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1章 侯為貴:一萬個想法不如一個做法(2 / 3)

在華為等市場領袖的眼中,“小靈通”沒有技術領先性,缺乏戰略性投資的價值;而CDMA95標準更是明顯落後於CDMA20001X的過時技術,但是,從2004年全國“小靈通”用戶已近6000萬的驚人數字,以及中國聯通宣布首期網絡建設全部采用95標準,不難看出現實的市場需求爆發的威力。中興通訊在這一輪的電信業務較量中,能夠鶴立雞群,異軍突起,便是比任何一家企業都更貼近市場。

中興通訊采取的是跟隨者的緊貼策略,緊跟先進技術,不超前,不冒進,在市場不明朗的情況下,不會過度投資,但是在看似溫和的表麵背後,卻是對市場機會的深刻洞悉和快速把握。

當許多人視PHS為淘汰的技術時,中興通訊卻毫不猶豫地扛起了中國“小靈通”市場的大旗。就拿“小靈通”業務來說,任何一個明眼人都能看到:中國電信為了與中國移動和中國聯通分一杯羹,一定要擁有自己的移動網,電信運營商迫切需要有業務的增長;另一方麵,昂貴的移動通信費用使得市場對廉價的替代品充滿火山爆發般的期望。

一直以來,“跟隨策略”使得中興成功規避了很多風險。但與所有的跟隨者一樣,中興又無時不在尋找著突破的機會。而中國聯通建設CDMA網絡的機會,對在GSM領域一直落後於跨國巨頭的中興通訊來說,可謂至關重要。更何況,當時在全球範圍內CDMA的商用程度也並不很高,隻有2000萬左右的CDMA用戶。這就意味著:無論從技術優勢還是市場份額來說,全球廠商幾乎處於同一起點。而中國廠商則還有了解中國市場和製造成本上的天然優勢。

1998年春,在北京郊區小湯山附近的一個賓館裏,中國聯通第一次CDMA招標的項目中途夭折。在那次招標中,項目投標商包括了從朗訊、愛立信到摩托羅拉、諾基亞等在內的幾乎所有跨國電信製造商,國內廠商則有深圳的中興和華為。就在招標正在進行中,突然被有關部門緊急叫停,理由是“與高通公司的知識產權問題尚未解決”等。

當時中興也一度猶豫是否要保留CDMA95項目,最終中興留下了,並繼續投入小規模研發當時已經被視為落後技術的CDMA95。2001年5月,中國聯通第一期CDMA終於正式招標,而最終選用的標準恰恰就是CDMA95的加強版!這使中興能夠在沒有國內競爭對手的情況下競標,並一舉爭得10個省共7.5%的份額,成為國內電信設備商中最大的贏家!其後,在2002年11月底聯通CDMA二期建設招標中,中興又獲得了總額為15.7億元的12個省份一類主設備采購合同。

其實,中興從市場需求入手,抓住最重要的三點:在中國,頻段是一種稀缺資源,任何人都不會允許讓移動的頻段有一段空白,而95標準正好可以利用這段空白;95標準已經不遜於GSM,從安全性能的角度考慮,這麼大的移動網,如果沒有經過95這個階段的檢驗,一下就上2.5G的水平,實際上風險非常大;即使決策是采用2000標準,中興也要從95做起,因為這是一個積累的過程,沒有95標準的積累而直接研發2000標準,將是非常難的。而當時聯通招標時,華為的2000標準研發卻還沒搞出來,很大程度上也是歸因於此。

2002年中興業績能逆勢上揚,其中小靈通貢獻了30多億元的收入,可謂功不可沒。2003年,小靈通更貢獻了70多億。在相當一部分人的眼中,小靈通在技術上乏善可陳,甚至可以說是一項落後於時代和未來應用的技術——盡管它具有覆蓋範圍廣、成本低的好處。而在侯為貴眼中,其實中興對小靈通的決策遠沒有外界想象得那麼複雜。因為任何技術都需要與市場結合,並由市場來驅動。而麵對技術先進性與市場需求的矛盾,侯為貴依然對小靈通不離不棄,依據有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