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交往禮儀(1)(2 / 3)

任何對話均有特定的場合、特定的身份,應清楚了解這一點,當好自己的角色。身份和角色不同,說話的語氣和用語也不一樣,措辭適當,與人為善,抱著尊敬或友好的態度,就能做到有禮貌。

比如,對於長輩你是晚輩;對於老師你是學生;對於陌生人,你可能是引路人、顧客等。答應別人的請求要留有餘地,不要把話說得太滿,就是很有把握的事,也要留有餘地。辦不到的事,回絕時也不要把話說絕,要委婉而留有餘地。因為最為難的事是求人,不是萬不得已,不會求人的,要體諒別人,替對方著想,事辦不成友誼還在。這不是虛偽和圓滑,這同樣是對別人的尊重。

可能有的同學認為,直率是優良的品質,說話直來直去才好,否則就是裝腔作勢。其實不然,對非常了解的同學、朋友,可以有話直說,不必留有餘地,也不必婉轉,但對一般的同學、朋友等就不合適了,因為別人並不特別了解你,會以為你不尊重他,以至產生誤會。千萬不要為了“解氣”,怎麼痛快怎麼說,不管別人怎麼想。

溝通中的三個“S”

有效溝通在我們的工作中,同家人、朋友的交往中,以及日常生活的方方麵麵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盡管最近幾年,由於手機、電子郵件、網絡等新型交流工具的出現,溝通的速度得到了顯著的提高,但是,溝通的基本原理依然保持不變,或者可以說變得更重要了。

溝通中最重要的三個單詞,它們都以英文字母“S”開頭:簡單(simplicity),真誠(sincerity)和沉默(silence)。

簡短與保持沉默幾乎是同義詞。任何人說:“不要囉嗦!”那麼你就不用再多說什麼。錯綜複雜似乎隻會引起麻煩並且使溝通的質量下降。演講教師告誡我們,在同一次講演中提出三個以上的要點是沒有用的。

聽眾可以記住一到兩條要點,但是如果超過三條,他們的思維將會產生抵製。在麵對麵的溝通中也同樣。想要專注與專一,簡單是重要的先決條件。複雜隻會導致困惑與目的不清。觀察世界級的運動員,你會發現他們會將一些看上去非常複雜的事情分解成簡單的、可重複的技巧。如果你可以把所有的問題與所有的溝通挑戰都分解成最簡單的形式,你就能夠成功。

真誠是最重要的,因為它可以促成相互信任。沒有信任,就沒有雙方心靈的交集,也就不會有溝通。林肯曾經說過:“如果你想讓別人按你的目標行事,那麼首先你必須贏得他的信任。”我們也都聽說過:“真誠地關注其他人。”“要真誠”!在服務導向的經濟中,真誠比以往任何時候都重要。金錢是延期的服務,沒有信任就不會發生真正的服務。

“沉默蘊涵著一種藝術,沉默也蘊涵著雄辯。”2000年前西賽羅曾這樣說,但是在今天,這句話同樣適用。沉默也提供其他人以提問的機會。沒能提問,你永遠也不會發現“關鍵”地方。沉默也是提供他人可以思考而不受打擾的機會。聆聽是一種表示你真誠的關注他人,關注他們所說的方式。聆聽同樣也使談話、宣講和會議變得簡單。

本傑明·富蘭克林曾經寫道:“想想,在談話中獲得知識主要是使用耳朵而不是舌頭。在我決定要培養的美德中,沉默占第二位。”

Dorothy Dix說:“成名的捷徑就是把你的耳朵而不是舌頭借給所有的人。”作為一個好的聆聽者是成為一個成功的溝通者的重要特質之一。記住要使用溝通中的三個“S”——簡單、真誠、沉默——是為了更有效的結果。它們適用於所有的溝通,無論是最不經意的、最無準備的、還是最重要的溝通。

見麵的禮節

1.鞠躬

鞠躬多用在晚輩對師長,個人對集體。行鞠躬禮時,一般應立正站好,目光注視受禮者,然後上身向前彎曲。

鞠躬禮一般用在上課時,向老師行禮,登台領獎時、登台講演時。上講台應先向台上的師長和台下的人行鞠躬禮。講演後和領取獎狀後,也要再向台上師長和台下的人行禮。

一般情況下,鞠躬的角度不同,表達的意思也不大一樣。通常情況下,鞠躬15°左右,表示致謝。如領獎後,行禮30°左右,表示懇切的敬意或歉意,對師長一般可掌握在這個程度。行90°大躬,用在極特殊的情況下,一般不常用。

有些外賓也行鞠躬禮,如日本。

行鞠躬禮,一般不戴帽子,因此,在行禮時,應先摘下帽子,行完禮後,可以再戴上。

2.握手

握手禮最早始於西方。古時候,互相對抗的雙方,不再對抗後相遇,為了表示沒有敵意,手中沒有格鬥的器械,如石塊等東西,就張開手掌,讓對方摸一摸自己的手掌心,證明自己的友好誠意。以後,這種舉止就成為一種表示友好的通用形式——握手禮。行握手禮表示對對方致謝、問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