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5章 言談舉止禮儀(1)(2 / 3)

敬語是表示恭敬和敬仰的詞語,在使用時應注意下列幾點:

(1)適用場合。敬語主要用於四種場合:正規的社交場合;會議、談判等公務場合;和師長或身份、地位較高的人交談;和陌生人打交道的時候。

(2)根據不同對象使用不同敬語。敬語的使用要有針對性,要先看對象,然後選用恰當的敬語。比如你想問一位中國長者的年齡就可以說:“您老高壽?”“請問您老多大年紀了?”對平輩或年齡不太大的人則不適合如此發問,而應說:“請問你多大年齡?”聽到這類問話中國人都會高興地回答你,因為這類問話很有禮貌。但是你如果直接去問一個外國人的年齡,他會很不愉快,認為這不禮貌,是對他的不尊重。如果需要問外賓年齡時,你應麵帶微笑,客客氣氣地說:“××先生,我可以問一問您的年齡嗎?”如果外賓高興,他會馬上回答。反之,他會回避這個問題,這時你就不要再追問。對外國女士,問年齡更要謹慎。

(3)尊重對方隻有由衷地真誠地對人尊重,才能在語氣上表現出恭敬之情。也就是“要心有所存,才口有所言”。其實尊重他人就是尊重自己,你敬人一尺,人才會敬你一丈。隻有在一個相互尊重的環境裏,人們才會更好地和睦相處。謙語亦稱“謙詞”,與敬語相對,是向人表示謙恭和自謙的一種詞語。使用謙語和使用敬語一樣,兩者都體現了說話者本身的文明修養。謙語的用途比敬語稍少一些,主要用於書麵語言之中,謙詞和敬語的用法,過去有七字訣“家大、舍小、令外人。”“家大、舍小”即指常用的自謙詞。

3.多使用雅語和禮貌用語

雅語是指一些比較文雅的詞語,和“俗稱”相對。雅語常在一些正規的場合以及一些有長輩或女性在場的情況下,被用來代替那些比較隨便甚至粗俗的話語。多使用雅語,能體現出一個人的文化素養。在待人接物中,如招待客人端茶時,你應該說:“請用茶”。如果還有點心招待,可以說:“請用一些茶點”。假如你比別人先結束用餐,你應該向其他人打招呼說:“請大家慢用”。雅語的使用不是機械的、固定的。隻要你的言談舉止彬彬有禮,人們就會對你良好的個人修養留下深刻的印象。如:上廁所應看場合說雅語。中國人上廁所時習慣說:“上廁所”、“上茅房”、“方便一下”等等,在大街上還可直截了當地向人詢問:“請問,哪有公共廁所?”但如果在一位陌生人家裏做客,或有女士在場,就要文雅些,就必須這樣說:“我可以使用一下盥洗室嗎?”或“請問洗手間在什麼地方?”

在美國,男廁所叫“男士室”,女廁所叫“女士室”。在國外上廁所有很多說法,但卻回避“廁所”二字,而是用“我想洗洗手”、“請稍候”、“請原諒我耽誤您幾分鍾”之類的話代替。話一出口,大家心照不宣,彼此毫不見怪。但太直意地說“上廁所”則被認為是不文雅,特別是在上層、知識界更介意。使用雅語也要因人、因場合而有所區別,如在陌生人、長者、上級與朋友、熟悉人麵前使用雅語時神態表情、聲調就有所不同,仔細體味、把握,讓雅語發揮最佳效果。養成使用禮貌用語的習慣是很重要的。“請”、“您”、“您好”、“謝謝”、“對不起”、“沒關係”、“再見”,這七大禮貌用語人人都應重視,恰當地運用,它們會給人們的各種交往帶來諸多方便。陌生人初次相識,說聲:“您好,認識您很高興”。彼此關係很快能融洽起來。國外一些文明國家的人們,即使互不相識,見麵後也會彼此微笑致意問聲:“您好!”在中國,人們見麵時習慣問:“你吃飯了嗎?”或者說:“你去哪兒?”以此表示問候致意。這種問候習慣,中國人一般都能適應。而對西方人來說,他們不但不用這些話來問候別人,甚至認為這樣說是不禮貌的。西方人認為,如果你問對方吃飯了沒有,就意味著你想邀他去就餐或吃點東西。假若你聽到對方回答“沒吃”而又不發出邀請,對方就會認為你在耍弄他。如果你問他去什麼地方,去幹什麼事情,他會認為你幹涉他的私事。隨著我國市場經濟的發展,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人們的文化修養也在提高,問候寒暄禮貌用語也越來越講究。使用“您好”、“早安”、“晚安”、“身體好嗎”、“一切順利嗎”等世界各國普遍通用的問候語的人越來越多。請記住,同所有相識的人見麵時均應以得體的方式致意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