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7年,陳光標終於掘到了人生中“第一桶金”。他創立了屬於自己的首家公司——南京金威利電子醫療器械有限公司。
以後,陳光標的事業開始漸入佳境。第二年,一次山東泰安之行,使陳光標發現了人生的第二桶金。當時的泰安盛產靈芝,而且價格較低,200元一公斤,對治療慢性病有良效,陳光標敏銳的目光發現其中大有商機。
“靈芝好是好,可食用不方便,如果能磨成粉,製成膠囊服用就方便多了”,帶著這個令自己都興奮的想法,他敲開了南京大學和省各大醫院專家的大門,請南京大學專家做廣告策劃,再請醫院做臨床報告。拿到生產許可證後,他又籌款到上海買了6台膠囊生產機,再赴山東泰安大量收購靈芝粉,回來製成靈芝膠囊銷售。這樣一來,200元一公斤收來的靈芝製成膠囊後,售價達到2000元一公斤,這使陳光標收益頗豐。而更令陳光標感到高興的是,他開發的“靈芝膠囊”項目促進了山東泰安的“靈芝經濟”,帶富了一方百姓,泰安市政府還因此頒發給陳光標特殊津貼。
2000年,陳光標組建了江蘇黃埔投資集團。一次偶然的機會,使他對循環經濟發生了興趣。當時南京為迎接世界華商大會,江蘇展覽館舊館需要拆除,南京市領導找到陳光標,問他願不願意接手,陳光標表示願意試試。結果一接手才知道,這裏簡直就是一座富礦,廢舊的鋼材可以賣給鋼鐵廠,報廢的車胎可以清洗切塊機成粉做塑膠跑道和農用車胎等用。而且,更為重要的是,可以變廢為寶,減少汙染,利於環保。以後,陳光標又將這一循環經濟模型,移植到廢舊家電、電腦、生產設備甚至高速公路設施方麵,在為自己帶來倍增效應的同時,陳光標找到了自己價值所在:“創造不止、回報社會”。
為了回報社會,陳光標開始了更大規模的慈善活動。2008年那場舉國震動和備受矚目的“5.12”汶川大地震。2008年5月12日,在汶川地震發生的兩個多小時後,陳光標就帶著120名操作手和挖土機、推土機、吊車等60台大型機械以最快的速度趕往災區,打通了通往北川、汶川和映秀的生命線,並在災區第一線堅持救援達1個多月。就是這次救援讓媒體和全國人民認識了陳光標,也是這次救援災區的行動,讓他不僅受到了國務院總理溫家寶的稱讚,而且一“戰”成名。
也許有人懷疑陳光標做慈善的動機,但他的確是比大部分的企業家都表現得積極。一般哪裏有災難,哪裏就有陳光標的身影。
出手淩厲的捐贈讓陳光標社會地位節節高升,他也因此獲得了江蘇省第十屆政協常委、中華慈善總會副會長、57個市與縣高級經濟顧問等職務。“我的生意現在應接不暇,跟我長年做慈善有很大關係。做慈善有良好的信譽。我做慈善本來是想回報社會,而社會又給予我良性的回饋。”陳光標說。他或多或少想借慈善之名介入各地市政工程,而地方政府也希望借陳光標之名和其手中企業家資源為當地招商引資,此前,陳光標曾帶多位企業家赴遼寧、寧夏等地考察投資環境,獲地方領導感激。“即便公司遇到困境陳光標仍不忘記慈善,這對他而言也是種維護政商關係的投資,虧損是暫時的,關係到位了,財源自會滾滾而來。
2009年11月,在武漢接受媒體采訪時,陳光標脫口而出的一句話是:“差不多60%是因為做慈善結交的生意”。
1.活在人們尊重中的慈善家,比孤獨死在存折單上的守財奴光榮、偉大。
2.讓更多的人享受到企業發展的成果,應當成為企業家的價值觀。
3.財富如水。如果你有一杯水,你可以獨自享用;如果你有一桶水,可以存放家中;但如果你有一條河,就要學會與他人分享。
4.你說我沽名釣譽也好,貪圖名譽也罷,我都認了。
5.我就要高調做善事,如果你不服你來做,你來和我爭“中國首善”這個稱號。
6.當你手指指著別人,3根手指在指向自己的時候,問問自己做了哪些事。
7.大廈千間夜眠七尺,飲水江河不過滿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