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9章 交往禮儀(1)(3 / 3)

行握手禮,應視不同情況而掌握不同的“度”。如:與長輩、上級相遇或去拜訪他們,可以行鞠躬禮,也可以行握手禮。但行握手禮時,應看對方的舉止。即對方先伸手,你再伸手去握。特別是到別人家拜訪時,握手有表示歡迎的意思。所以,你去拜訪別人,要等對方先伸手後你再握手。

如果有客來訪,你正在幹活,手很髒,不宜與對方握手,應該道歉並說明原因,洗幹淨手後,再與來訪者握手。

如果是平輩、朋友、同學,久別見麵,誰先伸手快,則說明誰更有禮。

如果是異性相遇,應該等女性先伸手。如果女性不伸手握,男子則不要和對方行握手禮。如果向對方表示祝賀、寬慰,則應該主動向對方伸手行握手禮,以示誠意。

一般情況下,不能拒絕與對方握手。拒絕與對方握手不僅失禮,而且是抱有敵意的表示。行握手禮,還要正確掌握握手的輕重;握手時間的長短,要依據與對方的親疏關係來定。一般說,重重握手,表示真誠與熱情;輕輕握手,表示關係一般。這也用於和女性握手。握手時間不應太長,即使關係很密切、很真誠也不宜緊緊握住不放。

行握手禮一般不能戴手套,特別是男性。一般伸右手。

若在場人較多,握手的順序如下:先長輩,後平輩、晚輩;先貴賓或外賓,後同事、朋友、熟人;先女性後男性。

還應該注意,在送別時,不要一腳在門外,一腳在門內與人握手。

除了這兩種禮節外,還有合掌禮、拱手禮等。民族風俗不同,禮節的方式也不同,可入鄉隨俗,視具體情況而定。

無論行哪一種禮節,情真意切,動作自然、大方、從容大度而且要動作準確,不要扭扭捏捏或動作過火。

行禮時,表情和眼神也很重要。應該麵帶微笑,親切熱誠,不能心不在焉很冷漠;目光應看著對方,不能四顧左右顯得心神不定,那樣受禮人會覺得你輕視他,那是失禮的。

詢問與致答的禮儀

日常生活中,不求人幫忙,不向別人請教,是不可能的。看看周圍,你會發現,有些人求人時,別人樂於幫助、回答他;有些人求人卻常常碰壁。原因可能是多方麵的,但有一條最基本,按照有關的禮儀要求做,別人就樂於幫助你。這是因為,按禮儀要求做,體現了你對別人的尊重,他自然也會給你以相應的尊重,滿足你的要求。

詢問與求助的禮儀

(1)有事求人,不管是問問題還是求人辦事,“請”字當先,別人就願意幫助你。

行路中,找不到要找的地方,向人詢問,可以說:“勞駕,請問您,到××怎麼走?”或說“請問,您知道去××往哪走嗎?”

別人回複了你,別忘了道謝。如果你騎車,別忘了下車後再問,不可因急於趕路,一腿著地,一腿跨在車上問話。

商店中,要詢問價格,別忘了說“請”。

求人幫忙,也別忘了說“請”。

你需要別人把東西傳遞給你,可以說:“請您(或“你”)把××遞給我”、“請幫我拿一下×××”。

口語中“有勞您”與“請您……”表示同等意思。

就是對自己的好朋友、家人,也不可呼之來、揮之去,同樣要用“請”。

(2)提出詢問或請求時,語氣懇切,平等相待。向別人提出請求自然無需低三下四,但也不能盛氣淩人,別人並不一定必須按你的請求做。語氣懇切,別人感到你不是在指揮、命令他,而感到你確實需要幫助,才會幫助你。

(3)如果別人不能滿足你的要求,你也不必生氣或埋怨別人。也許他有難處,也許他不懂。應當理解別人。理解對方,就是把對方放在與你平等的地位上,給對方以尊重。

(4)向別人提出請求或提出疑難,還應當掌握適當的時機。

當別人比較清閑,心情也比較好時,向別人提出請求就比較適當。

估計別人有能力解決你的難事時,向別人提出疑問比較合適。

當別人心情不好時,不宜向別人提出請求。

當別人遇到難處時,也不宜向別人提出請求。當對方有事,正在處理時,也不宜向別人提出請求。

回答與致謝的禮儀

回答別人的詢問,首要的是要有助人為樂的精神,熱情、主動回答。回答時,還應當知無不言,言無不盡。

愛答不理的,問一句說一句,是對人無禮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