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1章 尹明善:獲利路有三,我隻創新求發展(2 / 3)

嚴格意義上講,尹明善是一個不懂技術的企業家,但不懂技術的尹明善把市場琢磨透了。他認為,隻有過時的思路,過時的技術,沒有過時的市場。

短暫的原始積累過後,尹明善有了500多萬元資金,他一狠心拿出50萬搞開發,研製出當時全國獨一份的100毫升四衝程發動機。消息傳出,浙江錢江集團主動上門要求一年包銷8萬台。接著尹明善又一鼓作氣,投資100萬元開發出100毫升電啟發動機,兩個“全國沒有”,一下子就為尹明善賺回3100萬元。

嚐到創新的甜頭,尹明善一發不可收拾。此後,他的企業幾乎半年就推出一個新品,推出一個全國沒有、甚至全世界沒有的新機器。舍得,舍得,有舍才能有得,在科技投入上,尹明善是慷慨的。公司每年要拿出銷售收入的4%搞新品開發,創出全國同行業的紀錄。公司最火的時候,廠商提前幾個月打來預付款,天天到廠門口排隊取貨,以至於公司每星期都得到機場包機發貨,這在同業裏也是破天荒的新聞。

為了創新,尹明善還提出摩托車時裝化理論,要求科技人員要像推時裝品牌一樣搞產品開發。不要小瞧這車身或發動機外觀、顏色微小的變動,它往往會收到意想不到的市場效果。他們生產的一款發動機,僅邊蓋形狀變了變,成本增加2元,市場價卻多賣了50元。

善於思考的尹明善,還將他的實踐上升到理論高度。對每一位前來采訪取經的人,尹明善總忘不了“兜售”他的“供給推動需求”理論。在他看來,創新不是為了被動適應市場,而是開創一個新的市場,隻要企業走在需求的前麵,就沒有飽和的市場、飽和的購買力。

創新是企業的馬達。尹明善在業內創出八個全國第一、三個世界第一,其銷售收入70%來自新品,他創辦的力帆集團,也借此打敗業內老字號,一步步登上“摩托幫”幫主的位置。麵對一些人的“摩托車行業將要成為夕陽產業”的預言,尹明善信心十足:隻有夕陽的技術,沒有夕陽的產業,隻要創新不斷,製造業永遠是不落的太陽。

當別的企業正在國內市場上大打白刃戰的時候,尹明善及時把目光投向了海外。為此他集中了公司的最強陣容全力拓展國際市場,他和同事兩年之內跑了20多個國家,平均每三天就有一天呆在國外。走出去天寬地闊。現實給尹明善上了生動的一課,原來這個市場大得很,原來我們的東西不比別人差,對國際市場我們缺的是了解,缺的是開拓。當時東南亞流行彎梁摩托,恰好力帆彎梁車享譽全國,轉眼間,力帆順勢席卷東南亞;南美人喜歡高架跑車,這種車我國僅兩家生產,力帆又由此贏得阿根廷、烏拉圭等國的市場。在越南、印尼等國,過去是日本摩托車大行其道,在力帆的強力攻勢下,日貨節節敗退,力帆在當地占到80%左右的市場份額,打破了國內製造業“逢日必敗”的神話。

尹明善坦承,力帆發展壯大的根本動力就是創新。他是這樣闡述的:

一是產品和技術的創新。

我們提出來一個口號,叫做:“創造新產品,創造新市場”。對於一個老的市場,是一個零和的遊戲,你增我就少,你死我才活,競爭給人感覺殘酷,傷感;可是新的市場沒有什麼競爭者,如果你能創造新產品,就能創造一個寬鬆的市場。所以,我們創造了許許多多中國、甚至世界沒有的新機器:我們花了三年的時間造出了當時中國沒有的這樣一個小不點,叫做100毫升四衝程發動機,1995年一年,就賣了8萬台,每台賺200塊錢,一年就賺了1600萬;1995年我們又創造出了電啟動的發動機,在力帆之前,中國造的摩托車的發動機全都是腳啟動的,由於我們創造了產品(電啟動)的神奇性,1995年四個月的時間,就賣了6萬台,每台賺250塊錢,6萬台賺了1500萬,1995年我們兩個產品賺了3100萬。同學們,1995年的時候,力帆還是一個500人的小企業,兩個新產品,資金利潤率一年600%多,這就是創造新產品的神奇。1999年,我們創造了一種中國甚至世界沒有的100毫升立式摩托車發動機。一年賣了50萬台,每一台賺200元,就賺了整整一個億。我們還創造出來了技術含量很高的兩百毫升雙缸微型的水冷發動機。由於它技術含量高,這個摩托車現在在歐盟地區十分暢銷,每一台大概可以獲得兩百歐元的純利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