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底,幾乎是在互聯網熱浪的最後時期,李彥宏抱著複雜的心情,從美國矽穀回國創業,他相信互聯網搜索將是非常有前景的商業模式。他試著和風險投資商談判,兩位風險投資商決定支持李彥宏的商業計劃,投資120萬美元。百度全資子公司百度網絡技術(北京)有限公司就這樣成立了。可以說,除了風險投資商今天看來微不足道的少許風險投資,創立伊始的百度唯一的資本就是李彥宏及其同夥的專利和技術。
百度以技術起家,並在技術的基礎上不斷尋找適合市場需求發展模式。成立之初,百度走的是技術提供商的路線,主要充當為其他門戶網站打工的角色,也就是為這些網站的搜索服務提供搜索引擎。2001年,在傳統門戶網站遭遇寒冬之際,百度又毅然決定發展自己獨立的搜索門戶,並在2002年發動了“閃電計劃”,全麵升級了百度的搜索引擎技術,為我們今天看到的百度奠定了雛形。
後來百度在國內率先推出“競價排名”的商業策略,它是一種按效果付費的網絡推廣方式,企業在購買該項服務後,通過注冊一定數量的關鍵詞,其推廣信息就會率先出現在網民相應的搜索結果中,結果大受中小企業歡迎,令數萬家中小企業獲得了大量商機。“競價排名”業務的推出不僅令百度擺脫了技術提供者的身份,以獨立的麵目麵向中國互聯網,而且成為百度主要收入的來源,使百度不斷地發展、壯大。2004年,百度又增加了專業的MP3搜索、圖片搜索、新聞搜索、貼吧、搜索風雲榜,並正在快速發展其他用戶喜歡的搜索功能。充足的業務收入是提升技術實力的前提,百度正是以技術為依托,不斷拓展業務,而其獲得的業務收入,反過來又可以給技術以反哺。依靠現有的技術發展出適合自己、適合潮流的商業模式;針對符合潮流的商業模式發展新的技術、彌補原有技術的不足———在技術和商業策略發展的幾番輪回中,百度逐漸變得成熟起來。
提到百度,就不能不說美國google公司,同為互聯網搜索引擎提供商,業界有著很高的地位,兩者經常被拿來相互比較,特別是Google公司上市後,這種比較更加明顯。盡管Google作為目前世界最著名的搜索引擎提供商,在搜索技術上占有一定的優勢,但百度和Google公司相比,也有自己獨特的技術優勢,那就是在中文搜索領域具有本土化的先發優勢,百度恰恰是抓住了Google在中文搜索技術上的軟肋而一舉奠定了在中文搜索領域的老大地位。
從中文搜索技術上講,百度的技術比google超前,中文與英文的語言邏輯有許多差異非常大的地方,英文單詞之間有空格,而中文是象形單音文字,中文行文在字與字、詞與詞之間沒有空格,這些都給擅長英文搜索的Google帶來難題;另外,中文和英文不一樣,中文的搜索在搜索技術上要比英文難得多,因為要牽扯到分詞和語意兩方麵的內涵,而英文,第一不存在分詞,第二是語意非常簡單;更重要的是,基於用戶體驗的中文搜索引擎技術是需要經年累月長時間積累得到的,絕非Google一朝一夕就能開發出來。百度在中文互聯網擁有天然優勢,支持搜索8億中文網頁(Google是5億),是世界上最大的中文搜索引擎。並且,百度每天都在增加幾十萬新網頁,對重要中文網頁的實現每天更新,用戶通過百度搜索引擎可以搜到世界上最新最全的中文信息。百度在中國各地分布的服務器,能直接從最近的服務器上,把所搜索信息返回給當地用戶,使用戶享受極快的搜索傳輸速度,而Google的服務器遠在美國,很容易遭受封鎖。百度深刻理解中文用戶的搜索習慣,開發出關鍵詞自動提示:用戶輸入拚音,就能獲得中文關鍵詞正確提示;百度還開發出中文搜索自動糾錯;如果用戶誤輸入錯別字,可以自動給出正確關鍵詞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