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36章 尹同耀:盡快地,集中精力地走下去(1)(2 / 3)

2001年1月,安徽省汽車零部件有限公司正式更名為上汽奇瑞,奇瑞轎車也得以上了國家機械局被撤銷前最後一次公布的車輛生產管理目錄,獲得了久盼的“7字頭”目錄。從此,奇瑞汽車所有的車型在尾部左上角都打上了“上汽奇瑞”的標誌,導致很多購車的人曾以為這是上海生產的汽車。“上汽奇瑞”四個字給了這個新企業良好的市場形象,這也是奇瑞加入上汽集團獲得的最大好處。

由於“風雲”車一下子就打開了市場,所以奇瑞迅速走上大批量生產的軌道。而奇瑞之所以能夠這樣做,是因為利用了已經在國內為引進車型國產化而發展起來的配套體係。媒體上的一些傳聞說,由於奇瑞“套用”了大眾的零部件供應體係,惹怒了大眾。這個說法不準確。實際上被大眾抓住把柄的原因是在早期的奇瑞轎車上曾經出現過印有大眾標記的零部件。這並非是奇瑞有意侵犯大眾的知識產權,隻能說是在初出茅廬之時奇瑞的配套體係管理尚未完善。

奇瑞“風雲”確實可以說是“震撼上市”。2001年3月,奇瑞風雲轎車一上市,就引發了一場市場衝擊波。當年即銷售2.8萬輛;2002年銷售5萬多輛,銷售額40多億元。躋身國內轎車行業“八強”之列,打破了合資公司產品和進口車對中國轎車市場的壟斷,成為中國汽車工業一匹令人注目的“黑馬”。

奇瑞“風雲”是一款造型大方的三廂轎車,配有1.6升的發動機,與桑塔納、捷達和富康“老三樣”屬同一檔次,但價格卻低1/3,在市場一亮相就反響熱烈。這更堅定了奇瑞走自主創新道路的信心,尹同耀和他的團隊又馬不停蹄地進行QQ、旗雲、東方之子3款車的研發。

業界普遍認為,“奇瑞”是中國汽車工業的一個奇跡。這奇跡的締造者就是尹同耀。

奇瑞,連同尹同耀的名字,對今天的中國人來說已經很熟悉了,他們已經和中國的自主創新緊緊地連在一起。可以說沒有自主的創新,就沒有今天的奇瑞,而沒有奇瑞,中國的自主創新,也完全是另一種概念。

在有著百年曆史的汽車行業裏,尹同耀深知,中國民族汽車絕不可能一蹴而就,為此他苦苦尋找快速發展的突破點。2002年,奇瑞啟動宏偉的動力戰略規劃:總投資30億元,建立年產50萬台世界頂尖發動機的生產基地。自2004年下半年開始,來自三大洲8個國家的200名高級工程師,在奇瑞組成一流的作業團隊。代表當今業界最高水準的9條生產線和200台數控加工中心,組成了奇瑞的世界極品發動機製造工廠。

奇瑞在2000年推出第一款車型後,不到3年就又推出了3款新車型。為什麼其技術能力能提高得這樣快?

2000年底,十幾位二汽技術中心的研發工程師醞釀出走,直接的導火索是下定決心走合資之路的二汽打算撤銷技術中心。但這些人當時苦於沒有去處,因為偌大一個中國,難以找到想自主研發的汽車企業。此事被奇瑞知道了,便力邀他們加盟。奇瑞於2003年推出的3款新車,在技術上都是由這支來自二汽的精銳部隊開發出來的。

尹同耀說:“一個民族如果沒有自己的品牌、沒有自己的企業,那才真的很悲哀。不久前,中石油購買優尼科,可即使出價高人家也不賣給你;海爾也遇到類似的問題,他們就怕你的企業長大。”

為了掌握汽車核心技術,創建研發先導型企業,奇瑞每年的研發投入均保持在當年銷售收入的10%以上。企業擁有專職研發人員1600多人,其中博士就有50人,海內外專家達160多人。截至2006年,奇瑞已擁有自主專利339項。

現在奇瑞對外部資源的整合能力,是在研發上“砸”入重金的結果。陸建輝認為:“你的研發能力強不強,就看你是否舍得投入,你是否有錢進行投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