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2章 李東生:創中國名牌,建一流企業(1)(3 / 3)

由於國際化戰略受挫,歐洲業務重組陷入困境,TCL連續兩年虧損,已臨近退市邊緣。這一年的李東生調整歐洲業務模式、變賣曾經不舍的電腦業務,大刀闊斧地修改人事管理構架和業務構架。盡管因為“國際並購後遺症”痛苦不堪,在麵對媒體時,他依舊堅定地表示,TCL國際化戰略方向是沒錯的,將堅定地走下去。

李東生認為國際化發展,一定不能急躁。他勸告預備向國際進軍的企業,當市場消費轉向更加分化的個性化或更加強調品牌的理性消費時,當要去麵對理性而成熟的西方消費群時,麵對支撐西方消費群的文化與社會製度時,這些企業需要的是強烈的生存危機意識,以及強烈危機意識下的自我超越。

李東生喜歡用鷹來激勵員工。

在李東生所著的《鷹的重生》中有這樣一段話:

鷹是世界上壽命最長的鳥類,它一生的年齡可達70歲。要活那麼長的壽命,它在40歲時必須做出困難卻重要的決定。這時,它的喙變得又長又彎,幾乎碰到胸脯;它的爪子開始老化,無法有效地捕捉獵物;它的羽毛長得又濃又厚,翅膀變得十分沉重,使得飛翔十分吃力。此時的鷹隻有兩種選擇:要麼等死,要麼經曆一個十分痛苦的更新過程——150天漫長的蛻變。它必須很努力地飛到山頂,在懸崖上築巢並停留在那裏,不得飛翔。鷹首先用它的喙擊打岩石,直到其完全脫落,然後靜靜地等待新的喙長出來。鷹會用新長出的喙把爪子上老化的趾甲一根一根地拔掉,鮮血也會一滴一滴地灑落下來。當新的趾甲長出來後,鷹便用新的趾甲再把身上的羽毛一根一根地拔掉。5個月以後,新的羽毛長出來後,鷹就可以重新開始飛翔,重新再度過30年的歲月!

作為一個動物如果安於現狀,不思進取,知難而退,那也隻有滅亡。而作為人,作為一個企業更是如此。更主要的是這個有關鷹的故事讓李東生感觸頗深,李東生反省自己有三大管理失誤,並希望TCL集團能夠像鷹一樣衝出理想與現實之間的那道藩籬,獲得“重生”。

能者上,庸者下。所有的種種並不能讓鷹滅絕,總有一些強者重新飛向藍天。據聯合國工業計劃署統計,世界上各類名牌商品共約8.5萬種,其中發達國家和新興工業化經濟體擁有90%以上的名牌所有權,處於壟斷地位,而我國擁有的國際知名品牌可謂寥寥無幾。此外,我國每年新增幾十萬個品牌,但品牌的生命周期平均不足2年。目前美國品牌所創造的價值占GDP的比重達60%,而在我國卻不足20%,中國確實處於“製造大國、品牌弱國”的地位。中國經過20多年的市場經濟,以海爾、華為、聯想、TCL為代表的一批優秀中國企業開始探索工業強國之路,紛紛走出國門,去參與國際化競爭,但也遇到很多問題與困難,TCL就是在國際化道路上艱難跋涉的一個企業。

盡管國際形勢迷霧重重,但是並不能阻擋TCL前進的腳步。李東生堅持認為,國際化是TCL唯一的出路。李東生看到了“海外一批中等企業競爭力喪失”的趨勢。果然,前有德國的老牌家電品牌施耐德陷入困境,後有老牌國際品牌湯姆遜在彩電業務數年大虧損有抽身之意。這樣,李東生的海外收購思路是:“盡管競爭力喪失,但這些品牌很有影響力,有渠道有客戶,利用TCL的供應鏈優勢、效率成本優勢,如果這一塊能夠整合好,就能夠快速成長。”而當時在國內,整個產業的製造力是供過於求,他堅信這種國內外的產業整合,會快速形成世界級規模的競爭力,給TCL一個與世界級企業同台競技的舞台。

李東生所計劃的國際化的戰略是“兩條路”:一條路是依靠新興市場打自主品牌;另一條則是歐美並購之路。在東南亞、俄羅斯、南非,TCL也曾經嚐試過在海外建工廠,這些都取得了成效。但歐美市場比較成熟,格局基本已經確定,接受一個品牌的空間不是很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