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 高德康:把一件事做到極致(1)(1 / 2)

高德康,生於1952年,江蘇省常熟市人。自幼聰明伶俐,跟著父親學了裁縫。1976年,他在山涇村成立了一個縫紉組。1987年,高德康投資30萬元建造了自己的第一棟廠房進行服裝加工。1990年,高德康正式注冊了“波司登”品牌。他在持續的創新與探索中確立了行業的領軍地位,同時帶動了百萬農民致富。他的產品在本行業連續十幾年全國產銷量第一。

1976年,高德康出任僅有8台家用縫紉機、11位農民的山涇村縫紉組組長,從此踏上艱難的創業曆程。

創業之初,高德康確立“先生存後發展”的思路,在為上海“聖誕老人”、“秀士登”等做服裝加工中,逐漸摸索出一套適合自己工廠的發展方式。1992年,不甘“為人做嫁衣”的他興建占地7萬平方米的新廠區,並注冊“波司登”商標,邁出打造自主品牌的第一步。

20世紀90年代中期,鄉鎮企業進入結構調整、體製創新、素質提高的新階段。高德康審時度勢,於1994年6月成立江蘇康博股份有限公司,喊出“開拓思維、創新管理、敢為天下先”的口號。

在企業逐步走上發展軌道之初,高德康就意識到,企業要獲得更大的發展,必須走出國門,參與國際競爭。

1999年1月和2000年3月,高德康在上海分別成立了“波司登國際貿易有限公司”和“波司登世界貿易有限公司”,開始進軍歐洲市場,並成為中國第一個正式進入瑞士市場的服裝品牌。2003年9月,波司登羽絨服成為羽絨行業唯一通過國家進出口商品免驗認證的品牌,取得通往國際市場的“金鑰匙”。

此後,兩家波司登男裝專賣店在英國開業迎客,開創了中國自主男裝品牌專賣店登陸歐洲市場的先河。

2007年9月11日,波司登被國家質量質檢總局和名推委聯合評定為“世界名牌”,成為服裝行業唯一一個“世界名牌”產品,這不僅是波司登的驕傲,更是服裝界的驕傲!

同年10月,波司登國際控股成功在中國香港主板上市,使品牌影響力、企業戰略理念、資金實力,都有了空前提升。高德康說,波司登的未來除了牢牢穩固羽絨服領導地位之外,更要把世界名牌波司登擴展為四季化、多元化服裝品牌,通過國際、國內收購有潛力的服裝品牌,打造波司登的服裝新王國。

“波司登”經過十年來的快速發展,目前已經成長為亞洲規模最大、技術最先進的羽絨服裝生產基地。旗下八大品牌羽絨服產量累計超過1億件,占據國內防寒服市場的半壁江山,並創造出中國服裝品牌一周零售額超3億元的市場奇跡。權威部門統計數據,2008年5月,波司登品牌價值竟高達102.2億元。是什麼魅力讓它能夠如此備受青睞呢?

波司登賣得火自有它火的道理。眾人拾柴火焰高。同樣,一個知名的品牌也須得眾人來捧才得以出名,成為名牌。不過,最主要的還是這個牌子有可捧之處。畢竟高薪階層還在少數,要讓消費者願意買,還要讓消費者買得起。

波司登的創始人高德康,一位普通的農家子弟,出生於江蘇省常熟市白茆鎮山涇村。改革開放前,山涇村僅是一個貧窮落後的小村,村民們臉朝黃土背朝天,日出而作,日落而息。高德康從小看著父輩及鄉親們在窮苦的哀歎聲中長大,過慣了少吃沒穿生活。這讓他立誌以後做衣服,並且做一種普通人也能穿得起的衣服。在這種想法的驅使下,他成立了服裝廠。創業的艱辛讓高德康至今記憶猶新。那是他一生中最難以忘懷的日子,苦得讓人不堪回首。剛開始集采購、縫紉、銷售於一身,靠著一輛自行車往返於上海、昆山等地。白天,他來回拉麵輔料,晚上,加班加點與職工一起縫紉。騎幾百裏路,拉幾百斤貨,對一個吃慣苦的青年來說並不算什麼,最讓人難以忍受的是那種城裏人特有的白眼,讓人心寒。暑天,騎車五六個小時到上海,背著大包小包的衣服和布料,好不容易擠上公交車,可常常因為一張曬得黝黑的臉,一副莊稼漢的打扮,一身透遍全身的臭汗,而被人推下公交車,而後,還常常被送上一句“鄉下人”!正是這“鄉下人”的嘲諷,深深刺痛了高德康的內心,強烈的自尊使他發誓要幹出一番大事業,要讓“鄉下人”也能過上像城裏人一樣的生活,甚至更好。

烙在記憶裏的往事揮之不去,“名牌”情結就這樣深深地紮在高德康內心深處。高德康這個田野裏走出來的企業家,和土地聯結得特別密切,他懂得農民兄弟的衣食住行、農民兄弟的需求渴望。“農民掙錢不容易!”“城裏人說好還不行,還必須農民也說好。”“讓農民兄弟也能穿上名牌。”這是高德康對“名牌”所下的最直接、最樸素的定義,他為自己的產品找到了最為廣泛的社會基礎。當然這絕不是高德康在唱高調,而是高德康在從一個鄉村裁縫到集團總裁的角色不斷變化中始終未變的潛在意識。對普通群眾包括農民兄弟的樸素感情,使波司登人的博愛之心成為企業成功的戰略。對農民兄弟的深厚感情,一直是高德康艱苦創業的強勁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