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個人基本素養(2)(2 / 2)

在日常生活中過分怕羞有礙於工作、學習和人際交往。這是因為有怕羞心理的人過多地約束和拘謹自己,而難與人建立親密的關係;因沮喪、焦慮和孤獨則導致性格上的軟弱和冷漠;因怕羞而怯懦、膽小和意誌薄弱。怕羞心理隨著年齡的增長和交往的增多,可以逐漸減輕。如果到了婚戀年齡還怕見生人,不敢與人接觸和交往,這就變成一種病態心理了。如何克服怕羞心理呢?

1.要有自信心

英國哲學家黑格爾說過:“人應尊重自己,並應自視能配得上最高尚的東西”。對於怕羞的人來說,千萬不要為自己的短處而緊張,恰恰相反,應經常想到自己的長處,要深信:“天生我材必有用”。要培養自信心,相信隻要興致勃勃地幹,自己的能力必定能發揮出來。

2.不要害怕別人的議論

仔細分析那些怕在大庭廣眾中講話,羞於與人打交道的人,便不難發現,他們最怕別人否定的評價。這樣越怕越羞,越羞越怕,形成惡性循環。其實,“哪個人後無人說”,被人評論是正常的事,不必過分看重。有時,否定的評價還有可能成為激勵自己的動力呢。

3.講究鍛煉方法

開始可以先在熟人範圍裏多發言,然後在熟人多、生人少的範圍內練習,再發展到生人多、熟人少的場合,循序漸進,逐步增加對羞怯的心理抗力。每到一個新場合之前,事先作好充分準備,增強信心,提高勇氣。

4.學會自我暗示法

每到陌生場合自感緊張時,可用暗示法鎮靜情緒,例如把生人當熟人一樣看待,怕羞心理就能減少大半。當怕羞者在陌生場合勇敢地講出第一句話之後,隨之而來的很可能就是流利的語言了。用自我暗示法突破起初的阻力,是克服羞怯的一種有效措施。

隻要你敢於對怕羞說“不怕”,並敢於在實踐中克服它,就會走出羞怯的低穀,成為落落大方的人。

保守秘密也是一種禮儀

一個人總有一些純屬個人私密的東西,這些“隱私”往往不宜擴散,隻能在自己與摯友之間“你知、我知”。這些隱私包括傷心的事,包括快樂的秘密,也包括生活的缺陷、個人的恩怨等等。

早從小學時代起,我們就開始在一定範圍內向別人保密了,就是對最親近的父母也不例外。但是我們心頭的秘密,卻可以向要好的同學朋友公開,隻是,這有一個條件:“秘密”告訴了你,你就得為我保密。不然,以後我就再也不會把秘密告訴你了。這種向朋友吐露又要求朋友保密的傾向,隨著年歲的增長,愈來愈強烈。

一些個人“隱私”,自己悶在心裏實在難耐,於是就會向知心好友傾吐出來,目的是為了贏得朋友的同情、愛憐,讓其幫助自己出點子,想辦法。假如,當好友將他的苦衷告訴了我們,我們卻把這些“悄悄話”公之於眾,那麼會引發什麼樣的後果呢?朋友傷心不說,可能還會引起意想不到的連鎖反應,引發係列風波,平白無故地製造出人為矛盾。而自己的形象也蒙上一層陰影。

朋友把自己的“隱私”告訴了你,即使沒有叫你保密,也表明了他對你的極度信任。對此,你隻有為他分憂解愁的義務,而沒有把“隱私”張揚出去的權利。如果張揚出去,勢必會失去朋友的信任,以後人家就再也不敢和不願把自己的“隱私”告訴你,而你也就成為一個嚴重失德的人。

心理學家認為,對一個人來說,保守秘密的能力是他在社會中健康發展的基礎。長期以來,心理學家們就認為保守秘密的能力居於一個人心理健康發展的最中央位置。兒童在6~7歲時就學會不要提前泄露送給媽媽的禮物。研究者們還發現,保守秘密的本事能加強一個人的吸引力。

在我們周圍,每一個人一定能區分開哪些人保密能力強;而哪些人保密能力弱。但是,真實的內心環境告訴我們:因為長時間嚴守一個秘密而在精神上精疲力竭的人大有人在。

比如,有些人要求朋友恪守秘密。他們努力壓抑自己不說出秘密,最後導致一種反彈效應,使得他們對心中秘密的顧慮竟然會沉沒自己正常的意識,被壓抑的想法甚至還會在一些人的夢境中重現。

心理學家通過實驗發現了一個群體,他們將其稱為“壓抑者”,這些人更能無視或者壓抑秘密,也就是更能嚴守秘密。職場中的守密者會有這樣的特點:很少生氣、很少為金錢發愁或者被噩夢困擾。他們都自我感覺良好,不會為一點小麻煩冒汗。

心理學家相信,這些人會用美好記憶自我幹擾,封鎖腦海中令人沮喪的事情。經過一段時間的曆練,這些人習慣成自然,成為了擅長保守秘密的人。

人們之間互相交往,是為了交流情感、尋找幫助和增進友誼。人們結交朋友的一個重要目的,就是使自己的心裏話能夠找到一位可以傾訴並被理解的對象。但是,言而無信的人卻辜負了這種信任,他們當麵答應“保守秘密”,背轉身來又向別的不相幹的人和盤托出。像這樣的人,怎麼讓人與之交往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