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際語言的使用
語言,無論是書麵語言還是口頭語言,都是用來表情達意的。如果隻有良好的願望,卻不能恰當表達,就不可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有良好的願望,還必須用合乎禮儀的方式來表達,才可能產生良好的效果。並給別人留下一個很好的印象。
所以,在人際交往中,無論使用書麵語言還是口頭語言,都應該從內心真誠關注對話人的情緒反映。如老師與學生談話,應時時關心和觀察學生的情緒反應,以此來調整自己的用語和說話時的情態,使談話產生好的效果。同時,將自己對對方的關心用禮貌的語言表達出來。
然而,語言環境多變,內容廣泛,沒有一定的規章可循。在具體的對話場合中,可掌握以下原則:
1.說話要親切、真誠
說話的內容與表情相一致,讓對方了解你的基本態度。
如,向別人表示祝賀,嘴上說得很動聽,臉上沒有笑容,冷冰冰的,別人會覺得你在敷衍。向別人表示問候,卻不看著對方,別人會覺得你是故作親切,是假關心。拒絕對方不適當的邀請,臉上卻對對方笑,並故作忸怩羞澀,對方會認為你不是真的拒絕,而會繼續糾纏。
因此,說的話與表情一致,才能明確表達意思,也才符合禮儀。
當然,談較嚴肅的事或拒絕不合理的事,態度要真誠而且嚴肅、莊重,不必橫眉冷對,因為對方可能並無惡意。
2.語言要婉轉、謙和、文雅
見麵交談,要用敬稱稱呼對方。如“您”、“老師”等,對自己可用謙稱。對話結束,應當使用禮貌語來結束談話,如“謝謝”、“請多關照”等。
交談中,說話粗魯,髒話滿口,這是沒有教養的表現,一定要杜絕。
3.聲音大小要適中
說話的目的是讓別人聽的,要讓別人聽清楚,聽明白。為人提供方便本來就是禮儀的原則之一。
會上發言,聲音要大,讓在場的人都聽見,而且目光要注視會場的中間靠前一些的地方,使在場的人覺得你注視著所有的人。
交往禮儀幾個人交談,聲音不宜過大,大家能聽見就行了。語調要平和、沉穩,不要太急、聲調太高,否則會使人覺得在吵架,很沒有禮貌。
在公眾場合,如電影院、劇場、會場、課堂這一類地方,要盡量避免對話,非說不可時,要把聲音放得很小,盡量不影響別人。
在這種場合高談闊論,指手畫腳,是很失禮的。
4.盡量減少語病和不必要的語氣詞說話中夾雜許多如“嗯”、“啊”一類的詞,讓人覺得你對談話沒有什麼準備,現想現說,而且囉嗦,不吸引人。你說話,讓人家要耐著性子聽,那是很難受的事,等於對聽話人的不敬。
5.婉轉表意,避免直入
請求於人或批評別人,在多數情況下,婉轉表達意思比直接說出效果好。因為婉轉表意,對方會感到你的誠意和對他的尊敬與看重,而且顯得很有禮貌。這樣做,還有一層意思,就是表示:無論是請求的人和被請求的人,批評者與被批評者是平等的,沒有指令的意思。在平等的基礎上,雙方就容易溝通。
因此,當你對別人提出請求時,要盡量用商量的口氣,不要像在向對方下命令。
比如,你要得到同學的幫助。a.“把椅子搬過來。”“請你幫個忙,把椅子搬過來。”b.“讓開。”“請你讓開好嗎?”“勞駕,借光讓讓路。”c.“嗨,把黑板擦幹淨。”“請你把黑板再擦幹淨些好嗎?”
這三組對話中,每組的第一句話,口氣生硬,有命令別人的意思,讓對方聽起來很不舒服,感到你盛氣淩人,就不大願意幫助你。即使勉強做了,心裏也很不高興,不願再和你打交道。每組話的後邊一句,語調平和,表達委婉,聽起來感到親切,讓人感到你很尊敬他,就會不忍拒絕。如果他不按你的要求做,那就是對方失禮了。
再看下麵兩組。
a.“瞧,我多棒!”或“還得看我的!”
“我做得還很不夠,還希望大家多幫助。”
當你受到表揚時,後麵一句話說出來,會顯示出你的謙和,會使大家更喜歡你。
b.“我怎麼啦!”一翻白眼,一歪頭。
“老師,我有些地方還想不通,請您再給我說說行嗎?”
也許,對老師的批評想不通,難以承認,也許老師批評錯了。這時,你仍應以謙和禮貌的態度來對待,表示對老師的敬意和改正錯誤的願望。所以後者的語氣、語調更能表現出你良好的修養和文明的氣質,更容易得到別人的幫助。
6.掌握說話的分寸,留有餘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