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幽默法
“幽默”一詞是英語humour的譯音,起源於古羅馬人的拉丁文,形成了古法文,最初是一個醫學術語,指人的體液。這個詞演變為美學範疇的一種特定含義,是16世紀以後的事情。幽默是在一定的語言條件下,通過語言反常組合來實現的,它與諷刺、否定性滑稽的不同之處在於它所持的是溫和與寬容的態度,而後者則是尖刻、辛辣的、不友好的,幽默和語言禮儀在目的和功能上是一致的。說到笑,人們自然會想到幽默,它是笑的精華,而幽默又不僅僅在於博人一笑,它是一個人智慧的表現,它充滿著敏銳、機智、友善和詼諧,幽默有折射與引申,有喻世的針砭和諷刺,在會心的笑聲中啟人心智,讓人在笑聲中反省自己,感悟真諦。幽默之所以有力量,是因為幽默本身與智慧密切相關,莎士比亞說:“幽默和風度是智慧的閃現。”有幽默感的人大都是知識修養高、機智、聰慧的人。要成為一個富有幽默感的人不是很容易,要有自信、樂觀、豁達、積極向上的性格,要有真誠善良、成人之美的品質和豐富淵博的知識。但要記住:幽默是生活中的調味品而非食物。幽默多一分便成為油滑,少一分則成為做作。
3.模糊法
模糊,是自然界中物體類別之間的一種客觀性,這種客觀性,導致了人們認識中關於對象、類屬、邊界和情態的不確定性。模糊性是語言的基本特征之一。在自然語言中,句子所使用的詞大部分是模糊詞,如漢語中的概數詞上下、左右、前後、多少、多日、多次等,副詞馬上、非常、剛剛、永遠、略微等。時間名詞拂曉、白天、黃昏、深夜、現在、過去等等都是模糊詞。模糊法是運用不確定的或不精確的語氣進行交際的辦法。波蘭語文學家沙夫在《語文學引論》一書中說:“交際需要詞語的模糊性,這聽起來似乎是很奇怪的,但是假如我們通過約定的方法完全消除了詞語的模糊性……那麼我們就會使我們的語言變成如此貧乏,就會使它的交際和表達的作用受到如此大的限製,而其結果就是摧毀語言的目的,人們交際就很難進行,因此我們用以交際的工具遭到了損害。”
4.暗示法
暗示是一種信號化的刺激,表示“不公開地隱蔽地給人以啟示”。從社會心理學角度來看,暗示是在無對抗的條件下用含蓄、間接的方法對人的心理和行為產生影響。暗示法是通過語言、行為或其他符號把自己的意向傳遞給他人,並引起反應的方法。如某處掛一標牌:此處放自行車將被放氣拔氣門芯。用幽默的語言暗示人們此處不能存放自行車。暗示法可以通過人的語言形式、表情來施授,也可以通過情境(視覺符號、聲音符號)施授。暗示法是交際語言中很有效的藝術。
別人講話時你該怎麼聽
在人際交往中,多聽少說,善於傾聽別人講話是一種高雅的素養。因為認真傾聽別人講話,表現了對說話者的尊重,人們也往往會把忠實的聽眾視作可以信賴的知己。
聆聽別人講話,必須做到耳到、眼到、心到,同時還要輔以其他的行為和態度,不少社會學家和心理學家從人際關係角度進行研究,提出了以下聆聽技巧:
(1)注視說話者,保持目光接觸,不要東張西望。
(2)單獨聽對方講話,身子稍稍前傾。
(3)麵部保持自然的微笑,表情隨對方談話內容有相應的變化,恰如其分地頻頻點頭。
(4)不要中途打斷對方,讓他把話說完。
(5)適時而恰當地提出問題,配合對方的語氣表述自己的意見。
(6)不離開對方所講的話題,但可通過巧妙的應答,把對方講話的內容引向所需的方向和層次。
人生需要甜言蜜語
心理學家吳靜吉發現,很多人盡管了解甜言蜜語有多重要,做起來卻覺得困難重重。因為,愛你在心口難開,不知如何表達;而且覺得肉麻,同時也怕被誤會為“拍馬屁”、諂媚。而且,中國人做起來要比美國人不自在,年紀大的要比年紀小的難以啟口,自以為是的人更是難以說出別人的優點。但是同一個工作單位人如果經過20小時有效訓練後,團體合作的成效提高:每個人自信心增強、溝通容易,即使發生誤解,也容易直接表達,而讓誤會冰釋。如何讚美顯然需要學習:
1.讚美要真誠,而且不能期望有所回報《中華日報》副主筆吳涵碧剛進報社,就被指定為兒童寫曆史故事,前途不被看好,別人教她買書抄一抄即可,但吳涵碧查古書,做了好幾抽屜的卡片,寫出現代版的曆史故事。當時的韓國大使朱撫鬆的夫人,也就是著名的記者兼作家徐鍾佩,回台灣拜望老師馬星野,“她在報上說到吳姐姐講故事非常好”,馬星野很詫異地跟徐鍾佩說:“作者就是我的外甥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