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5章 王傳福:衝進汽車產業就慢了,要打過去(2)(1 / 3)

很多國內傳統的自主品牌,包括像現在買國外的車型,花10個億才能買個車型的圖紙,而10個億對於比亞迪來說,車型都出來了,研發團隊也建立起來了。這樣,比亞迪的團隊出來了、手段出來了、車型出來了,而且都是自己的東西。

為了尋求新工藝,比亞迪甚至和上遊材料供應商共同研發,共同製定降低成本的方案。如鎳錫電池需用大量的負極製造材料鑽,如果選用性能較好的鑽,成本就會非常高。比亞迪與深圳一公司合作,找出國內外鑽的品質差距,製定了提高國產鑽品質的辦法,終於使國產鑽達到了國際品質要求,同時,較國外產品成本下降40%。由於負極材料應用極廣,僅此一項,比亞迪一年就可以節省數千萬元。

自身強大的研發實力是比亞迪領先其他同行的根本。公司目前擁有研發人員200餘人,下屬部門有設備齊全的電池材料研究中心、電池技術研究中心和新產品開發部門。公司在歐洲、美國、日本、韓國、中國香港、上海等地設立了研發機構。靠研發節省成本,是比亞迪的一大成功實踐。

創新概念的起源可追溯到1912年美籍經濟學家熊·彼特的《經濟發展概論》。熊·彼特在其著作中提出:創新是指把一種新的生產要素和生產條件的“新結合”引入生產體係。它包括五種情況:引入一種新產品,引入一種新的生產方法,開辟一個新的市場,獲得原材料或半成品的一種新的供應來源。熊·彼特的創新概念包含的範圍很廣,如涉及技術性變化的創新及非技術性變化的組織創新。

著名學者弗裏曼把創新對象基本上限定為規範化的重要創新。他從經濟學的角度考慮創新,認為:技術創新在經濟學上的意義隻是包括新產品、新過程、新係統和新裝備等形式在內的技術向商業化實現的首次轉化。

王傳福對於“創新”一詞,有他自己的理解:“創新是什麼?說得直白一點,沒有人做過的東西,你做了就是創新。”

在企業創新中,關鍵是要培養創新的自主能力,也就是所謂的自主創新。自主創新是相對於技術引進、模仿而言的一種創造活動,是指通過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獨特的核心技術及在此基礎上實現新產品價值的過程,即創新所需的核心技術來源於內部的技術突破,擺脫技術引進、技術模仿對外部技術的依賴,依靠自身力量、通過獨立的研究開發活動而獲得的,其本質就是牢牢把握創新核心環節的主動權,掌握核心技術的所有權。自主創新的成果,一般體現為新的科學發現及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技術、產品、品牌等。

在最為敏感的知識產權方麵,比亞迪對那些汽車上的專利技術進行回避,而大量使用非專利技術,這就是看F3很像花冠,但是豐田卻沒有對比亞迪提出侵權訴訟的原因。在生產、製造環節上,比亞迪重點引進了電池製造中應用的QS9000質量控製體係,以保證質量。

比亞迪汽車麵對國內汽車市場新品不斷下線、價格不斷下調的市場競爭環境,對新產品的研發作出了最新戰略調整,即“產品數字化研發”,通過信息技術,建立以市場為導向的科學研發機製,使汽車在其生命周期中發揮出令人欣喜的嶄新作用,以“數字化生存”的價值和影響,謀求快速應對國內汽車市場的變化。

中國企業走向自主研發、擁有自主品牌的道路,就需要技術的不斷創新和積累。要想生產一款新車,就需要在設計上的創新。這意味著新進入者的技術創新麵臨著的風險,同時,技術創新的成果是由知識產權固定下來的,這種認識使王傳福更加注意知識產權的保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