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三章:常見蔬菜反季節無公害栽培技術1(1 / 3)

黃瓜

1.生長習性及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黃瓜性喜溫暖,不耐寒冷。生育適溫為10~32°。一般白天25~32°,夜間15~18°生長最好;最適宜地溫為20~25°,最低為15°左右。最適宜的晝夜溫差為10~15°。黃瓜在高溫35°時光合作用不良,45°出現高溫障礙,低溫-2~0°凍死,如果經過低溫煉苗,幼苗就可承受3°的低溫。

黃瓜產量高,需水量大。適宜土壤濕度為60%~90%,幼苗期水分不宜過多,土壤濕度控製為60%~70%。結果期必須供給充足的水分,土壤濕度控製為80%~90%。黃瓜適宜的空氣相對濕度為60%~90%,空氣相對濕度過大很容易發病,造成減產。

黃瓜喜濕而不耐澇、喜肥而不耐肥,宜選擇富含有機質的肥沃土壤。一般喜歡pH值5.5~7.2之間的土壤,以pH值6.5為最好。

2.栽培關鍵技術措施

(1)茬口安排反季節黃瓜茬口可分為:

早春栽培:12月底至翌年1月初播種,2月上中旬定植,3月下旬至4月初上市。

早秋栽培:7月上旬播種,7月下旬至8月上旬定植,9月下旬上市。

秋冬栽培:9月中下旬播種,10月上中旬定植,11月中下旬上市。

冬春栽培:9月底至10月初播種,11月上中旬定植,12月下旬至翌年1月上市。

長季節栽培:9月中下旬播種,10月上中旬定植,11月中下旬始收,一直到翌年7月份。

(2)常用品種

栽培黃瓜應選擇優質高產、抗病蟲、雌花節位低、耐弱光、耐低溫、商品性好、適合市場需求的品種。冬春、早春栽培應選擇耐低溫弱光、對病害多抗的品種;春夏、夏秋、秋冬栽培選擇高抗病毒病、耐熱的品種;長季節栽培宜選擇高抗、多抗病害,抗逆性好,連續結果能力強的品種。

春大棚黃瓜:春大棚黃瓜可選用中農12號、北京202、北京203和中農203等。

中農12號: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的早中熟雜種一代。植株生長勢強,主蔓結瓜為主,第一雌花節位為2~4節,每隔1~3節出現一雌花,瓜碼較密。瓜條商品性極佳,瓜長棒形,瓜色深綠一致,有光澤,無花紋,瓜柄短,刺瘤稀密中等,白刺,無棱。瓜長25~32厘米,質脆,味甜。前期產量高,豐產性好,畝產5000千克以上。抗霜黴病、白粉病、黑星病、枯萎病等多種病害。適宜春茬日光溫室、春大棚及春露地栽培。

北京202.為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育成的早熟雜種一代。植株生長勢強,苗齡30~35天。葉色深綠,葉片較大。以主蔓結瓜為主,第一雌花節位為3~4節,以後每隔2~3節出現一雌花,單性結實能力強。春大棚栽培早熟性好,秋大棚栽培從播種到收獲約需40天左右。抗霜黴病、白粉病及枯萎病能力強,產量高,適於肥水較好的條件下種植。

瓜長30~35厘米,深綠色,刺瘤及瓜把適中,刺白色。質脆,味甘甜,香味濃,外觀和食用品質均好。畝產7500千克左右。適於春秋大棚及秋延後大棚、春秋露地栽培。

北京203.為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育成。植株生長勢中等,葉片較小。結瓜早,以主蔓結瓜為主,第一雌花節位為4~5節,以後每隔2節左右出現一雌花。發育速度快,抗霜黴病,白粉病和枯萎病能力強。瓜長30~35厘米,色深綠,刺瘤明顯,白刺,瓜把長度適中,畸形瓜率低。外觀品質好,質脆,味甘,商品性好。畝產7500千克左右。適於春日光溫室及春大棚栽培。

中農203.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的強雌性係、早熟、優質、抗病的雜種一代,屬於保護地專用品種。

生長勢強,生長速度快。主蔓結瓜為主,第一雌花節位為3~4節,以後每節都有雌花。熟性早,從播種到始收60天左右。

瓜長棒形,瓜柄短,瓜條直,瓜皮深綠色,有光澤,無棱,白刺,瘤刺小且密。瓜長30厘米,橫徑3.5厘米。質脆,商品性和食用品質好。抗黑星病、角斑病、霜黴病、白粉病和枯萎病。

早期產量和總產量均高,畝產5000千克以上。適宜各地春季大棚、小棚、溫室栽培。

冬茬黃瓜:冬茬黃瓜可選用津優10號、北京301和北京302等。

津優10號:為天津市黃瓜研究所育成。生長勢強,前期以主蔓結瓜為主,中後期主側蔓均能結瓜,比津春2號增產,畝產5500千克。早熟性好,第一雌花節位為4節左右。瓜條生長速度快,成瓜性好,瓜條長35厘米,橫徑3厘米,單果重180克,瓜色深綠,有光澤,刺瘤中等,口感脆嫩。兼抗霜黴病、白粉病、枯萎病,尤其抗霜黴病能力突出。前期耐低溫,後期耐高溫,生殖生長和營養生長協調一致,是早春塑料大棚與秋延後大棚栽培的理想品種。

北京301.為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育成。植株生長勢較強,葉色深綠,以主蔓結瓜為主,雌花節位低,單性結實能力強。瓜條順直,生長速度快,產量高,比秋棚一號增產30%以上。瓜條長30~35厘米,瓜把適中,瓜色綠,有光澤,刺密瘤小,質脆,品質好。抗霜黴病、白粉病、角斑病及枯萎病能力強。適於秋大棚及秋延後大棚栽培。

北京302.為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育成。植株生長勢較強,葉色深綠,以主蔓結瓜為主,雌花節位低,回頭瓜多,單性結實能力強。瓜條順直,生長速度快,產量高,比秋棚一號增產40%以上。瓜條長35厘米左右,瓜把短,瓜色綠,有光澤,刺密瘤明顯,質脆,味甜,品質好。抗霜黴病、白粉病、角斑病及枯萎病能力強。

越冬茬黃瓜:越冬茬黃瓜可選用津優3號、中農13號、溫室黃瓜新組合998和999等。

津優3號:為天津市黃瓜研究所育成的雜種一代。植株緊湊,生長勢強,葉色深綠色,主蔓結瓜為主,第一雌花著生節位3~4節,雌花節率30%,回頭瓜多。早期產量比長春密刺高30%,總產量高38%,畝產6000千克。耐低溫、耐弱光能力強,在11~14°低溫和9000勒克斯弱光下仍能正常生長。

瓜條順直,單瓜重230克,瓜色深綠色,有光澤,刺瘤明顯,白刺,瓜柄短,質脆味甜。抗病性強,高抗枯萎病,中高抗霜黴病、白粉病。適於越冬日光溫室、早春溫室和大棚栽培。

中農13號: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育成的日光溫室專用雌性三交種。植株生長勢強,生長速度快,主蔓結瓜為主,側蔓強,回頭瓜多。第一雌花著生節位2~3節,其後連續雌花,雌花株率50%~80%,單性結實力強,常多條瓜同時生長。耐低溫性強,在夜間10~12°下植株能正常生長發育。早熟,從播種至始收62~70天。瓜長棒形,瓜色深綠,有光澤,無花紋,瘤小刺密,白刺,無棱。瓜條長25~35厘米,粗3厘米,單果重100~150克,肉厚、質脆、味甜、品質佳。高抗黑星病,抗疫病、枯萎病、角斑病,耐霜黴病。畝產6000~7000千克,高產的達9000千克以上。最適於東北、華北、華東地區日光溫室栽培。

溫室黃瓜新組合998、999為天津市黃瓜研究所育成。

耐低溫、耐弱光的能力極強,可在室內溫度6°情況下正常生長發育,短時的低溫不會造成植株死亡。在連續陰雨10天,平均光照強度不足6000勒克斯時,仍能夠收獲果實,是日光溫室越冬栽培和早春茬栽培的優良品種。早熟性好,產量高,尤其是早期產量高,在日光溫室越冬茬栽培時,在春節前後的嚴寒季節能夠獲得較高的產量和效益,瓜碼密,雌花率節位在70%以上,化瓜率低,連續結瓜能力強。比津優3號和津春3號產量高20%以上。瓜條性狀優良,商品性好,瓜柄短,即使在嚴寒的冬季,瓜條長度也可達到28厘米左右,刺瘤明顯,便長途運輸,畸形瓜少,質脆味甜,品質優。抗病能力強,高抗枯萎病,抗霜黴病、白粉病和角斑病。

(3)育苗

苗床準備:在塑料大棚內,冬春育苗采取電熱線加溫等措施保溫,夏秋季育苗應配有防蟲遮陽設施,有條件的可采用穴盤育苗和工廠化育苗。育苗前對育苗設施及床土進行消毒處理,每平方米苗床用福爾馬林30~50毫升,加水3升噴灑床土,用塑料薄膜悶蓋3天後揭膜,待氣味散盡後播種。床土消毒也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與50%福美雙可濕性粉劑按1.1混合,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與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按1.1混合,按每平方米用藥8~10克與15~30千克細土混合,播種時2/3鋪於苗床,其餘1/3蓋在種子上。

播種床土用近幾年沒有種過瓜類蔬菜的肥沃田園土1/3,充分腐熟的圈糞1/3,過篩爐灰或草木灰1/3,混合均勻後過篩備用(包括分苗和嫁接苗床用土)。

種子處理:黃瓜播前應選擇有光澤、籽粒飽滿、無病斑、無蟲傷、無黴變的種子,並要求種子純度逸95%,淨度逸98%,發芽率逸95%,水分臆8%。

溫湯浸種:將種子放在陽光下曬2小時,然後把種子放入55°熱水中,用水量為種子重量的5~6倍,攪動種子和溫水,同時不斷補充熱水,維持水溫不變。種子浸燙10~15分鍾後停止補充熱水,同時不斷攪拌,直至水溫降到30~35°,再浸泡3~4小時,最後用清水衝淨晾幹備用。

藥劑浸種:經溫湯浸種後的種子用0.1%的高錳酸鉀溶液浸種15分鍾,藥液用量以浸沒種子為宜。或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用福爾馬林300倍液)浸種1小時,清洗幹淨後備用。

浸種催芽:消毒後的種子浸泡6~8小時後撈出洗淨。將處理好的種子用濕毛巾包好,放在25~30°處催芽。每天用清水衝洗1~2次,露白後放在10~15°條件下經過10~12小時鍛煉再播種。

對病害重的地區及棚室,可以用南瓜嫁接換根。嫁接用南瓜種子催芽前要將種子表麵的黏液搓掉、洗淨,以後的播種程序及管理方法同黃瓜。

播種

播種量:黃瓜播種要考慮定植密度,一般每畝黃瓜用種量100~150克,黑籽南瓜1500克。黃瓜如果直播每畝用種200~300克。

播種方法:催芽種子70%露白後即可播種。播種時選擇晴天上午進行。播種前苗床澆足底水,水滲下後劃行播種,黃瓜按3厘米伊3厘米、黑籽南瓜按5厘米伊5厘米,將催好芽的種子均勻點播在苗床上,播後覆蓋營養土1~1.5厘米。每平方米苗床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克,拌上細土均勻播撒於床麵上,防止猝倒病。冬春床麵上覆蓋地膜,夏秋育苗床麵覆蓋遮陽網或稻草,70%幼苗頂土時撤除床麵覆蓋物。

溫度管理:齊苗後,及時通風煉苗,增加光照,防止徒長。發現病蟲苗及時拔除,並適時適量補水,防止幹燥。夏秋育苗主要靠遮陽降溫,冬春育苗可采用電熱線增溫控製。及時間掉病蟲苗、弱小苗和變異苗。

分苗:當幼苗子葉展平有1心時,選擇晴天,在分苗床按行距10厘米開溝,株距10厘米帶水栽苗。最好將幼苗栽在直徑10厘米紙筒、塑料薄膜筒或育苗缽內。營養缽用土配方、處理與苗床土基本相同。

嫁接

嫁接方法:嫁接方法分靠接法和插接法。

靠接法:黃瓜比南瓜(南砧1號或黑籽南瓜)早播種2~3天,在黃瓜子葉平展,第一片真葉像米粒大小,南瓜子葉完全展平,第一片真葉如黃豆粒大小時嫁接。

插接法:南瓜比黃瓜早播種3~4天。在南瓜子葉展平有第一片真葉,黃瓜2葉1心時嫁接。

嫁接苗的管理:嫁接選晴天上午進行,將嫁接苗栽入直徑10厘米的營養缽中,苗床上扣小拱棚。濕度保持在95%以上(膜上有水珠),溫度控製在25~30°。3天後逐漸通風,增加光照,防止高腳苗出現。適時適量補水,防止幹燥。7~10天接穗長出新葉後撤掉小拱棚,靠接的要斷接穗根。苗期每周每畝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50克或75%百菌靈可濕性粉劑110克混合磷酸二氫鉀200克混合噴霧一次,用以防病保苗。3葉1心時噴1000~1200倍矮壯素,防止幼苗徒長,確保幼苗矮壯、根粗、葉深綠。1周後揭去小拱棚膜。定植前1周加大晝夜溫差,對秧苗進行煉苗。

壯苗的標準:黃瓜壯苗一般子葉厚實肥大、莖基粗、節間短、葉色濃綠、根係發達,無病蟲害。冬春壯苗株高15厘米左右,5~6片葉;夏秋壯苗2~3片葉,株高15厘米左右,苗齡20天左右。長季節栽培根據栽培季節選擇適宜的秧苗。

(4)移栽定植

前茬:前茬要求為非瓜類蔬菜。為防止病菌傳播、蔓延,可與大蒜、大蔥、韭菜、辣椒等抗病、耐病菜類輪作。

培肥作畦:黃瓜是增產潛力較大的作物,增施肥料,產量隨之增加,一般根據土壤肥力和目標產量確定施肥總量。

磷肥全部作基肥,鉀肥2/3作基肥,氮肥1/3作基肥。基肥品種以優質有機肥、常用化肥、複混肥等為主;2/3撒施,1/3溝施。在中等肥力條件下,結合整地,每畝施優質有機肥(以優質腐熟豬廄肥為例)5000千克,尿素1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硫酸鉀5千克。

防蟲消毒:

設防蟲網阻蟲:在棚室通風口用20~30目防蟲網密封,阻止蚜蟲等害蟲飛入。

鋪設銀灰膜驅避蚜蟲:地麵鋪銀灰色地膜,或將銀灰膜剪成10~15厘米寬的膜條,掛在棚室放風口處。

棚室消毒:每畝棚室用80%敵敵畏乳油250克拌適量鋸末,與2000~3000克硫磺粉混合,分10處點燃。然後密閉熏蒸1晝夜後,放風,無味時使用。使用的農具也應全部放進棚室,共同消毒。

科學定植:棚內10厘米土層最低地溫應穩定在12°以上才可以定植。適宜行距為60~80厘米。於苗行處做高壟,壟高10~15厘米,棚室的壟與溝均覆地膜進行膜下灌溉。

按株距25~40厘米栽苗。根據品種特性、氣候條件及栽培習慣,一般每畝定植3000~4000株,長季節大型溫室、大棚栽培每畝定植1800~2000株。

(5)栽後管理

溫度調控:緩苗期大棚要密閉保溫,棚內氣溫保持白天28~30°,夜間20~22°。緩苗後到初花期要降低溫度,利用放風進行調節,棚內氣溫白天22~25°,夜間13~15°,不低於10°。結果期晴天白天的最適溫度是25~30°,夜間要保持在14~15°。

肥水管理:

水分:黃瓜屬淺根係作物,根量較少且極不耐旱,一般采用薄水勤澆的原則。定植緩苗後土壤較幹,須在晴天午前澆一次緩苗水(如土壤很濕則可以不澆)。當根瓜坐住(瓜長到12厘米左右,不易化瓜時叫坐瓜)時開始澆水。采收腰瓜到采收頂瓜是盛瓜期,莖葉茂盛,生長快,結瓜多,是黃瓜一生中需水最多時期,應增加澆水次數。標準是確保葉片挺綠,土壤潮潤,以清晨黃瓜葉緣見到吐水為宜。回頭瓜在生長時,施肥應結合澆水配套進行。在澆水時間上,結果前期最好在上午進行,采瓜盛期和後期,澆水在傍晚進行,可降低地溫。

肥料:根據黃瓜長相和生育期長短,進行平衡施肥,適時追施氮肥和鉀肥。進入結瓜初期結合澆水隔兩次水追一次肥,結瓜盛期可隔一次水追一次肥,每次每畝追施尿素5千克;開溝追施或穴施,生長中期追施硫酸鉀8千克。同時,應有針對性地噴施微量元素肥料,根據需要可噴施葉麵肥防早衰。結瓜盛期用0.2%~0.3%磷酸二氫鉀和0.5%~1%的尿素溶液葉麵噴施2~3次。

植株調整:

綁蔓:反季節黃瓜栽培可采用立式栽培,當苗高達15厘米左右時,為防止風甩秧苗,定植後應隨著瓜蔓生長,及時吊蔓、綁蔓或用細竹竿插架綁蔓。一般每隔4張葉左右綁1次,綁蔓呈“S”形,可防止瓜蔓摩擦或下滑。綁蔓不能過緊,應稍微留有空隙,以不妨礙生長為宜。綁蔓最好在下午進行,不易折傷莖蔓和葉片。

整枝:整枝應在晴天進行,這樣傷口愈合快。不要在陰天或有露水時整枝,防止傷口腐爛,傳染病害。主蔓結瓜品種,側枝留1瓜1葉摘心。主蔓在25~30片葉時摘心,長季節栽培一般不摘心,采用落蔓方式。同時及時摘除多餘的花、卷須、老葉、病葉和黃葉。

適時采收:適時多次采收是提高黃瓜產量、品質和增加收入的有效措施之一。采收過早,產量低;采收過晚,皮厚硬,品質差,不好銷售,且易墜秧,妨礙其他瓜的生長。所以采收根瓜時,要適當早采,不僅可提早上市,還能防止墜秧和化瓜。若植株生長較弱、瓜秧不發,可將根瓜在幼小時就疏掉。

若植株生長旺盛,瓜適當晚摘,讓秧上總有中瓜、小瓜,這樣可防止徒長。結瓜盛期,莖葉生長旺盛,瓜條可充分長大再摘,一般隔一天摘瓜一次。結瓜後期,植株已衰老,易出現畸形瓜,這種瓜應及早摘除,使營養集中供應正常瓜條。采瓜應在清晨露水未幹、溫度低時進行。

(6)病蟲害防治反季節黃瓜無公害生產病蟲害防治的原則是“預防為主,綜合防治”,農業防治、物理防治優先,化學藥劑防治為輔,劇毒、高毒農藥嚴禁使用。藥劑防治應嚴格控製農藥安全間隔期,使用的農藥以生物製劑為最好,其次是低毒、低殘留農藥。

常見生理障礙:

莖蔓徒長:

症狀:葉片非常大,直徑超過23厘米;葉柄長,超過11厘米;葉柄與主蔓夾角小於45毅;節間長,在10厘米以上;莖粗在0.8厘米以上;葉色稍淡,卷須發白,側枝長出得早,摘心後出現小蔓;雌花弱,子房小,瓜條和葉片大小不相稱,化瓜現象嚴重,或瓜紐多,但遲遲不甩瓜。此屬營養生長過旺,生殖生長受到抑製,通常稱之為“虛症”。

病因:氮多,水多,光照不足,或溫度偏高,特別是夜間溫度過高,晝夜溫差小,營養生長過旺,生殖生長受到明顯的抑製。

防治方法:徒長一旦發生要采用綜合措施進行挽救。

主要措施:一是在葉麵噴灑相當於正常使用濃度1.7~2倍液的微肥(葉肥)或是某些營養治療劑,如200~250倍液的綠風95(正常使用濃度是400倍液)。二是可以通過摘心暫時抑製根的活動,控製植株的長勢。三是注意溫度管理,降低夜間溫度,可從最低溫度12°降到8°左右,連續處理5~6天,造成盡量大的晝夜溫差,以控製莖葉生長,促進生長發育向生殖生長的方向轉化。四是避免過分的悶熱,要充分地進行通風換氣,保持適當的溫濕度,降低黃瓜葉片內的水分含量,以抑製莖葉的生長速度。

花打頂:

症狀:黃瓜花打頂是保護地黃瓜早春生產中經常遇到的問題。瓜秧生長停滯,龍頭緊聚。生長點附近的節間成短縮狀,即靠近生長點小葉片密集,各葉腋出現小瓜紐,大量雌花生長開放,造成封頂,俗稱“花打頂”。

病因:一是溫度偏低,尤其是土溫偏低,黃瓜根係發育差,活動弱,光合作用產物少。二是晝夜溫差大,夜間溫度低,向新生部位(龍頭)輸送營養量少,植株營養生長受抑製,生殖生長超過營養生長。三是土壤幹旱,肥料過多而傷根,或土壤長期陰濕而漚根,這都會出現花打頂現象。

防治方法:一是千方百計提高保護地內溫度。二是及時鬆土,提高土溫,促進根係多發新根。三是施足充分腐熟糞肥,均勻追肥,避免肥料施用不當燒傷根係。四是精細定植、中耕等,減少根係損傷。五是適時適度灌水,不能控水過度。

如因為缺水造成花打頂,應及時澆水。六是已出現花打頂的植株的挽救方法:采用5毫克/升萘乙酸水溶液和愛多收3000倍液混合灌根,刺激新根盡快發生;摘除植株上可以見到的全部大小瓜紐,減輕植株結瓜負擔量;對植株噴用快速促進莖葉生長的調節劑,如天然雲薹素(雲大120)、科資891和動力2003等,促進莖葉加快生長;追用速效氮肥,澆水後封閉溫室提高溫度,保持盡量高的夜溫。一般通過7~10天即可基本恢複,期間可酌情再澆1次水。以後逐漸轉入正常管理。

大肚瓜(大頭瓜):

症狀:果實的端部、接近花脫落的部位膨脹,而中間特別細,多數成為大肚瓜(大頭瓜)。

病因:由於蜜蜂等采花昆蟲破壞了受精過程,使生長種子的部分養分集中,先端膨大。特別是在冬季和抑製栽培條件下,營養不良易發生。

防治方法:一是提高植株的同化機能,供應充分的養分。二是養分、水分管理要適宜,防治植株老化。三是溫室、大棚的門窗用防蟲網封好,防止采花昆蟲飛入。四是不要打掉功能葉。五是注意增加下位葉的光照,防止葉片早衰。

尖頭瓜:

症狀:又叫尖嘴瓜。近肩部瓜把粗大,前端細,似胡蘿卜狀。

病因:一是一般認為單性結實(不經受精就結瓜)能力弱的品種,在不受精的情況下結出尖嘴瓜。二是在瓜條發育前期溫度過高,或已經傷根,或肥水不足都容易發生尖嘴瓜現象。三是土壤積鹽嚴重。四是植株已經衰老,強行過多地打葉,或遭受病蟲嚴重危害。

防治方法:一是注意土壤的耕作,維持植株長勢,提高葉片的同化功能。二是養分管理要適宜,防止植株老化。三是選用植株單性結果能力強的品種。

蜂腰瓜:

症狀:在果實的一處或多處出現像蜜蜂細腰似的症狀。

將收獲的果實剖開來看,即使是外表完全看不出蜂腰形狀的果實,內部也會開裂而成空洞,或者不開裂而產生褐變的小龜裂。發病重的從外表就能看出蜂腰形。

病因:經研究發現,高溫幹燥、低溫多濕、多肥、多氮、多鉀、缺鈣等都會助長此症的發生。但引起此病的原因主要是硼的吸收受到抑製,不能正常發育。

防治方法:一是增施充分腐熟的廄肥,注意養分的平衡。二是注意施用硼肥。

化瓜:

症狀:剛坐住的幼瓜或果實在膨大時中途停止,由瓜尖至全瓜逐漸變黃、幹癟,最後幹枯,俗稱為化瓜。黃瓜出現少量化瓜(約占1/3)是植株自我調節的正常現象,但大量化瓜則屬異常,它往往與品種不適、管理不當或天氣異常等因素有關。

病因:主要是植株供應養分不足所致。一是不同品種對肥水要求不同,化瓜率也不一樣。二是高溫引起化瓜。白天氣溫高於32°,夜間高於18°,正常光合作用受阻,呼吸作用驟增,造成營養不良而化瓜。同時高溫條件下,雌花發育不正常,出現多種形狀的畸形瓜。應采取措施,加強管理,放風降溫。

三是連續陰天、低溫引起化瓜。連續陰天時,植物的光合作用和根係吸收能力受影響,造成營養不良而化瓜。四是棚內二氧化碳濃度。棚室內二氧化碳濃度可高達500毫克/升,而日出2小時後,植株吸收二氧化碳,使棚室內二氧化碳濃度降到100毫克/升,這樣就影響黃瓜植株製造養分。五是密度對化瓜的影響。密度過大,化瓜率高,原因有多種。主要是根係集中於地表,密度大時,根係競爭吸收養分,而地上部蔓葉、葉柄競爭空間氣體,使透光、通風性降低。六是水肥對化瓜的影響。光合作用離不開水,同化物質的運轉也是以水為介質進行的。如果水肥供應不足,光合產物減少,可能引起化瓜。若施肥不科學,氮過多,營養生長過旺,消耗大量養分,也引起化瓜。棚室濕度過大也引起化瓜。七是底部瓜對上部瓜的影響。從開花後7~12天要及時采收,否則底部瓜會奪走大量養分,從而引起上部瓜化瓜。八是育苗技術不高引起化瓜。苗期溫濕度、肥水控製管理不科學,如過分幹旱、低溫,育出的苗“花打頂”;入棚室後管理不善,雌花分化過多,引起化瓜。九是激素濃度過大,配比不科學,坐瓜太多引起化瓜。十是病蟲害引起化瓜。

黃瓜霜黴病等病害、溫室白粉虱等蟲害發生嚴重時,明顯阻礙了植株產生養分供應瓜條,導致化瓜。

防治方法:一是選擇化瓜率低的品種。二是多施有機底肥,並深耕促進根係發達。三是及時采收下部瓜,以免與上部瓜爭奪養分,引起上部瓜化瓜。四是葉麵噴肥:噴0.3%硫酸亞鐵或0.1%磷酸二氫鉀2~3次。五是降低夜間溫度,以減少呼吸消耗。六是施用二氧化碳氣體肥料,促進同化作用。

七是使用激素:50~100毫克/千克赤黴素(1克,加水25~35千克),加40毫克/千克萘乙酸(1克,加水17.5~20千克),二者混用效果好,可將配好的液體用毛筆順瓜塗抹,也可用手持噴霧器噴瓜,均能減少、減輕化瓜,且瓜條膨大速度快,增產顯著;噴1000毫克/千克的B9,或縮節安4~5克/畝,加水25~40千克,分2~3次用。

苦味瓜:

症狀:黃瓜苦味瓜是由黃瓜中含有的一種苦味物質———葫蘆堿引起的。黃瓜植株體內(包括瓜條)都帶有苦味,絕對沒有苦味的黃瓜品種目前還沒有。但若苦味增加到可以使人品嚐感覺到時,就成為苦味瓜。

病因:黃瓜發生苦味瓜首先與品種有一定關係,一般葉色深綠的品種較葉色淺的品種更容易出現苦味瓜。但栽培措施或栽培環境不當則會加重苦味瓜的出現。一是氮肥施用過量。因氮肥過多造成植株徒長,坐瓜不整齊時,在側枝、弱枝上結出的瓜容易出現苦味。二是瓜條生長緩慢。低溫寡照時期,特別是連陰雨天氣下,黃瓜的根係受到損傷或障礙時,吸收水分和養分少,瓜條生長極為緩慢,往往會在根係和下部瓜中積累更多的苦味素。三是高溫引起苦味瓜。越冬茬和冬春茬栽培的黃瓜,進入春末高溫期,或由於植株的根係已經衰老,或由於土壤濕度大,根係的吸收能力減弱,同化能力弱,而夜間濕度又過高,瓜條生長緩慢,會在瓜條裏積累更多的苦味素,形成苦味瓜。這種情況一般比較普遍。

防治方法:解決苦味瓜應從以下幾個方麵著手。一是采用保溫采光性能好的溫室,實行合理稀植。二是科學施用肥料,不要過量施用氮肥。三是在植株進入衰老時,要通過降溫、控水和灌用促根係發生的激素,及早進行複壯。四是栽培溫度不宜過高。進入高溫期特別要防止夜間溫度過高,澆水不宜過多。

彎曲瓜:

症狀:又稱曲果,具有正常果的果形,但發生彎曲,有彎曲的肩果、彎曲的粗尾果、彎曲的細尾果等。

病因:彎曲瓜發生的原因主要是由於葉片中製造的同化物質不能順利地流入果實中而引起的。一是摘葉過多會很快引起曲果。二是結果過多,葉的同化作用減弱也會引起曲果。

根據黃瓜不同品種結出來的果實,在果形上可分為短形果和長形果。長形果果實膨大需要一定的時間,稍微有些營養不良,果實就容易引起曲果。防止方法是提高葉片的同化作用,使單株和群體的同化量都提高。結果初期長出的正常果,如果養分不能及時充分供給,不久也會發生曲果,所以栽種的密度和栽種的方法是個很重要的問題。

防治方法:一是溫室栽種黃瓜時,因為光照條件差,栽種時要有充分的株距。二是葉的同化作用受到葉內的氮、磷和其他物質的影響很大。根係必須能夠協調地吸收到氮、磷和其他物質,故要求土層深、積肥多的土壤,並注意不要缺水。

常見病害:

猝倒病:

主要症狀:猝倒病是冬春季育苗經常發生的病害。發病後造成幼苗成片倒伏死亡。出土不久的幼苗最易發病。病苗基部初呈水漬狀、黃褐色病斑。病斑迅速擴展後病部縊縮,呈線狀,子葉青綠色時,幼苗倒伏。苗床最初多是零星發病,形成發病中心,迅速擴展,最後引起成片幼苗倒伏。在苗期溫度高時,病苗殘體表麵及附近的土壤表麵有時長出一層白色絮狀黴,最後病苗腐爛、幹枯。

防治方法:一旦苗床發病,應及時把病苗及鄰近床土清除,在病苗及其周圍噴灑0.4%的銅銨合劑。發病初期可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5%黴靈水劑450倍液,每7~10天噴1次,連續噴2~3次。噴藥後,撒幹土或草木灰降低苗床土層濕度。

立枯病:

主要症狀:多在幼苗出土一段時期後發病。最初在病苗的莖基部產生橢圓形暗褐色病斑,病斑逐漸凹陷,擴展後繞莖一周,造成病部收縮、幹枯。幼苗初期呈萎蔫狀,逐漸枯死,枯死的病苗多立而不倒。濕度大時,病部常有稀疏的暗褐色蛛絲狀的黴。苗床上病害擴展較慢。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用20%甲基立枯磷乳油1200倍液,或95%黴靈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或5%井岡黴素水劑1500倍液噴灑,每7~10天1次,連噴2~3次。其他可參考“猝倒病”。

黃瓜霜黴病:

主要症狀:俗稱“黑發”、“火龍”。苗期、成株期均可發病。主要危害葉片。初期病葉背麵出現水漬狀淺綠色斑點,斑點很快擴展,1~2天內因擴展受到葉脈的限製而出現多角形水漬狀病斑,早晨濕度大時比較明顯。1~2天後水漬狀病斑逐漸變成黃色、黃褐色至褐色,此時濕度大時葉片背麵的病斑出現灰黑色黴層。病重時葉片布滿病斑,致使葉緣卷縮幹枯,最後葉片枯黃而死,植株提前拉秧。上述症狀,是感病品種的典型症狀。抗病品種發病,葉片褪綠斑擴展緩慢,病斑較小,多角形甚至圓形,病斑背麵的黴層稀疏或沒有,病情發展較慢。

防治方法:一是盛瓜期後植株容易早衰,最好定期噴施糖尿素(糖:尿素:水=1.1.200),以及0.2%的磷酸二氫鉀溶液,補充營養,提高抗病性。二是幼苗定植後,用4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1次。進入采收期以後,用4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400倍液加200萬單位農用鏈黴素加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三種藥劑混合後噴施葉片,防治霜黴病兼防細菌性角斑病、炭疽病和黑星病。7天噴1次,連噴2~3次,最好在灌水後噴施。或用45%百菌清煙霧劑每畝用250克,傍晚閉棚後點燃熏煙,7天熏1次,連續熏2~3次。還可選用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2%普力克水劑800~10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7%加瑞農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40%達克寧懸浮劑700倍液,或72%杜邦克露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22%霜脲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噴霧。三是高溫悶棚。病勢猛時,利用藥劑已經控製不了病情時,可采取高溫悶棚的方法控製病情的發展。具體方法是:選擇晴天10時左右密閉大棚或溫室,使氣溫上升到44~46°,持續2小時,然後逐漸加大通風使溫度恢複至常溫。悶棚前一天要澆足水,增強黃瓜的耐熱性,溫度計必須掛在棚頭的位置,瓜秧接觸到棚膜時要彎下瓜頭,理好瓜蔓。嚴格控製溫度和時間,悶棚後加強肥水管理。

細菌性角斑病:

主要症狀:苗期發病,子葉上產生圓形或橢圓形病斑。

後病斑變成黃褐色,幹枯而死。成株期發病,病葉初期出現油漬狀褪綠斑點,逐漸擴大,幾天後形成多角形黃褐色病斑,病斑邊緣往往有油漬狀暈區。濕度大時,病斑背麵溢出乳白色黏液(菌膿),後期病斑幹枯,質脆,容易穿孔或病斑邊緣開裂。瓜條發病,在瓜條表麵出現水漬狀小點,擴展後病斑成圓形或不規則形,淡綠色,不凹陷,病部溢出大量白色黏液。後期病斑淺灰褐色,常常在中央產生裂紋。病斑可向瓜條內部擴展,沿維管束的果肉變色,一直延伸到種子,最後瓜腐爛。莖蔓發病,初期出現水漬狀小斑點,擴展後呈長圓形、短條狀淺灰色病斑,濕度大時有乳白色黏液溢出,嚴重時莖蔓縱向開裂、腐爛。

防治方法:可用50%DT殺菌劑400~500倍液,或77%可殺得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2%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或60%琥·乙磷鋁(DTM)可濕性粉劑500倍液噴霧,3~5天噴1次,連噴2~3次。

炭疽病:

主要症狀:苗期發病,在子葉上產生圓形淡褐色稍凹陷病斑,病斑上生有橘紅色黏質物。有時幼苗莖部在近地麵處產生淡褐色病斑,以後病部縊縮,幼苗折倒。成株期發病,最常見的是危害葉片,病葉上產生圓形褐色病斑,典型病斑的直徑10~15毫米,病斑邊緣有時有黃色暈圈,濕度大時病斑上長出橘紅色黏質物,幹燥時病斑中央有時出現星狀破裂。莖蔓上病斑為橢圓形,黃褐色,稍凹陷,有琥珀色膠質物溢出。

重時病斑環繞主莖,致使病部以上莖蔓枯死。瓜條上病斑呈圓形,初期為汙綠色,後為暗綠色,凹陷,有時開裂,濕度大時病斑中央溢出大量橘紅色黏質物。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選用80%炭疽福美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65%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2%農抗120水劑200倍液,選擇以上1種或幾種藥劑,7~10天噴1次,連續噴2~3次。

黑星病:

主要症狀:幼苗發病,葉上產生黃白色小斑點,以後子葉爛掉,幼苗死亡,也有剛露出真葉就爛掉。成株發病,各部均可受害。葉片發病,在葉片上產生圓形褪綠的小斑點,擴展後成直徑2~3厘米黃白色圓形病斑,以後病斑邊緣產生裂紋,病斑穿孔,穿孔的邊緣呈星芒狀,並殘留有黃白色圈。葉脈受害變黑,停止生長,造成葉片皺縮畸形。幼苗受害後多在2~3天內爛掉。莖蔓發病,最初產生汙綠色水漬狀點,擴展後成褐色、橢圓或不規則形凹陷病斑,病重時病部龜裂,多數有膠狀物質溢出,濕度大時病斑密生煙黑色黴層。幼瓜或大瓜均可發病,最初病瓜上產生圓形褪綠小斑點,病斑部溢出透明膠狀物似一小水滴,以後病斑逐漸擴大成汙褐色圓形或不規則形凹陷病斑,病斑溢出的透明膠狀物增多,不久便呈琥珀色。濕度大時病斑上密生煙黑色黴層,瓜條生長不均衡、彎曲、畸形。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用30%特富靈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或80%敵菌丹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2%武夷菌素水劑15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噴霧。

根腐病:

主要症狀:分為鐮刀菌根腐病和擬莖點黴根腐病,主要侵染根部。鐮刀菌根腐病的發病初期,植株的主根或須根變黃,地上部無明顯症狀。以後病部明顯擴展,地上部的葉片在中午時下垂,早晚恢複。幾天後,根部呈黃褐色濕腐,地上部呈青枯狀萎蔫、死亡。條件適宜時,從發病到死亡一般3~5天。幹旱時,潛伏期長。死亡後根部完全腐爛,隻剩下絲狀的維管束。主根受害嚴重時,莖基部發生萎縮,症狀容易同疫病混淆。擬莖點黴根腐病的症狀基本同鐮刀菌根腐病相似,隻是有時可見灰白色帶狀菌絲體塊,在根皮細胞可見密生的黑點,為病菌的分生孢子器。黑籽南瓜嫁接的黃瓜也發病。

防治方法:發病前利用藥劑灌根防治,發現病株及時拔除。主要藥劑有: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田間濕度大時,可配成藥土撒在莖的基部。

白粉病:

主要症狀:苗期、成株期均可發病,主要危害葉片。初期在葉片兩麵出現小粉點,逐漸擴展成白色圓形粉斑,後向四周擴展成邊緣不明顯的連片白粉。嚴重時整個葉片布滿白粉,病葉枯死。

防治方法:在發病初期,可用2%武夷菌素200倍液,或2%農抗120(抗菌黴素)200倍液,或25%粉鏽寧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或30%特富靈可濕性粉劑1500~2000倍液,或40%多硫懸浮劑500倍液,或50%硫磺懸浮劑300倍液,或20%敵菌銅膠懸劑600倍液,或20%敵硫銅膠懸劑800倍液,或20%敵唑酮膠懸劑400倍液噴霧。也可在發病初期用45%百菌清煙劑熏蒸。

疫病:

主要症狀:俗稱“爛秧”、“死藤”,苗期和成株期均可發病。苗期發病,嫩頭尖呈水漬狀暗綠色萎蔫,後幹枯呈禿頭狀。幼葉上產生水漬狀暗綠色、邊緣不明顯的圓形或不規則形病斑,擴展迅速,濕度大時病部很快腐爛。幹燥時病部幹縮脆裂。成株期發病以莖蔓部和節部為多,產生暗綠色水漬狀病斑,迅速擴展,明顯縊縮、軟腐,患部以上莖葉萎蔫枯死。葉片發病多在葉緣和葉柄連接處發生不規則水漬狀暗綠色大病斑,濕度大時病斑擴展迅速,常造成全葉腐爛,幹燥時病部呈青白色,容易破裂。病斑擴展到葉柄時,葉片萎蔫。瓜條多從花蒂部和瓜條的腰部先發病,病部暗綠色,水漬狀,軟化凹陷,發病迅速,濕度大時表麵長出稀疏白黴,最後瓜條腐爛,發出腥臭味。

防治方法:發現中心病株及時拔除深埋或燒掉,要連續噴藥防治,必要時雨天也要用藥。主要藥劑有:40%乙磷鋁可濕性粉劑200倍液,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72.5%普力克水劑600~7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也可以用70%敵克鬆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甲霜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25%甲霜靈加入40%福美雙(1.1)混合劑800倍液灌根。

蔓枯病:

主要症狀:多在成株期發病,主要危害莖蔓和葉片。莖蔓發病多在節部出現菱形或橢圓形病斑,逐漸擴大,有時可達幾厘米長。病部白色,有時溢出琥珀色膠質物。後期病部黃褐色幹縮,其上散生小黑點,最後病部縱裂成亂麻狀,引起蔓枯。葉部發病,多在葉片邊緣產生半圓形或“V”字形病斑,病斑逐漸擴大,直徑可達2~3厘米,偶爾可達到半個葉片。病斑淡褐色或黃褐色,隱約可見不明顯輪紋,其上散生許多小黑點,後期病斑易破裂。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可噴灑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8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混殺硫懸浮劑500倍液,或36%甲基硫菌靈懸浮劑400~500倍液。每7~10天噴1次,連噴2~3次。

灰黴病:

主要症狀:成株期瓜條多為幼瓜發病受害,大都是殘花先發病,進而危害瓜尖,並向瓜的上部發展。瓜條病部褐色腐爛,表麵密生灰色黴層,受害的殘花或瓜條脫落,落到葉片上或莖蔓上可引起葉片或莖蔓發病。葉片發病,多以落下的殘花為中心擴展,形成大型近圓形褐色病斑,表麵著生少量灰色黴層。爛花、爛果脫落附著在莖蔓上,引起莖蔓變褐腐爛。

防治方法:發病期或初期畝用10%速克靈煙劑

0.2~0.25千克,或45%百菌清煙劑0.25千克,熏煙3~4小時;或用10%百菌清粉塵劑於傍晚噴粉,每畝用藥1千克。發病期采用藥劑噴花或蘸花,效果好的藥劑有:50%速克靈可濕性粉劑2000倍液,或65%抗黴威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5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50%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50%農利靈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由於該病容易產生抗藥性,最好幾種藥劑交替使用。

病毒病:

主要症狀:可侵染危害黃瓜的病毒有黃瓜花葉病毒、甜瓜花葉病毒、黃瓜花葉綠斑病毒、黃瓜黃化病毒等。表現各有差異,主要有花葉型、皺縮型和黃化型。混合感染時表現則複雜,病情也重。

花葉型病毒病:全株發病。幼苗期感病,子葉變黃枯萎,幼葉呈濃淡綠色不均勻的斑駁,進一步發展為深淺綠色相間的花葉,植株矮小。成株期感病,新葉呈黃綠鑲嵌狀花葉,病葉小,略皺縮,嚴重時葉反卷變硬發脆,病株下部葉片逐漸黃枯,老葉常有壞死斑,簇生小葉。病果表麵呈深淺綠色鑲嵌的花斑,凹凸不平或畸形,停止生長。嚴重時病株節間縮短,不結瓜,致萎縮枯死。發病早時可引起全株萎蔫。

皺縮型病毒病:症狀比花葉型表現明顯,新葉沿葉脈出現濃綠色隆起皺紋,或葉形變小,並出現蕨葉、裂片。有時沿葉脈出現壞死。果麵產生斑駁,或凹凸不平的瘤狀物,果實變形,嚴重病株引起枯死。

綠斑型病毒病:新葉產生黃色小斑點,後變淡黃色斑紋,綠色部分呈隆起瘤狀。嚴重時植株新葉白天萎蔫。果實上生濃綠斑和隆起瘤狀物,多為畸形瓜。

黃化型病毒病:中上部葉片在葉脈間出現褪綠色小斑點,後發展成淡黃色,或全葉變鮮黃色,葉片硬化,向背麵卷曲,葉脈仍保持綠色。

防治方法:一是農業措施。不同的病毒應根據其病毒初次侵染來源和傳播媒介,在防治方法:上有所差異,一般應以預防為主。應抓好種子消毒(10%磷酸三鈉溶液浸種20分鍾)和苗床土壤消毒。秋冬茬黃瓜育苗期間和定植後扣膜前,應避蚜、防高溫,防治蚜蟲和白粉虱。育苗時可用遮陽網降溫、遮光。采用防蟲網育苗,阻避蚜蟲。遠離帶病作物。室內栽培期間應提早清除雜草,徹底防治白粉虱和蚜蟲。進行嫁接、打杈、綁蔓、掐去卷須、去雄等田間作業時,應注意防止病毒傳染。經常檢查,發現病株要及時拔除燒毀。施足有機肥,增施磷肥、鉀肥,提高抗病力。適當多澆水,增加田間濕度。二是藥劑防治。目前推薦的混配藥方是:0.16%抗病威(病毒K)加0.16%病毒必克(其他鈍化病毒的藥劑也可)加醫用氟呱酸、病毒靈(每千克水加1片)加0.16%硫酸鋅加0.01%的天然芸薹素(雲大120、481、萘乙酸5毫克/升等)。

第一次噴藥可以重些,以後接連的1~2次,可按一般的噴藥方式噴灑。按上述比例,換算成每噴霧器(盛水15千克)應加入的商品藥量是:抗病威25毫升、病毒必克25克、病毒靈(嗎啉雙呱)15片、硫酸鋅30克、天然芸薹素1.5克。

常見蟲害:

蚜蟲:危害以成蟲和若蟲在葉背和嫩莖、嫩梢上吸食汁液,造成幼葉卷曲,同時分泌蜜露,使老葉發生雜菌汙染,嚴重影響光合作用,瓜苗生長緩慢萎蔫,致使提前幹枯,老葉受害,提前枯落,結瓜期縮短,造成減產。瓜蚜可能從黃瓜露地生長期間帶入溫室,也可能從溫室內的雜草傳播而來。瓜蚜也是傳播黃瓜病毒病的媒介。

防治方法:瓜蚜是一種抗藥性極強、一般農藥較難殺盡滅絕的頑固性害蟲。可進行防蟲網育苗、黃板誘蚜或銀灰色膜避蚜,減輕危害。

藥劑防治:采用50%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0%二嗪農乳油1000倍液,或5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或70%滅蚜鬆可濕性粉劑2500倍液,或21%滅殺斃乳油或40%氰戊菊酯乳油6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4000倍液,或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或20%滅掃利乳油2000倍液,或10%菊·馬乳油1500倍液噴霧防治。噴灑時應注意噴頭對準葉背,將藥液盡可能噴到蚜體上。也可用22%敵敵畏煙劑或10%殺蚜煙劑進行熏蒸,每畝分別用0.3千克和0.5千克,分散放4~5堆,用暗火點燃,冒煙後密閉3小時。或每畝用0.3~0.4千克80%敵敵畏乳油摻適量鋸末,點暗火熏殺。辟蚜霧雖然對菜蚜具有特效,但對瓜蚜效果差,不宜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