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說,西部條件很差,把錢投進去,等於跟錢過不去。劉永好卻說:“西部地域廣闊,有2億多人,市場空間較大。隻要認認真真地做,選準項目,投資西部是能夠賺錢的。”
劉永好是西部農村走出來的企業家,在20歲之前,他幾乎都是赤腳走的,他的腳印深深地印在農村的田坎上。隨著歲月的流逝,劉永好留在農村田坎上的腳印早已消失殆盡,但他一步一個腳印從中國西部走過來的創業之路卻是永存的,這個腳印還在向前方邁進,劉永好的企業也越做越大。
他認為,開發西部主要有三個製約因素:
第一,錢從哪裏來?錢,當然中央政府會給一些,地方政府也會籌一些,但更多的是靠社會的投入,包括外商、東部、西部自身及民營企業的投資。
第二,能否賺錢?新希望集團在西部有40多家企業,幹了十幾年,從過去的1000元到現在的30多個億的產值,說明投資西部能賺錢。
第三,有沒有政策?東部發展,國家給了很多的優惠政策,現在既然決心開發西部,相信也會推出相應的政策。隻有這樣,才能使以前“飛”出去的資金、人才、技術回流。
劉永好還打了一個形象的比喻:“隻有全社會參與,才能形成眾人拾柴火焰高的局麵,西部開發這鍋大水很快就會燒開了。”
對於未來參與西部大開發的思路,劉永好顯得成竹在胸。他說,結合西部大開發戰略,新希望集團重新修改了計劃,準備把飼料生產這一主業作為中間載體,向上遊和下遊延伸。一方麵幫助農民種植兩種玉米,然後收購用以加工飼料;另一方麵幫助農民養雞、養豬,向他們供應飼料,把豬雞收購回來,加工成肉食品,推向市場,形成良性發展的鏈條。
2006年的“兩會”期間,劉永好和38位全國政協委員和人大代表共同發出了《讓我們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中來》的倡議,提出到農村去,到西部去,“一幫一、手牽手”,一個企業帶動一個村,有條件的企業帶動若幹村共同發展,得到社會各方麵的積極響應。
劉永好曾說:“創新是企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我很早就下海了,較快地找到了自己的主導產業農業,並且運用了市場的觀點,連鎖經營、連鎖辦廠,使我們市場化的手段比較強;另外我們也較早地注意把產品經營與資本經營相結合、產品經營與品牌經營相結合,同時做大了自己的品牌。產品被市場接受後,再通過一些兼並、收購、重組,進行低成本的擴張,取得了比別人更快的發展,在中國農業中,站在了一個相對較高的起跑線上。”
在2006年政協專題協商會上,劉永好再次對西部新農村建設提出了三個具體建議:
一是通過立法,確保國家財政對農業的支持不斷增加,特別是逐年增加對西部農村的支持,使得支農資金占國家財政支出的比例保持穩定,並有所提升。
二是運用政策工具,讓在西部農村投資農業的企業獲得的回報不低於社會平均投資收益,帶動社會資金不斷流入西部農村。
三是完善農業補貼製度,按照企業的規模、納稅、就業和帶動農民致富的情況安排補貼,提高補貼效率。
在為西部新農村建設建言獻策的同時,劉永好表示要以實際行動來幫助西部農村發展:“未來5年,新希望計劃新增10億元投入到新農村建設和農牧業的發展中,重點幫助100個村發展,主要在貴州、四川、雲南等西部地區,為改善西部農村的麵貌做點貢獻。”
新希望集團在劉永好的帶領下依靠正確的企業發展戰略和全體員工的勤奮努力,立足西部,麵向全國,實現了快速發展。新希望產業範圍涉及飼料、乳業及肉食品加工、房地產、金融與投資、基礎化工、商貿物流、國際貿易等領域。
1.隻有不斷地去學習新的東西,才能站得更高。
2.目前,我最大的難題之一就是如何帶出一個好團隊。
3.每一個人,不管是在中國,還是在美國、歐洲,不管是黑皮膚、黃皮膚還是白皮膚,注定了你的生命也就隻有一百年以內。你既然知道生下來100年以後,你就會走,那麼你的生命價值在哪裏?在於過程。
4.英雄造時代的時代已成為過去,以後要靠一個團隊、靠規則、靠製度、靠規範來引導企業前進。
5.企業首先要有激情。我們創業20多年了,沒有顯赫的背景,也沒有非常好的專業的教育背景,靠的是曆史提供的機遇,也靠我們自己的勤奮,總結一句話就叫“企業家精神”。
6.如果我的成功能給人以啟示的話,那麼,我認為最大的兩個字就是“吃苦”。
7.我希望今後人們說到新希望,想到的是它的管理團隊。企業的核心競爭力,就是由若幹個管理團隊組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