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牛根生:做道德模範,創百年蒙牛(1)(1 / 3)

牛根生,1954年出生,籍貫內蒙古。1978年,牛根生成為呼和浩特大黑河牛奶廠的一名養牛工人;1983年,牛根生任內蒙古伊利集團(原呼和浩特回民奶食品廠)廠長;1992年,牛根生擔任內蒙古伊利集團生產經營副總裁。1999年,牛根生創辦內蒙古蒙牛乳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並擔任董事長兼總裁職務。牛根生獲得的榮譽有:“2002年中國十大創業風雲人物(之一)”;“中國民營工業行業領袖”;“2003年中國企業新領袖”;2003CCTV“中國經濟年度人物”;2004年“中國策劃最高獎”。2009年名列胡潤慈善榜第4名。

1982年,牛根生進入了伊利,從一名洗瓶工幹起,隨後逐步升任車間主任,1992年起擔任伊利的經營副總裁,1998年,牛根生被伊利董事會免職。免職並沒有理由,功高蓋主成了唯一的解析。

不甘落寞的牛根生選擇了自主創業。1999年1月,蒙牛乳業正式注冊成立,注冊資本金100萬元,基本上都是牛根生和他妻子賣伊利股票的錢。當時在呼和浩特的一個居民區裏租了一間小平房作為辦公室,一共隻有53平方米,月租金200多元。

蒙牛乳業成立的時候,僅僅在內蒙,以伊利為首的乳品企業就有數百家和蒙牛乳業同在呼和浩特市的伊利集團那個時候已經上市多年,有完整的冰品、液態奶和奶粉生產銷售體係,當年的純利潤達到8000多萬元。而1999年蒙牛乳業剛創業的時候,沒有奶源,沒有廠房,沒有市場,可以說是一無所有。

在乳業江湖的利益格局基本形成的時候,蒙牛乳業的生存空間飽受擠壓,或明或暗的算計來自各個角落。有競爭對手開始希望將蒙牛乳業這個初生嬰兒扼殺在搖籃中,蒙牛乳業經曆了廣告牌被砸、牛奶被截倒等事件。麵對競爭對手的明刀暗箭,牛根生選擇了以退為進的策略。

蒙牛乳業在剛開始的時候很謙虛,打出的廣告口號是:向伊利學習為民族企業爭氣。當時蒙牛乳業對外宣傳是內蒙古第二大乳業品牌,第一是伊利。牛根生在不同的場合提及伊利,言辭中總是充滿對伊利的眷戀和對老領導鄭俊懷的敬意。牛根生的做法逐步贏得更多的同情與支持。

弱小總是容易受人欺,為了謀求快速壯大的機會,牛根生想到了借力資本高手。2002年6月,摩根斯坦利、鼎暉投資、英聯投資三家國際機構入股蒙牛乳業。

牛根生同意了國際投行的條件,決定破斧沉薪,背水一戰。有了資金支持的蒙牛乳業就像插上了翅膀,在競爭對手的槍林彈雨中,蒙牛乳業迅速成長,從2001年到2004年,蒙牛乳業銷售收入從7.24億元、16.68億元和40.715億元人民幣躍升至72.138億元。“蒙牛乳業速度”在中國企業界引人注目。

牛根生憑借他的“牛脾氣”終於奠定了中國乳業的半壁江山。

牛根生41歲開始創業,白手起家創立了蒙牛集團,僅僅六年之後他就成為這個行業內的領軍人物。這一成績讓牛根生一度成為商界傳奇人物,他創造了一個中國企業快速發展的傳奇。有好事的人計算過,蒙牛企業的發展速度接近了2000%。

這些並不能讓老牛滿足,將蒙牛打造成一個世界級的百年企業,永葆基業長青,是深藏在牛根生心中的一個夢想。

2005年,在“品牌中國”論壇上,牛根生以一句“內蒙牛——中國牛——世界牛!”作為演講結束語,同時這也是蒙牛的“三步走”戰略。最後一步成為“世界牛”是蒙牛品牌所追求的最終目標,而前兩步——內蒙牛、中國牛則是為達到這一目標打基礎、做準備。隻有這三步順利過渡和交接,才能最終成就“百年蒙牛”的宏偉大業。

蒙牛剛成立時在呼和浩特的一個居民區裏租了一間小平房作為辦公室,一共隻有53平方米,月租金200多元。蒙牛成立的時候,僅僅在內蒙,以伊利為首的乳品企業就有數百家,和蒙牛同在呼和浩特市的伊利集團那個時候已經上市多年,有完整的冰品、液態奶和奶粉生產銷售體係,當年的純利潤達到8000多萬元。而1999年蒙牛剛誕生時,“沒有奶源,沒有廠房,沒有市場,沒有品牌”,整一個“四無”企業,它走過了一段非常艱難的道路。為了打開蒙牛的品牌知名度,牛根生團隊實施了比附策略,比附於當時逐漸成長為中國乳業第一品牌的伊利,提出“創內蒙古乳業第二品牌”的概念,使得人們開始關注這個新生的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