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0章 陳誌列:讓中國製造轉變成中國智造(1 / 2)

陳誌列,1963年出生於無錫。1987年考入西北工業大學計算機係攻讀研究生。1990年以優異成績獲得工學碩士學位。畢業以後他立誌創建計算機工控行業的民族品牌,於1993年在深圳成立了研祥工控公司,現任研祥集團董事局主席兼總裁、深圳研祥智能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長。他創辦的研祥集團,打破了西方對中國特種計算機領域的壟斷地位。他本人也獲得了央視2007中國年度經濟人物、年度創新人物兩項大獎。

1989年,剛出校園的陳誌列被分配到了中國航空工業設計院下屬的一家做電腦控製工程的“國有”合資公司。那時的陳誌列既當工程師,又做業務員。由於工作成績突出,陳誌列在單位領導的眼裏是一個技術過硬,軟、硬件全能,且又聰明勤奮的年輕人。

1990年,陳誌列被領導委派到古城西安去開拓新市場,憑借出色的口才和紮實、專業的技術講解,陳誌列讓整個西北的工控行業一夜之間認識了他和他所代表的公司,訂貨單紛至遝來。直到十幾年後的今天,很多當時的經銷商們仍然在和他當時所在的公司合作著。

1991年,陳誌列來到深圳工作,與以往不同的是,這一次是被借調到與公司合作的中國台灣企業鞏固其剛剛設立在深圳的分公司。中國台灣企業指名要求公司提供最優秀的業務和技術人員前往,而符合這一要求的最佳人選就是陳誌列。

獨自來到深圳的陳誌列自己租了一個簡陋的農民房住了下來,重新開始了艱難的打拚。一年多下來,一米八幾的大漢被折磨得不足130斤。麵對前去看望他的老領導,陳誌列堅持說:我在鍛煉“減肥”。可是,當領導提出要去他的“宿舍”參觀一下時,陳誌列卻堅決拒絕了。

陳誌列在深圳堅持了一年多的時間,並對自己的未來進行了規劃:中國台灣企業待遇雖好,但是對於人才成長卻有著太多的限製。陳誌列總感覺到頭上有一塊大石頭壓著,似乎怎麼著也長不高。經過這幾年跟用戶的接觸,他已經熟悉了中國工控市場的狀況。多年的市場打拚雖然為他解決了溫飽,但對於國內的工控用戶而言始終無法解決受製於人的現狀。如果不能突破技術的瓶頸,用戶隻能被動接受國外的二流技術,中國工控產業落後的現狀就永遠無法改變……

隨後,陳誌列大膽地做出了決定———自主創業。

但是,創業可不是憑借熱情和技術就可以成功的。當時的陳誌列還是一個毫無背景的窮小子,他到哪裏去籌集創業資金呢?想來想去,最後他決定先從代理做起。

1993年,陳誌列在深圳正式注冊成立了研祥機電實業有限公司,專營嵌入式產品的代理銷售和技術開發。

憑借豐富的市場經驗和專業的技術知識,平穩運營了4年之後,研祥公司在中國工控領域已經羽翼漸豐,此時的陳誌列不再滿足於單純的代理商角色,開始著手自創“EVOC”產品和品牌了。

在第一次投資中研祥就注入了3000萬元搞研發,這對於剛剛取得成功的陳誌列而言無疑是一場“豪賭”。按照陳誌列自己的說法:“當時僅留下了自己的基本生活費,其餘的全部用於產品研發投入了。”

1998年,研祥成立了產品研發部,開始邊開發邊賣自己的產品,同時代替一些(OEM)產品。隨後,研祥開始進入主板生產,並且於2002年在國內率先推出P4級工業主板———“祥龍1號”。

從90年代到2000年這段時間,整個國內市場份額更是以40%的速度高速增長。陳誌列和他率領的研祥人正是抓住了這個千載難逢的良機,挺過了艱難的創業階段,迎來了春風沐浴的成長期。

一個成功的企業家尤其是民營企業家,應當是一個傑出的人力資源管理專家。也有人認為,一個公司的企業文化其實就是一種“老板文化”,陳誌列的執著與直率造就了研祥公司獨特的企業文化。研祥公司10多年所形成的工作作風、溝通習慣無不帶有其舵手陳誌列的鮮明印記。在艱苦創業和迅速發展的歲月裏,正是這種獨特的企業文化,幫助研祥始終保持著團隊的穩定性、活躍性和前進性。

陳誌列說,“非經典”企業文化是研祥管理文化的核心,包括追求實用主義、淡化級別、即時罰款、永無止境的追求效率4個方麵。

在工作過程中,研祥人堅持“一張紙、一支筆、寫清楚、給專人”的原則,後來升級為“用電腦、用網絡、寫清楚、E專人”的原則。對於創新:研祥人主張專事專人做,新事新做法;雷同永遠落後,創新才有發展;允許工作出錯,不許拖延不做。企業宗旨:誠信祥和,永續經營,公司從來不去評判個人之間的恩怨是非,一切從實際出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