另外TCL與湯姆遜的企業文化和管理風格差異甚遠,TCL國際業務管理人才嚴重匱乏。另外,歐美業務結構調整中可能產生不可預期的問題,合資公司全球業務重組的風險指數提升。普華永道國際會計公司在1992年深入調查了英國最大的100家公司的高級管理人員,涉及50項並購交易超過130億英鎊的案例。研究結果表明,有54%的並購被認為是失敗的,主要原因是後期整合不能達到預期效果。波士頓谘詢公司的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在收購兼並之前,隻有不到20%的公司考慮到並購後如何將公司整合到一起,而並購後所能夠產生的成本節約、銷售增長則被大大地誇大了。”企業並購重組不是簡單的一加一等於二的實物重組過程,而是一加一大於二的資本運作模式。它包括企業機製、企業文化及企業與外部環境的關係的重新調整和定位。這些方麵如果處理不好,就會使得並購活動難以產生預期效果。TCL如何在兩難的境地中,突破經營風險和整合風險?TCL王牌電器有限公司宣傳員郭劍峰說:“雖然我們公司目前情況不錯,但我覺得,如果我們沒有這種危機感,我們的競爭對手隨時都可能趕上來。麵對經濟全球化這個大趨勢,如果企業不能夠反思,解決企業自身存在的問題,未來能否持續成長還是一個疑問。”
有人說,接手人家不要的東西,是目前大部分中國企業和國外企業合作的一個基礎。這話很殘酷,卻也是中國企業必須接受的現實。中國企業隻有靠逐漸積累起來的實力,比如在中國市場的優勢、在海外市場的業務拓展,才能逐漸把自身的影響力和實力做大。在這種“以小吃大”的重組後,整合就是必須麵對的問題。TCL最想得到的渠道、品牌、技術等價值能否順應人意?如何在文化和人員的震蕩中保證不會傷筋動骨?如何搞定全球業務重組中不可預期的風險?解決了這些問題,TCL進入主流市場的道路才能真正走通。
李東生認為,TCL還不夠大,還要持續做大,要做到1500億元。他一直堅持:大不一定強,不大就一定不強。和湯姆遜的合資原本是康佳接洽在先的,這說明TCL未必事事都做好了準備,而是見招拆招。在尋求跨越式發展的時候,你永遠都無法做好準備。這是追趕者必須學會的本領,否則就永遠改變不了落後的現實。
無論國際風雨如何變幻,TCL人始終堅信:國際化是中國企業未來發展的必由之路,TCL將通過國際化戰略快速發展,成為受人尊敬和最具創新能力的全球領先企業。實踐也證明了,他們的戰略是正確的,因為如果不進行國際化經營,在近幾年內,手機業務就無法在競爭艱難的環境中生存發展;如果不進行國際化,TCL的彩電業務就無法獲得寶貴的歐美發達國家的市場管理運作經驗;如果不進行國際化,他們的企業就無法進行人才國際化,吸引到一大批誌同道合、經驗豐富的國際化管理人才。2007年的贏利,更是堅定了TCL將國際化事業進行到底的決心。
1.對於中國企業來講,未來一定要更多地從人性、感性的管理轉到理性、製度的管理。其實我們也在進行轉換的過程中,至少在相當一個時期,中國企業完全照搬西方那一套東西肯定是不行的,這一點我和國內的一些企業領導人的看法不一樣,我不認為這樣的管理方式更有競爭力,中國管理層一定要有中國的管理製度。
2.要在中國做好企業,你必須學會調和。既要學習先進的管理方法,又要學會在中國的環境中做事情。
3.我們提出“勝者為王”的觀念,就是要在競爭中,使我們的主要產業能夠存活下來,保持好的競爭狀態,這樣未來才有機會。在戰略相持、低潮時期,防止自身資源的損耗,保持能量是我們熬過冬天的必要措施和手段。
4.企業還是要靠一個有競爭力的規模來支持競爭力的。
5.走國際化發展戰略是應對經濟全球化的必然選擇,中國企業國際化需要行業先行者,需要有敢於吃螃蟹的勇氣和經曆挫敗的準備。
6.大不一定強,但不大一定不強。
7.我是一個永遠不知道疲倦的追趕者,從追趕者到全球領先,一定是要有創新能力的。
8.做工業就要紮紮實實,抬頭看天,低頭趕路,工業做好了,社會的底子才能紮實。
9.中國企業要成長為受人尊敬的企業,國際化是其必由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