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2章 牛根生:做道德模範,創百年蒙牛(1)(3 / 3)

如果捐給內蒙古,可能會有人告訴我,捐給內蒙古不如捐給呼和浩特市;捐給呼和浩特市不如捐給所在的區;捐給區裏,隻有本區知道,捐給全國,全國人民都知道,這不是既做了好事情,又做了一個好廣告。

當然,牛根生的雄心不僅僅是希望蒙牛成為“中國牛”,他更希望蒙牛成為像可口可樂那樣的著名國際品牌。2002年,牛根生率高管團隊考察香港澳門乳業市場後,對香港之行做了高度概括:我們正在架構中國最長的奶橋,這座橋的起點在內蒙古,目前的落腳點在香港,但它的終點不在香港,也不在澳門,而是在五大洲。

在完成“中國牛”的戰略目標後,蒙牛下一步將按照麥肯錫給蒙牛製訂的五年和十年計劃繼續完成“世界牛”的戰略目標。

2007年,牛根生為蒙牛成為“世界牛”的目標進行了具體規劃,即在2011年挺進“全球乳業20強”。對於這一目標,牛根生胸有成竹:有信心不一定能贏,沒有信心肯定是輸,我們蒙牛的企業文化確保了蒙牛這幾年定的目標一般情況下還是實現的居多。

懷著“2011年挺進全球乳業20強”的夢想,蒙牛已經踏上“世界牛”的征程:與達能合作,強力進入馬來西亞市場,結盟NBA。相信,蒙牛通過一步步的努力,最終必將實現其“百年蒙牛”的宏偉目標。隨著蒙牛的日益壯大,走出國門、走向世界、稱霸中國乳業乃至世界乳業將不再是一件遙不可及的事情。

曾經有一位哲學家講過:人生專攻一點在某一方麵做出成績,就算是成功。這話十分富有哲理。大千世界,事事可做,人生苦短,總不能樣樣皆精。故此,老子也講:有所為,有所不為。其意思更明白不過,要做好一件事情,首先是要有所不為,集中精力專攻一個,才能夠做到有所作為。

世界級的投資大師巴菲特,他看好可口可樂、吉利公司和華盛頓郵報,並且一做就是二三十年,他的專一投資為他帶來了豐厚的回報。巴菲特成功的秘訣,就是長期持有優秀企業的股票。巴菲特說:我最喜歡持有一隻股票的時間是永遠。

作為蒙牛領跑者的牛根生有幾乎相同的觀點:

我們在設計階段非常注重我們的專業化,不走多元化。羅蘭貝格(著名谘詢公司)總裁說:“一個普通人集中於最有效的一點,將比一個在無數處分心的天才更容易獲得成功。”我們將這個當做至理名言,當作我們的戰略保證。外國人三代做一件事,中國人是一年做三件事。我們到外國看,三代人養牛,加起來有100多年還在養牛,還在做奶業,所以人家容易成功。而我們什麼東西快做什麼,什麼東西好聽做什麼,所以最後亂了。所在這方麵我們要有戰略。

我這輩子沒離開過“牛”,姓牛,養牛,做牛奶,賣牛奶,一輩子實際上隻做了一件事。

老牛是一頭非常聰明的牛,的確,資源不是無窮無盡的,資源一旦分散,不能被集中利用,很可能就會出現問題。美國500強的前十名裏有石油公司、汽車公司、零售公司、金融公司、技術公司等。然而,隻有通用電氣公司(GE)一家是多元化發展的企業。GE是搞多元化的“老大”,但它最後還是把一百多個行業清減成十幾個行業。GE走的是一步一步發展的道路,比如做燈泡做了二十幾年,市場份額做到百分之九十幾後,才做下一個產品。下一個產品不是一下子蹦到網絡或是金融上去,而是機電、電機之類的相關產品,也屬於“專業化”範疇。牛根生說:

這8年來,無數的人向我“勸諫”過,一會兒有人說這個產業好,一會兒又有人說那個產業好……麵對一切誘惑,這一階段我們堅守乳業,不為所動。

遍覽五大洲,世界上大凡成功的企業,80%以上都是以一業為主。在我們乳製品這個行當裏,每個產品都有一個世界500強的巨匠在做,例如,牛奶有帕瑪拉特,奶粉有阿拉·福茲,酸奶有達能,冰淇淋有和路雪……你如果什麼產品都想做,那麼,就意味著你要同時與很多個世界冠軍對打;對抗一個猶恐不勝,何況是對抗多個專業化對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