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馬雲前麵所說的英語團隊,應該都是精英級別的員工。可是馬雲為什麼要把這個團隊比作一個什麼動物都有的動物園呢?答案很明顯,精英是獨立的,他們有很強的自我思維能力。如果把這些精英集中到一塊去做事,就會有各占領地,批駁其他的舉動。他們把自己的能力看得過於優秀,而輕視了其他人的能力。他們能看出“管理紕漏”來,從而做名正言順的反駁。這種行為對企業來說是致命的,這樣的精英團很可能會導致企業不進反退,下滑到衰落狀態。
在經過一係列的調整後,現在的阿裏巴巴已經擺脫了“精英團隊”的困縛。馬雲能做出這樣的舉措,當然是因為嚐到過這樣做的滋味。沒吃葡萄前不會知道葡萄是酸的,必須經曆過才知道如何去避免。書麵的教典都是從“困境”中走出來的人提煉的經驗,依此而做是需要膽識和抉擇的眼光的。在阿裏巴巴的核心團隊中,有很多人是跟隨馬雲一路成長的,如現任阿裏巴巴COO李琪、淘寶網總經理孫彤宇、阿裏巴巴副總裁金建杭等,均是參與創業的“十八羅漢”成員。馬雲說:“其實他們和我一樣,都算不上絕頂聰明的人,但是這幾年內成長飛快。”
看來企業中不是精英的人更能體現自我價值,這樣的人能把自己的心態放正,安分守己,沒有炫耀和對權利的野心。在這裏馬雲曾說許多很經典的話:今天的阿裏巴巴,我們不希望用精英團隊,如果隻是精英們在一起肯定做不好事情;如果你認為你是英雄,你是不平凡的人,請你離開我們,我們並不需要人精到我們這兒,要麼人,要麼精,人精是妖怪,我們不要;我們可以把別人當做精英,可以把百度、Google當作精英團隊,但我們隻是平凡的團隊做不平凡的事情——通過新的生意方式創造一個截然不同的世界,讓天下沒有難做的生意。
到底是找明星團隊,還是找平凡團隊?在《贏在中國》的節目中,馬雲曾做過一個精彩的點評:創業時期千萬不要找明星團隊,千萬不要找已經成功過的人,在創業時期要尋找的是沒有成功、渴望成功,平凡、團結,有共同理想的人。等發展到一定程度以後,再請進一些優秀的人才,對投資、對整個未來市場開拓才會有好的結果。尤其那些35~40歲,並且已經成功過的人。他已經有錢了,他成功過,一起創業會非常艱難。
而中等偏上是馬雲衡量人才的一個標準,也是他挑選團隊成員的參考係數。這實際上是一種“做事”的標準,“中等偏上”的人,有智商,也有做事的實幹精神。而“前三名”的人,是讀書高手,卻不一定是做事高手,特別差的學生,則一定不是最聰明的人。馬雲以自己獨特的世界觀尋找“最合適的人”,這是一種個人感悟,也是一種生存智慧。
在馬雲的眼裏,太聰明的人有“妖怪精明”的成分在裏麵,所以他寧可不要那樣的人才。相比之下,稍微遜色於他們的,不是最聰明的人才是最適合企業的人選。當然,人的審視能力是不同的,你完全可以用另一種方式去尋求心中認可的人才,但是必須記住一點,過於精明的人才在企業中可能比平庸的人更平庸,這些人常把人際關係放在頭位,工作放在第二,他們做得很高明,溜須拍馬都“玩”得很高尚,他們工作不多,但往往能得到上司的褒獎,而那些兢兢業業工作的人卻得不到獎賞。一個企業的管理者如果把這種人放進企業,那完全就是把一個混吃混喝的主拉了進來。他們的偽裝往往讓你誤認為他幹了多少利於企業的事,其實他們什麼都沒幹,隻不過用“精明”的方法騙過了你的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