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洲斑潛蠅:
危害以幼蟲潛入葉片和葉柄取食危害,在葉片表皮組織下造成蛇形彎曲不規則的白色隧道,破壞葉綠素,影響光合作用,嚴重的可造成葉片脫落。
防治方法:一般在成蟲發生高峰期4~7天開始藥劑防治,或葉片受害率達10%~20%時防治。在作物生育期上要從苗期開始,晨露幹後至上午11時最佳。防治效果較好的藥劑有:48%樂斯本乳油每畝80毫升,或12.5%必林(蚜虱淨)水劑每畝12~16毫升,或25%殺蟲雙水劑每畝25毫升,兌水50~75千克噴霧。
瓜絹螟:危害幼齡幼蟲在葉背啃食葉肉,被害部位呈白斑。幼蟲3齡後吐絲將葉或嫩梢綴合,匿居其中取食,致使葉片穿孔或缺刻,嚴重時僅留葉脈。幼蟲常蛀入瓜內、花中或潛蛀瓜藤,影響產量和品質。
防治方法:可用5%銳勁特膠懸劑2500倍液,或21%滅殺斃乳油8000倍液,或20%氰戊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20%氯·馬乳油30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1000倍液噴霧。
溫室白粉虱:
危害以成蟲和若蟲群集葉背吸食植物汁液。被害葉片褪綠、變黃、萎蔫,甚至全株枯死。同時成蟲分泌大量蜜露,汙染葉片和果實,引起煤汙病的發生,並影響植株的呼吸和同化作用,使其失去商品價值。此外,還能傳播病毒病。
防治方法:利用黃板誘殺成蟲,每畝放34塊1米伊0.17米塗成橙黃色的紙板或纖維板,再塗上一層粘劑(可使用10號機油加少量黃油調勻),7~10天塗1次。藥劑防治在溫室內可用煙霧法:每畝用22%敵敵畏煙劑0.5千克,於傍晚在保護地內密閉熏煙。也可用煙霧機把二氯苯醚菊酯或多蟲畏噴成煙霧密閉在溫室內,以消滅害蟲。另外常用的藥劑有:2.5%溴氰菊酯乳油2000~3000倍液,或10%撲虱靈乳油(又名滅幼酮、優樂得、亞樂得)1000倍液,或25%滅蟎猛乳油(又名甲基克殺蟎)1000倍液,或21%滅殺斃乳油4000倍液,或2.5%天王星乳油3000倍液,或2.5%功夫乳油5000倍液,或20%滅掃利乳油2000~3000倍液,或3.5%敵殺死乳油1000~2000倍液,或50%二嗪農乳油1000倍液,或50%馬拉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80%敵敵畏乳油1500倍液。也可用80%敵敵畏乳油與水以1.1的比例混合後加熱熏蒸。
紅蜘蛛:
危害以成蟲或若蟲群聚在葉背吸取汁液。初期葉麵上呈褪綠的小點,後變灰白色。發生嚴重時,全田葉枯黃似火燒狀,造成早期落葉和植株早衰。
防治方法:用1.8%農克蟎乳油2000倍液,或20%蟎克乳油2000倍液,或70%克蟎特乳油2000倍液,或20%雙甲脒乳油1000~1500倍液噴霧防治,隔7~10天噴1次。
黃守瓜、黑守瓜:
危害成蟲取食瓜苗的葉和嫩莖,常常引起死苗,也危害花及幼瓜,常以身體為半徑旋轉咬食一圈,然後在圈內取食,使葉片殘留若幹幹枯環或半環形食痕或圓形孔洞。幼蟲在土中咬食瓜根,導致瓜苗整株枯死,還可蛀入接近地表的瓜內危害。防治不及時,造成減產。
防治方法:成蟲防治可用21%滅殺斃乳油5000~8000倍液,或40%氰戊菊酯乳油6000倍液噴灑。幼蟲防治在瓜苗定植後至4~5片真葉前選用20%敵殺死乳油2000~3000倍液噴灑。幼蟲危害嚴重時,可用煙草水(煙葉500克,加水15千克浸泡24小時)灌根。
番茄
1.生長習性及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番茄是喜溫蔬菜,但對低溫耐受能力較強。最適宜的生長溫度為白天22~25°,夜間15~18°,在15~33°的溫度範圍內能生長。白天、夜間溫差以8~9°最宜,有時10°以上的溫差對花芽發育和果實肥大有良好的促進作用。如果連續10天以上10°以下低溫,容易產生畸形果,致死溫度為-3°左右。
番茄是喜光短日照作物,對光的反應很敏感,光照度的要求以3萬~4萬勒克斯為宜,其光飽和點為7萬勒克斯,超過7萬勒克斯則對生長不利。日照不足容易徒長。多數品種在11~13小時的日照條件下,開花早,生長良好。
番茄枝繁葉茂,結果期長,產量高。對水分需求量大,一般要求土壤濕度在65%~85%之間。番茄發芽期要求土壤濕度大,一般在80%以上。出苗後,土壤濕度應降低到65%~70%,特別是在光照不足的情況下,濕度過大,幼苗易徒長。大田定植後,在開花著果期,為了促進根部發育,土壤濕度可維持苗期水平;果實坐住後,土壤濕度可達75%以上,此時如缺水,易患病毒病,引起落花,生長減緩,產量降低。番茄喜歡相對幹燥、溫暖的氣候,一般空氣濕度可維持在50%~65%之間。
番茄要求土層深厚、富含有機質、透氣良好的沙質壤土。
番茄忌連作,怕連茬,不能與茄子、辣椒、煙草、人參果等及瓜類作物進行連作,否則,病害和減產都嚴重。
番茄可以適應微酸性到中性土壤中生長,pH值在5~7之間較好。
2.栽培關鍵技術措施
(1)茬口安排
反季節番茄茬口可分為:
早春栽培:10月中下旬育苗,12月中下旬定植,翌年2月下旬始收。
秋冬栽培:7月中下旬至8月上中旬育苗,8月中下旬至9月上旬定植,11月下旬始收。
冬春栽培: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育苗,翌年1月中下旬至2月上旬定植,3月上旬始收。
長季節栽培:7~8月播種,8~9月定植,10月至翌年7月連續采收。
(2)常用品種
反季節番茄栽培應選擇優質、高產、耐寒、耐弱光、抗病、坐果率高、商品性好、耐貯運的品種。冬春栽培、春提早栽培,應選擇低溫弱光條件下坐果率高、果實發育快、早熟性好、商品性佳、對病害多抗的番茄品種。秋冬栽培、秋延後栽培,應選擇抗病毒病、豐產、果實幹物質含量高、果皮較厚的耐貯運品種。長季節栽培,應選擇高抗、多抗病害,抗逆性好,連續結果能力強的番茄品種。
現在按其生長類型將典型品種作簡要介紹:
有限生長型:也稱矮蓬種或自封頂類型。主莖6~7張葉片開始著生花序,以後每隔1~2張葉片著生1個花序,主莖著生3~4個花序後,頂芽形成花序,不再繼續向上生長,側枝也以同樣方式自行封頂。這一類型植株較矮,生長期短,開花結果集中,適於早熟栽培。代表性品種有合作903、合作906鄄1、壽光1856、蘇抗9號(蘇粉1號)、雙抗1號。
合作903.為上海市長征良種試驗場育成的雜交一代良種,屬中早熟自封頂類型。生長勢旺盛,抗病抗逆性強。大果型,平均單果重達350克以上。果色大紅,鮮豔,高圓球形,多心室,果肉厚,品味好。商品性極佳,耐貯藏和運輸。是大棚和露地栽培、外調蔬菜生產的高產理想栽培品種。
合作9061.為上海市長征良種實驗場育成的雜交一代良種,屬中早熟自封頂類型,其來源同合作903。生長勢強,抗病性亦強。大果型,平均單果重250克以上,最大果可達700克左右。果色粉紅,鮮豔,果肉厚,品味好,耐貯藏和運輸,是早熟栽培,外調蔬菜理想品種。植株高80~100厘米,6~7片葉後著生第一花序,同時在第一花序的上部隔2片葉著生第二花序。在第一花序的下邊葉片中長腋芽成為新的生長點(轉頭現象)後,以同樣的生長方式向上發展。該雜交種的側枝少,管理容易,是大棚密植栽培的理想品種。
壽光1856.主莖7~8葉間抽生第一花序,相鄰花序之間有2~3片葉。抽生3個花序後封頂,很快出杈,杈上抽生4個花序後再二次封頂。每花序坐果3~5個。早熟,成熟後果色粉紅,單果重250克左右。果皮特厚,耐貯運。適宜冬暖大棚保護地秋冬茬或冬春茬栽培,一般每茬畝產7000千克左右。
蘇抗9號(蘇粉1號):為江蘇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選育的早熟自封頂型番茄抗病優良品種。高抗煙草花葉病毒,耐黃瓜花葉病毒。果實圓形,粉紅色,單果重180~200克,品質優,適於保護地和露地早熟栽培。一般畝產5500千克左右。
雙抗1號:為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育成的新品種。自封頂類型,早熟,5~6片葉時抽出第一花序。高抗葉黴病和TMV(煙草花葉病毒病)。幼果有綠色果肩,成熟果粉紅色,圓形,果形周正,品質優良,單果重150~200克。適冬暖棚室或改良陽畦冬春茬栽培,也可露地早熟栽培。
無限生長型:也稱高蓬種,主莖8~13張葉片開始著生花序,以後每隔3~4張葉片著生1個花序。主莖能不斷往上生長,側枝也同樣不斷往上生長。這一類型植株高大,生長勢強,生長期長,開花結果遲,多數屬於中、晚熟品種。代表性品種有L鄄402、中雜12號、佳粉16號、合作908。
L402.為遼寧省農業科學院園藝研究所選育的一代雜交種。無限生長型,植株生長勢中等。平均單果重200~250克。果實呈扁圓形,粉紅色,稍有綠果肩。抗病毒病。中熟品種。一般畝產5500千克左右。適應性廣。要注意防治早疫病、晚疫病,保護地栽培尤其要注意防治葉黴病、灰黴病。
中雜12號:為中國農業科學院蔬菜花卉研究所新近配製的一代雜交種。無限生長型。成熟果實為紅色,圓形,青果有綠肩。單果重200~240克。該品種最突出的特點是表現早熟。抗病毒病、葉黴病、枯萎病。保護地條件下坐果好,畸形果率低。果實品質好,可溶性固形物含量5.9%左右,酸甜可口,商品果率高。畝產可達7000千克以上,適合溫室大棚栽培。
佳粉16號:為北京市農林科學院蔬菜研究中心育成的一代雜交種。高抗葉黴病和病毒病。無限生長類型,長勢較強。
主莖7~8節著生第一花序,中熟。果形稍扁或圓形,幼果有綠色果肩,成熟果粉紅色。平均單果重200克。適於春秋保護地栽培。留3穗果畝產可達5000千克以上。
合作908(F1):合作908為超大果粉紅番茄。中早熟,無限生長類型。抗病性、抗逆性強。平均單果重300克以上,最大果可達800克。果實成熟後粉紅色,鮮豔,果實高球形,多心室,果肉厚,品味好。商品性極佳,耐貯運。是棚室及露地栽培、外調蔬菜栽培理想品種。植株高100~120厘米,7~8葉間著生第一花序,以後每隔3片葉著生1個花序。具有側枝少,容易管理,生長勢旺盛,采收期較長等優點。
(3)育苗
苗床準備:在塑料大棚內,育苗床選址要利於管理,方便操作。冬春育苗采取電熱線加熱等增溫保溫措施,夏秋季育苗應配有防蟲、遮陽設施。有條件的可采用穴盤育苗和工廠化育苗。育苗前對育苗設施進行消毒處理,每平方米苗床用福爾馬林30~50毫升,加水3升,噴灑床土,用塑料薄膜悶蓋3天後揭膜,待氣味散盡後播種。
營養土配製:選擇疏鬆通氣性好,酸堿度中性,不含或少含有病原菌和害蟲的肥沃土壤作為營養土。其配製的比例為:6份肥沃田園土(要求近3年沒有種過茄科作物)和4份腐熟的圈糞肥,充分混合後每立方米混合肥土中加入1千克磷酸二銨、15千克草木灰、0.5千克的多菌靈,土、肥、藥再次混合均勻,將配好的營養土製成畦寬120厘米、長600厘米、高10厘米的小高畦備用。
種子處理:
消毒處理:主要是殺死附著在種子表麵甚至內部的病菌或病毒,其方法有燙種和藥劑處理兩種。
溫湯浸種:種子首先要浸泡,在清潔的容器中用幹淨的清水,將種子浸泡、揉搓,漂去秕粒,除去雜物。然後放在溫水中浸泡,使種子吸水膨脹,這樣病原開始萌動,容易在下一步操作中被燙死。浸泡3~4小時後放入50~55°恒溫的熱水中燙種5~10分鍾,再拿出放在冷水中降溫後即可進行催芽。
磷酸三鈉浸種:清水浸泡3~4小時後,再放入10%磷酸三鈉溶液中(50克磷酸三鈉加水溶化成500克)浸泡20分鍾,撈出後用清水淘洗幹淨,即可進行催芽。
浸種催芽:消毒後的種子浸泡6~8小時後撈出洗淨。將處理好的種子用濕毛巾包好,放在25~30°處催芽,每天用清水衝洗1~2次。
播種:催芽種子70%露白後即可播種,播種時選擇晴天上午進行。播種前苗床澆足底水,用營養土找平床麵,將催出芽的種子摻上一半營養土均勻撒於畦麵,然後覆營養土0.8~1.0厘米。每平方米苗床再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克,拌上細土均勻播撒於床麵上,防止猝倒病。冬春育苗床麵上覆蓋地膜,夏秋育苗床麵覆蓋遮陽網或草簾。
播種後的管理:當有70%的幼苗出土後應撤去床麵覆蓋物,定時揭膜通風,增加光照,防止高腳苗出現。適時適量補水,防止幹燥。每周每畝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50克或75%百菌靈110克混合磷酸二氫鉀200克噴霧1次,用以防病保苗。為防止幼苗徒長,2片真葉期噴1次1000~1200倍矮壯素液,保證幼苗矮壯、根粗、葉深綠。
分苗及分苗後的管理:當幼苗2葉1心時,選擇一個晴天,先洇水拔苗,再將幼苗移到營養缽中裝缽,擺好後澆足水。營養缽用土配方、處理與苗床土基本相同。緩苗後再澆1次水,結合澆水每畝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150克或75%百菌靈可濕性粉劑110克和磷酸二氫鉀200克混合噴霧防病。
分苗後至緩苗前一般不放風,主要以氣溫提高地溫,促進發新根,快緩苗。定植前1周應通風降溫煉苗,白天保持15~20°,夜間5~10°。
壯苗標準是:冬春育苗,株高25厘米,莖粗0.6厘米以上,現大蕾,葉色濃綠,無病蟲害。夏秋育苗,4葉1心,株高15厘米左右,莖粗0.4厘米左右,25天內育成。
(4)移栽定植
前茬:番茄前茬是馬鈴薯、茄子、辣椒等茄科作物,對其生長不利。因此番茄前茬要求為非茄科類蔬菜。
施肥作畦:土壤深翻25~30厘米。結合整地每畝施腐熟農家肥5000千克,尿素1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硫酸鉀10千克,撒施後翻拌均勻,覆蓋薄膜。
棚室消毒:大棚通風口用防蟲網密封,阻止蚜蟲、白粉虱飛入。前茬作物收獲後,首先要及時滅茬,清除前茬作物的殘枝病葉,進行深翻。冬翻要在封凍前進行,一般深耕25~30厘米。其次棚室在定植前要進行消毒,每畝棚室用80%敵敵畏乳油250克拌上鋸末,與2~3千克硫磺粉混合,分10處點燃,然後密閉棚室1晝夜,放風無味後定植。
科學定植:番茄的定植一般采用南北行,大行距80厘米,小行距40厘米,株距30~40厘米,每畝定植3000~4000株。當10厘米土層地溫穩定在10°以上時,按株行距挖穴,栽後澆足水,待水滲完後培土,高度不超過最下葉。
(5)栽後管理
溫度調控:定植後要密閉棚室提高氣溫和土溫,促進緩苗,緩苗期保持白天25~28°,晚上不低於15°。緩苗後開花坐果期白天控製在20~25°,夜間14~16°。結果後白天溫度控製在25~28°,夜間16~18°。主要通過揭蓋草簾、通風等措施來實現所要求的溫度。
濕度調控:在番茄不同生育階段中,緩苗期要求空氣相對濕度彈性大,一般要求30%~90%。開花坐果期,維持土壤濕度65%~70%,空氣相對濕度50%~65%。結果期土壤濕度可達75%以上,空氣相對濕度則控製在50%~60%之間。此時如缺水,可在晴天上午澆水,並及時放風排濕。當外界最低氣溫12°以上時,即可整夜放風。
肥水管理:生長前期土壤見幹見濕,進入果實采收期保持土壤濕潤。結合澆緩苗水每畝追施尿素6.5千克,第一穗果核桃大小時結合澆水每畝追施尿素6.5千克,硫酸鉀10千克。第二、第三穗果迅速膨大期開始,追肥3次,每次每畝追施尿素5千克。開花初期葉麵噴灑1%過磷酸鈣或1%硝酸鈣或1%氯化鈣500倍液,每隔15天1次(防臍腐病)。
整枝打杈:
支架、綁蔓:株高26厘米時,用尼龍繩吊蔓或用細竹竿插架縛蔓。支架以“人”字架為好,隨著莖葉生長,每隔16~20厘米縛1次蔓。
整枝方法:自封頂品種,采用雙幹整枝,即在主枝第一花序下留一側枝與主枝同時生長。無限生長類型品種,常采用單幹整枝,即每株保留主枝,摘除一切分枝。近年來保護地栽培為降低植株高度,促使番茄早熟豐產,還用留葉整枝法及連續摘心整枝法。留葉整枝法是主枝留4穗果進行摘心封頂,在第一花序下方的2個側枝長到6厘米左右時各留一葉摘心。連續摘心整枝法是在主枝留2穗果進行封頂,在主枝第一花序下留2~3個側枝,每一側枝再結2穗果封頂,每株番茄結4~6穗果。
摘心、摘葉:摘心、摘葉宜在晴天上午進行,當預留的主枝、基本枝或側枝目標果穗開花時,留2片葉掐心。番茄摘葉要本著“摘下不摘上,摘老不摘嫩,摘黃不摘綠,摘裏不摘外,摘病不摘健”的基本原則,目的是增加通風透光。但要控製到最小限度,一次摘葉不可過多。
保花疏果:
保花:輔助授粉。通常采用人工震蕩授粉或昆蟲輔助授粉。人工震蕩授粉在開花後的每天上午10~11時進行。昆蟲輔助授粉多采用熊蜂授粉,一般每頭熊蜂可授20平方米麵積的植株。激素處理。當花序的第一朵花開放時,如溫度過高或過低(低於15°或高於33°),則可用25~30毫克/千克的番茄靈(又叫防落素)進行噴花。或用番茄豐產劑2號5毫升,兌水0.75千克蘸花。在灰黴病多發地區,應在溶液中加入0.1%的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防病。在生產中不應使用2,4鄄D保花疏果。
疏果:為保障產品質量應適當疏果,大果型品種每穗選留3~4果;中果型品種每穗留4~6果。
采收:果實進入轉色期後,可根據市場需求及時分批采收,以確保商品果品質,促進後期果實膨大。
(6)病蟲害防治反季節番茄病蟲防治要堅持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為主,藥劑防治為輔的原則。
常見生理病害:生理病害又叫非侵染性病害。番茄果實上的生理性病害在栽培過程中普遍存在,對產量及品質造成很大的影響。
大型畸形果:
病因:大型畸形果主要產生於花芽分化及發育時期,即在低溫、多肥(特別是氮素營養過多)、水分及光照充足的條件下,生長點部位營養積累過多,正在發育的花芽細胞分裂過旺,心皮數目過多,開花後由於各心皮發育的不均衡,而形成多心室的畸形果。
防治方法:選用不易產生畸形果的品種,及時摘除畸形果。育苗期間溫度不宜控製過低,水分及營養必須調節適宜。
豆果:
病因:豆果也叫僵果。果實坐住後,基本不發育,形成小如豆粒、大如拇指、僵化無籽的老小果實。發生的原因主要是溫度過高或過低,授粉受精不良,光照不足,果實膨大所需的養分供應不上,或是許多外界條件和內在因素使果實不能吸收利用養分而出現的症狀。
防治方法:一是進行人工輔助授粉。二是用番茄靈蘸花。據觀察,嚴冬溫室栽培,果實生長後期易產生僵果,特別是長期陰雪天氣,光照弱,夜溫高,白天葉片製造的養分少,而夜間消耗又大,也易形成僵果。遇到這種情況,可在夜間補充光照,將夜溫控製在7~10°,維持最低生長溫度,減少消耗,使僵果減少。
臍腐病:
病因:果實頂部腐爛,變為黑褐色,組織被破壞,凹陷。
遇濕度大時,其上出現黑色黴狀物,病果提早變紅,但無商品價值。發生的主要原因是缺鈣。生育期間水分供應失常也能造成臍腐病。
防治方法:一是酸性土壤應施用石灰調節。二是施肥時不要施過量的化肥,增施有機肥,以改善土壤理化性質。三是盡量避免土壤高溫及濕度的劇烈變化。四是坐果後,在易發生臍腐病的地塊用0.4%~0.5%的氯化鈣噴葉,或噴1%的過磷酸鈣或0.1%硝酸鈣及愛多收6000倍液,從初花期開始,半月1次,連噴2次以減輕病害。
空洞果:
病因:空洞果是指果皮與果肉膠狀物之間是空洞的果實。空洞果發生的主要原因有兩個方麵:一是開花時遇到低溫,不能正常受精,形成空洞果。二是使用生長激素時,由於濃度過高或在蕾期處理而形成空洞果。此外,光照不足,幼果期溫度過高,後期營養跟不上及結果期澆水不當,也會出現空洞果。
防治方法:一是在番茄開花期要嚴格控製溫度,白天適溫為20~30°,夜間15~20°。二是合理使用生長調節劑,即激素處理的方法與濃度要適宜。一般采用15~20毫克/千克的防落素在開花期噴施,防止落花。激素處理後,要加強肥水管理。采用配方施肥技術合理增施氮、磷、鉀肥。
裂果:
病因:番茄果實在發育後期易發生裂果現象。裂果有的以果蒂為中心,呈同心圓狀裂開;有的以果蒂為中心,呈放射狀裂開;也有不規則的側麵裂果和裂皮。裂果的生理原因是果實表皮缺乏彈性,抵禦不住來自果實內部的較強膨壓。特別是果實在膨大初期的高溫強光及土壤幹燥的條件下,果肩部表皮老化,由於降雨或大量灌水,果實迅速膨大而產生裂果。
防治方法:一是選用抗裂品種。二是防止土壤幹燥後驟濕。三是避免果實受強光直射。四是增施硼素肥料,增強果皮的可塑性。
日灼病:
病因:在高溫季節或高溫條件下,由於強光直射,果肩部分溫度上升,部分組織燙傷、枯死,產生日灼病。
防治方法:一是采用圓錐架或“人”字架,綁秧時將果穗調到架內葉陰處。二是及時適度整枝打杈,保證植株葉片繁茂,防止強光直射果實。三是適當增施鉀肥以增強其抗性。
常見病理病害:病理病害又叫侵染性病害,主要有以下幾種:
猝倒病:
主要症狀:幼苗受害後,接近地麵的莖部先產生水漬狀病斑,並繞莖擴展,莖縊縮成線狀,發生卡脖而倒伏。低溫、高濕、弱光易引起發病,且來勢凶猛,從發病到倒苗近24小時左右,應急防治較難。
防治方法:一是用種子重量0.3%~0.4%的35%甲霜靈拌種劑拌種。二是噴藥防治。幼苗出土後發現猝倒,立即拔除,並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92%黴靈可濕性粉劑3000倍液,或25%甲霜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噴霧。若無殺菌劑,幼苗行間耙鬆後撒施幹草木灰亦可。
立枯病:
主要症狀:立枯病又稱黴根,是育苗前期死苗、倒苗的首要病害。幼莖基部受病菌侵染後產生暗褐色橢圓形病斑。
發病初期白天中午葉片萎蔫,晚上和清晨又恢複。病斑逐漸凹陷,並向兩側擴展,最後繞莖基一周,皮層變色腐爛,莖幹縮,葉片萎蔫不能複原,植株幹枯,根部隨之變色腐爛,病苗一般不倒伏。潮濕時,病斑表麵和周圍土壤形成蜘蛛網狀淡褐色的菌絲體,後期形成菌核。
防治方法:參照“猝倒病”。但是藥劑瑞毒黴對立枯病防治效果不好,可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1000倍液,或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6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等。立枯病與猝倒病兩種病害同時發生,可用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防治猝倒病的藥劑和防治立枯病的藥劑混配成的複合藥劑進行防治。
灰黴病:
主要症狀:葉片染病後從葉緣開始向裏產生淡褐色“V”字形病斑,潮濕時病斑背麵產生灰色或灰綠色黴層。果實發病先從花器開始,殘留的花瓣和柱頭產生濕腐,果實表麵呈灰白色,變軟、濕腐,無明顯邊緣。
防治方法:一是定植前對幼苗噴灑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二是花期結合防落花、落果,在蘸花作業時,在配好的2,4鄄D溶液中加入0.1%的50%多菌靈或50%腐黴利(速克靈)可濕性粉劑,混合使用有良好效果。三是幼果形成後,澆催果水前噴灑1次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00倍液。四是大棚溫室栽培者,在發病初期於傍晚燃放45%百菌清或10%腐黴利(速克靈)煙劑,或噴撒5%百菌清粉塵劑。
也可用50%異菌脲(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65%硫菌黴威可濕性粉劑(萬黴靈)600~800倍液,或40%嘧黴胺懸浮劑(施佳樂)1000倍液噴霧。
早疫病:
主要症狀:此病可危害葉、莖、花和果實。病葉上有褐色至黑色同心輪紋斑,病斑周圍有黃色暈環,病斑受葉脈限製呈多角形,濕度大時表麵生有毛狀物。病莖在分枝處產生黑褐色橢圓斑,有黑黴。花染病後呈橢圓形凹陷黑斑。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可每畝用5%百菌清粉塵劑1000克噴粉;也可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58%甲霜靈錳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等殺菌劑噴霧。
晚疫病:
主要症狀:晚疫病危害番茄幼苗、葉、莖和果實。以葉和青果受害最重。苗期發病,葉片上產生淡綠色水漬狀病斑,邊緣生白色黴層。病斑擴大後呈褐色,使整片葉枯死,並向莖部蔓延,使幼莖呈水漬狀,縊縮,變黑,植株折倒枯死。成株期發病,病害多從下部葉片開始,產生圓形至不定形的淡綠色斑,後漸變褐,潮濕時周緣生白色黴層。莖部受害,病部水漬狀,稍凹陷,後變褐色,縊縮變細,植株易折斷。果實發病,近果柄處形成油漬狀暗綠色病斑,漸變為暗褐色至棕褐色,邊緣明顯,呈雲紋狀,病部較硬,一般不變軟,潮濕時長出少量白黴,迅速腐爛。
防治方法:在發病初期,畝用5%百菌清粉塵劑1000克噴粉;也可用7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700倍液,或80%大生可濕性粉劑10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等殺菌劑噴霧。
葉黴病:
主要症狀:主要危害葉片,嚴重時也危害莖、花、果實等。葉片染病,葉麵出現橢圓形或不規則形淡黃色病斑,葉背麵病斑上長出灰紫色至黑褐色的絨狀黴層,是病菌的分生孢子梗和分生孢子。條件適宜時,病葉正麵也長出黴層。病害嚴重時可引起全葉卷曲,植株呈現黃褐色幹枯。果實染病,果蒂附近形成圓形黑色病斑,硬化稍凹陷,不能食用。嫩莖及果柄上的症狀與葉上相似。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可用72%克露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64%殺毒礬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80%代森錳鋅可濕性粉劑600~800倍液,或1.1.200波爾多液噴霧。
枯萎病:
主要症狀:枯萎病多發生在結果期。先從下部葉片開始發黃枯死,依次向上蔓延。有時植株一側葉片發黃,另一側為正常綠色,群眾稱為“半邊枯”。發病嚴重時整株葉片枯死,但不脫落,葉片黃褐。潮濕時莖部貼地表處產生粉紅色黴,剖開莖部維管束變黃褐,但無汙濁黏液,這是與青枯病區別之處。另外,拔出病株,根部變褐、幹腐。枯萎病在溫度為28°左右、潮濕時易於發病。
防治方法:發病初期用50%甲基托布津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500倍液灌根,每株灌藥100克,10~15天1次,連灌2~3次,可抑製病害發展。
潰瘍病:
主要症狀:危害葉片、莖和果實。葉似缺水狀卷縮,有的植株一側葉片凋萎。病莖的髓部變為褐色並腐爛,或在莖部開裂生長不定根。病果有稍突起的圓斑,其邊緣為白色,中央部分為褐色,後期果肉腐爛。
防治方法:潰瘍病發病初期,可用72%農用硫酸鏈黴素可濕性粉劑4000倍液,或77%氫氧化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12%鬆脂酸銅乳油600~800倍液,或1.1.200波爾多液噴霧。
病毒病:
主要症狀:病毒病危害葉片、莖和果實。分多種類型,花葉型的病葉呈黃綠相間;蕨葉形的病葉呈線狀,中下部葉片上卷。病莖有黑褐色斑塊。病果有雲紋斑或褐色斑塊,果實小而硬,有畸形花,結果少或不結果。
防治方法:一是加強管理,預防高溫幹旱。例如,用遮陽網防高溫和強光。另外,在定植時不要傷根,在管理時不要損傷植株。二是及時防治蚜蟲,以減少病毒傳播。三是預防病毒病可噴20%嗎啉胍乙銅可濕性粉劑500倍液,或用高脂膜,它能在植株表麵形成一層薄膜,有效地防止病毒的侵入,發病前葉麵噴施200~300倍液,每隔7~10天噴1次,連續3~4次。或10%混合脂肪酸水乳劑(83增抗劑),或1.5%植病靈乳劑300~500倍液,分別在幼苗2~3葉期、定植前7天、定植緩苗後7天各噴1次。此外,還可使用0.006%S鄄誘抗素水劑300~400倍液噴霧。
黑斑病:
主要症狀:主要危害果實、葉片和莖。果實染病時,果麵有一個或幾個病斑,大小不等,病斑為橢圓形稍凹陷,有明顯的邊緣。
防治方法:坐果後,噴50%異菌脲(撲海因)可濕性粉劑1000~1500倍液,或75%百菌清可濕性粉劑600倍液,或40%克菌丹可濕性粉劑400倍液。
常見蟲害:
蚜蟲:參見黃瓜“病蟲害防治”部分。
溫室白粉虱:參見黃瓜“病蟲害防治”部分。
棉鈴蟲與煙夜蛾:
危害狀棉鈴蟲和煙夜蛾是同屬的近似種,易於混淆。
主要危害番茄果實,也可危害嫩莖和幼芽。幼蟲鑽食果肉後又轉到另一果實上去繼續危害,一般1頭幼蟲能危害4~5個果實。被其危害的果實容易遭受多種病菌侵染而發生腐爛。
防治方法:一是冬耕冬灌,可消滅越冬蛹。二是利用成蟲有較強的趨光性,可用黑光燈誘殺。三是卵孵化盛期用1.8%蟲蟎克星乳油3000倍液,或5%抑太保乳油2000倍液,或50%辛硫磷乳油1000倍液,或2.5%高效氯氰菊酯乳油3000倍液,或5%氟鈴脲乳油3000倍液,或50%辛氰乳油1000倍液噴霧,7天用藥1次。
斜紋夜蛾:
危害狀以幼蟲咬食葉、花、果實,大發生時它能將全田植株吃成光稈,以致無收。
防治方法:與“棉鈴蟲和煙夜蛾”相同。
茶黃蟎:
危害狀受害葉片背麵呈灰褐色或褐色,具有油質光澤,嚴重時葉片變窄,僵硬直立,頂部嫩莖、嫩葉扭曲畸形,甚至幹枯。由於蟎體積極小,肉眼難以觀察識別,上述特征常被誤認為生理病害或病毒病。
防治方法:發生時可用1.8%阿維菌素乳油3000~4000倍液,或15%噠蟎靈乳油2500倍液,或73%克蟎特乳油2000~3000倍液噴霧。
茄子
1.生長習性及對環境條件的要求
茄子喜高溫,屬於特別耐高溫的蔬菜,其生長發育的適宜溫度為22~30°。15°以下生長緩慢,並引起落花;10°以下停止生長;0°以下受凍死亡;超過35°,花器發育不良,果實生長緩慢,甚至成為僵果;當溫度達35~40°時,莖葉雖不會出現明顯的生理障礙,但花器卻易發生生理障礙,形成畸形果;當氣溫超過45°時,幾小時即可使莖葉發生日灼,表現為葉脈間葉肉壞死,部分莖壞死、變細、折斷。種子發芽最低溫度為11~16°,適溫為25~30°,但種子發芽期間恒溫不如變溫好,以16小時30°,8小時12°的交替變溫催芽效果最好。
如果溫度較低,花芽分化將推遲;開花最低溫度為15~17°,最高溫度為33°,適溫為20~30°,最適溫為28°。
茄子屬於短日照作物,對日照時間的要求不嚴格,近於中日照。對光照的強度和時間要求比番茄和青椒高,其光飽和點為5萬勒克斯,光補償點為2000勒克斯,說明茄子又比較耐弱光。光照充足,育苗階段秧苗健壯,花芽分化早,著花節位低;開花階段加速生育,提高坐果率,減少病害,果實著色好;光照不足,植株細弱,發育延遲,授粉不良,結果少,果實生長慢,著色差,易腐爛發病。
茄子枝葉繁茂,結果多,需水量較大,但對水分要求隨著生長階段不同而有差異。門茄形成以前需水量少,門茄迅速生長以後需水多一些;對茄收獲前後需水量最大,要充分滿足水分需要。缺水時,植株生育不良,花的素質差,果實小而無光澤;水分過大又易發生病害。茄子喜水又怕水。土壤潮濕,通氣不良時,易引起漚根;空氣濕度大容易發生病害。茄子生長期土壤含水量為15%、空氣相對濕度在70%~80%為宜。
茄子對土壤的適應性廣,沙質和黏質土均可栽培。適宜的土壤pH值為6.8~7.3,較耐鹽堿。
茄子喜肥不耐旱,耕作層深厚、富含有機質、保肥保水能力強的衝積土栽培最為合適。茄子生育期長,需要充足的肥料。在肥料需求上,後期比前期多30%,苗期以氮肥為主,有利於莖葉生長。結果期需氮肥多,但增施磷肥可提早結果,充足的鉀肥可提高產量。
2.栽培關鍵技術措施
(1)茬口安排
春提早栽培: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播種,翌年1月下旬至2月上旬定植,3月下旬開始采收。
秋延後栽培:7月下旬至8月中旬播種,9月上旬至中旬定植,11月上旬開始采收。
越冬茬栽培:9月上中旬播種,10月下旬至11月上中旬定植,翌年1月中旬開始收獲。
(2)常用品種
春提早栽培:宜選用早熟、耐寒、耐弱光、抗病、耐貯運且適銷對路符合當地消費習慣的優質品種,如雜交紫長茄、廊茄一號、杭茄1號等。
雜交紫長茄:新一代雜交種。植株長勢中等,果實長形,長度25厘米,粗3厘米,單果重150克,果紫黑色,有光澤。
果實生長速度快,前期產量高,畝產5000千克。
廊茄一號:是廊坊市農科所名特優種子公司最新育成的一個圓茄品種。植株直立、株型緊湊、生長勢強,葉片肥厚,葉色紫綠色,莖粗壯,花器官較大,果實發育速度快,連續結果能力強,單株結果數12個以上,始花節位8~9節。果實為微扁圓形,平均單果重750克左右,果皮紫黑發亮,果肉白色,肉質細嫩,商品性好。該品種抗病性強,不易衰老,再生能力強,適應大棚、小拱棚覆蓋及雙膜覆蓋等露地早熟栽培和夏秋栽培。
杭茄1號:由浙江省杭州市蔬菜研究所育成的雜種一代,1995年浙江省農作物品種審定委員會認定。株高70厘米,開展度80厘米伊80厘米,始花節位10~11節。果長30~40厘米,果皮薄,紅紫色,有光澤,果肉白色,單果重48克左右。
早熟,抗病性好,耐寒性強,品質糯,食味佳。
秋延後栽培:宜選耐熱、抗病、品質好的中晚熟品種,如浙茄28、郭莊長茄、荷蘭郎高、荷蘭尼羅等。
浙茄28.是浙江省農業科學院蔬菜研究所最新育成的雜交一代種。生長勢旺,平均單株坐果25~30個。果長28~32厘米,果粗3~3.5厘米,單果重80克左右,果形直,果皮紫紅色,光滑亮麗,商品性好,皮薄,肉質糯,果肉褐變速度慢,粗纖維含量少,品質佳,口感好。耐熱、耐澇性強,中抗青枯病和黃萎病。持續采收期長,畝產4000千克。
郭莊長茄:是山東淄博蔬菜良種繁育中心育成的優良品種。主要特點是抗病、豐產、品質優、采收期長,畝產可高達10000千克,深受菜農歡迎。株高150厘米左右,開展度50厘米,果實長30~40厘米,直徑5~8厘米,果皮紫黑色,油光發亮,種子少,果肉淡綠色,略甜,口感好,適宜生食、涼拌或炒食。該品種耐低溫又耐高溫,既可進行早春小環棚栽培,也可進行越夏栽培,坐果率高,不易落花落果。
荷蘭郎高:是最近從荷蘭引進的長形茄子新品種。植株生長旺盛,開展角度大,花萼小,葉片中等大小,無刺。極早熟,豐產性好,采收期長。果實長形,果長25~32厘米,直徑6~8厘米,單果重300~500克,果實紫黑色,綠把,綠萼,質地光滑油亮,比重大,味道鮮美。畝產15000千克。
荷蘭尼羅:是最近從荷蘭引進的茄子新品種。植株開展度大,花萼小,葉片小,無刺,早熟,豐產性好,采收期長。果實長形,平均果長28~35厘米,直徑5~7厘米,單果重250~300克。果實紫黑色,質地光滑油亮,綠把,綠萼,味道鮮美。畝產15000千克。
(3)育苗
育苗是茄子豐產栽培的一項重要技術措施。
育苗的關鍵是根據育苗季節的光熱特點,采取相應的技術措施,培育出具有旺盛生命力的適齡壯苗。
適期播種:春提早栽培大棚冷床育苗一般10月下旬播種育苗,電熱溫床育苗一般是11月下旬至12月上旬播種育苗。秋延後栽培一般於7月下旬至8月中旬播種育苗。
育苗場地選擇:育苗場地應與生產田隔離。可在溫室、棚內陽畦或溫床育苗。育苗床選址要利於管理,方便操作。
營養土配製:播種床土用疏鬆、透氣、肥沃的近3年未種過茄科蔬菜的菜園土6份,與充分腐熟過篩的有機肥4份混合。同時,每立方米混合土中加入腐熟雞糞10~15千克,過磷酸鈣2千克,硫酸銨1千克配製成營養土,做成厚度為10~12厘米的育苗床。
種子處理:種子處理主要是為了殺滅附著在種子內外的蟲卵和病原菌,切斷種子帶毒傳播病蟲害的途徑,是一種切實有效防治病蟲害危害的重要措施。
溫湯浸種:溫湯浸種又叫熱水燙種,為了更好地殺滅病原菌,多在燙種前用溫水把種子浸泡一下,使病原菌活化起來,然後再施加對病原菌有害的溫度,使其致死。茄子溫湯浸種應先用溫水浸種24小時,再用55~60°的燙水浸泡10~15分鍾。為保證效果,應有足夠的燙水。如外界氣溫較低,可邊加熱水邊攪拌,確保燙種水溫和效果。
藥劑處理:用40%福爾馬林溶液300倍液浸種30分鍾可防治茄子褐紋病,用70%敵克鬆藥劑拌種可防治茄子立枯病。
幹熱處理:將幹燥的茄子種子置於70°的幹燥箱中處理2~3天,可將種子上附著的病毒鈍化,使其失去活力,同時增加種子活力,促進種子萌發整齊一致。
催芽:茄子催芽較番茄、黃瓜難度大,浸種吸足水分是催芽的關鍵。用濕毛巾或濕布將種子包好放在28°環境下催芽,頭3天要掌握“寧幹不濕”的原則,除非種子十分幹燥,一般不用水淘洗,而且每天翻動2~3次。3天後徹底用水淘洗1次,待種子離散後繼續催芽,每天用清水衝洗1~2次。
待有60%~70%種子露白後,即可播種。有條件的可采用變溫處理催芽,即一天中16小時25~30°、8小時20°下催芽,效果較好。
播種:播前進行床土消毒,可采用以下方法之一:一是每平方米苗床用45%甲醛30~50毫升,加水3升,噴灑於床麵,然後用塑料膜密閉苗床5天進行消毒,揭膜15天後再播種。二是每平方米苗床用50%多菌靈可濕性粉劑8~10克,與15~30千克細土混合。1/3藥土鋪於床麵上,2/3的藥土作為種子蓋土。
種子播前要打足底水,趁水臨滲完前用撒細土的方法進一步找平畦麵,水滲後再篩撒0.1~0.2厘米的細土。然後將種子拌沙均勻撒播床麵,播後蓋0.5~0.8厘米細土。並在畦麵上蓋塑料薄膜,以保溫增濕。
輿播後管理:播後保持畦溫白天30~35°,夜間20~22°;出苗後,白天28~30°,夜間18~20°;2葉1心時白天27~28°,夜間15~16°;分苗前煉苗時白天20~25°,夜間12~13°;分苗至緩苗時白天25~28°,夜間15~17°。冬季育苗要充分利用光照,夏末秋初育苗中午適當遮光。塑料大棚育苗要注意及時通風,排出濕氣,引入新鮮空氣。有條件的可采用農用電熱線控溫,如無電熱線加溫,可采用多層薄膜覆蓋,保證苗床溫度。苗床既要保持充足的水分,又不能過濕。如床土見幹可用噴壺補水。
子葉展平頂出心葉時,間苗1次,間掉病蟲苗、弱小苗、變異株和過密苗。
餘分苗:為擴大幼苗的營養麵積,使其茁壯成長,當幼苗有2~3片真葉時選擇晴天分苗。分苗前低溫煉苗2~3天。
以營養缽分苗最好,缽直徑要求9~10厘米。分苗到苗床上,株行距以10~12厘米為好。分苗前1~2天澆起苗水,以利減少傷根。分栽苗要淺,子葉要露出地表。栽後要及時澆水,但水量不宜過大。
俞分苗後管理:密閉棚室,掌握日溫25~28°,夜溫15~16°;緩苗後掌握日溫20~25°,夜溫15°。不旱不澆水,旱時澆小水。超過28°放小風,促苗穩健生長。定植前1周澆1次小水,2天後起苗囤苗,以利生根緩苗。幼苗生長後期,要適當加大放風量,逐步將日溫從25°降至18°,夜溫從15°降至12°,進行低溫煉苗。
壯苗標準:株高18~20厘米,開展度大於株高,莖粗0.7~1.0厘米,節長1.2~1.5厘米;有真葉12~15片,葉大而厚,葉色綠,帶即將開花的大花蕾;根多色白,無鏽根,健壯無病。
(4)移栽定植
施肥整地:每畝施腐熟的農家肥5000千克,氯化鉀30千克,過磷酸鈣50千克。或每畝施三元複合肥60千克,尿素15千克,氯化鉀15千克。采用溝施或穴施,施肥後將土耙細整平。
科學定植:春提早栽培行株距為66厘米伊(33~38)厘米,當大棚內土壤10厘米地溫穩定到13°左右時,選晴好天氣進行定植;秋延後栽培行株距為(66~72)厘米伊(43~50)厘米,選晴天下午或陰天定植。定植時澆足定根水。栽後覆蓋遮陽網膜遮陰保濕,以利幼苗成活。
(5)栽後管理
溫濕度調控:春提早栽培茄子定植後一般暫時不要通風,應悶棚升溫,使溫度達到35°左右。茄子緩苗轉入正常生長後,一般白天要求保持28~30°,30°以上開始通風,維持適宜的溫度時間越長,對茄子生長越有利。下午溫度降至18°左右關閉通風口,夜溫保持在13~15°,以保證茄子的旺盛生長。
秋延後栽培在生長前期,光照過強時宜用遮陽網覆蓋。
秋涼後,光照減弱時,揭去遮陽網。
大棚茄子澆水要注意控製每次的澆水量,防止棚內空氣濕度增加,澆水後要注意通風排濕。
茄子喜光,因此要保持大棚薄膜的清潔,以提高棚內透光率,滿足茄子正常光合作用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