工作。思路就是在頭腦中預演戰鬥,預則立,思則成。無論是經營企業還是開拓市場,必須思路清晰、頭腦靈活,對於市場行情、行業動態、消費者心態、自身的優劣等了如指掌,做到有的放矢,百戰不殆。所謂勇者,就是要“以身相許”,摒棄私心雜念,全身心地投入到創造非凡業績的行動中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