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雲,1964年10月15日生於浙江省杭州。小學、中學都是三四流的成績,1984年幾番辛苦考入杭州師範大學外語係。大學畢業後,在杭州電子工業學院教英語。1991年馬雲和朋友成立海博翻譯社。1995年首次接觸到因特網,後創辦網站“中國黃頁”。1997年,加入中國外經貿部,負責開發其官方站點及中國產品網上交易市場。1999年,正式辭去公職,創辦阿裏巴巴網站,開拓電子商務應用,尤其是B2B業務。目前,阿裏巴巴是全球最大的B2B網站之一。2008年,馬雲當選美國《商業周刊》評出的25位互聯網業最具影響力的人物之一,他也是唯一上榜的中國企業家。2010年胡潤IT富豪榜,馬雲家族以90億財富居第6位。
大學畢業後,馬雲當了6年半的英語老師。隨後在杭州開了一家叫海博的翻譯社。翻譯社一個月的利潤200元,但房租就得700元。為了維持下去,馬雲背著麻袋去義烏、廣州進貨,販賣鮮花、禮品、服裝,做了3年的小商小販,養了翻譯社3年,這才撐了下來。錢雖然沒掙到多少,倒是闖出了一點名氣。
1995年,馬雲受浙江省交通廳委托到美國催討一筆債務。結果是錢沒要到一分,倒發現了一個“寶庫”——互聯網。剛剛學會上網,他竟然就想到了為他的翻譯社做網上廣告,上午10點他把廣告發送上網,中午12點前他就收到了6個e-mail,分別來自美國,德國和日本,說這是他們看到的有關中國的第一個網頁。“這裏有大大的生意可做!”馬雲當時就意識到互聯網是一座金礦。
回到杭州後,馬雲身上隻剩下1美元和一個瘋狂的念頭:成立“阿裏巴巴”。他的想法是,把中國企業的資料集中起來,快遞到美國,由設計者做好網頁向全世界發布,利潤則來自向企業收取的費用。
馬雲找了個學自動化的“拍檔”,加上妻子,一共三個人,兩萬元啟動資金,租了間房,就開始創業了。這就是馬雲的第一家互聯網公司——海博網絡,產品叫做“中國黃頁”。在早期的海外留學生當中,很多人都知道,互聯網上最早出現的以中國為主題的商業信息網站,正是“中國黃頁”。所以國外媒體稱馬雲為中國的Mr.internet。
在以後的很長時間裏,在杭州街頭的大排檔裏經常有一群人圍著一個叫馬雲的人,聽他口沫亂飛地推銷自己的“偉大”計劃。那時候,很多人還不知互聯網為何物,他們稱馬雲為騙子。
但馬雲仍像瘋子一樣不屈不撓,他天天都這樣提醒自己:“互聯網是影響人類未來生活30年的3000米長跑,你必須跑得像兔子一樣快,又要像烏龜一樣耐跑。”然後出門跟人侃互聯網,說服客戶。業務就這樣艱難地開展了起來。
1996年,馬雲的營業額不可思議地做到了700萬!也就是這一年,互聯網漸漸普及了。這時馬雲受到了外經貿部的注意。1997年,馬雲被邀請到北京,加盟外經貿部的一個由聯合國發起的項目——edi中心,並參與開發外經貿部的官方站點及後來的網上中國商品交易市場。在這個過程中,馬雲的B2B思路漸漸成熟:用電子商務為中小企業服務。他研究認為,互聯網上商業機構之間的業務量,比商業機構與消費者之間的業務量大得多。
1999年,馬雲回杭州創辦“阿裏巴巴”網站。幾個月後http://www.alibaba.com在互聯網上出現。此事一傳十,十傳百,阿裏巴巴網站在商業圈中聲名鵲起。然後,馬雲繼續揮舞著他那雙幹柴般的大手,到世界各地演講:“B2B模式最終將改變全球幾千萬商人的生意方式,從而改變全球幾十億人的生活!” 他在吸引到大量客戶的同時也吸引了人才和風險投資。
現在“阿裏巴巴”被業界公認為全球最優秀的B2B網站。
2003年,“阿裏巴巴”拓展了自己的業務,進入全球商務的高端領域。如今,“阿裏巴巴”服務的商人達到240萬,馬雲即使在睡夢中,“阿裏巴巴”每天也有100萬元的收入。非典期間,“阿裏巴巴”業務量增長了5~6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