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3章葡萄美酒(1 / 3)

不少朋友來到吐魯番,問及林立在戈壁上一排排開著十字花窗的房子何用。我久居吐魯番,自然知道它的妙處,遂回答朋友說,那是加工葡萄幹的作坊。朋友恍然大悟,一下子就想到了晾房的概念,極言吐魯番的人聰明。

我知道葡萄晾房的妙處也是來吐魯番之後的事。沒來吐魯番之前,父親隔段時間就會向老家寄回些葡萄幹,每次品嚐都會產生不少疑慮:鮮亮碧綠、甘甜爽口的葡萄幹是怎麼加工製作出來的?珍珠般的色澤是如何保持的……來到吐魯番生活一段日子後,方知葡萄幹是用晾房自然風幹而成的。

葡萄晾房是吐魯番的一大景觀,在戈壁,在田野,在村莊,乃至村民的房屋上到處都可以看見或三五成群,或獨處一隅的葡萄晾房。沒有磚之前,晾房均是用土塊砌成的,大都建造在自己房子的上頭;有了磚之後,晾房開始轉移到村外空曠高敞、幹燥通風、交通便利的地帶,建築結構亦由土木改為磚混。因材料的改進,人們建造晾房自然方便了許多,晾房的形象也美觀了不少。建築一般都是平頂長方形格局,有獨立山坡的個體建築,也有成片連襟的整體建築。從艾丁湖畔到火焰山下,從交河故城旁到高速公路邊,從美麗的葡萄溝到遙遠的吐峪溝,從風城托克遜到樓蘭古鄯善,晾房遍及整個吐魯番盆地,層層疊疊、錯落有致、一色土黃、新穎奇妙、蔚為壯觀,自成風景。一樣的模樣,一樣的風格,同一個目的,同一個夢想,那就是釀造甜蜜。

為了通風,晾房的牆壁上開有許多整齊、一樣大小的方形花孔,也就是人們初次接觸最容易產生聯想、生發疑慮的地方。晾房高度一般在四米以上,房間麵積不等,以方便掛果為宜。房頂一般用圓木做梁,椽子搭棚,上麵鋪草席、葦草或樹枝,覆蓋一層20厘米厚的草泥鋪就。室內牆麵多用草泥或沙漿抹麵,地麵鋪設水泥或紅磚。每一處晾房,無論大小,處處都體現出結構合理、簡易科學、巧奪天工的獨特風格,讓人稱奇。

晾製葡萄幹的“掛架”用碗口粗的長木加堅硬的紅柳條製作而成,在圓木四周鑽出等距離的圓孔,采用十字型方式將紅柳條插入,“掛架”豎立與房頂預製好的掛件固定,與地麵留有五十厘米左右的距離懸起,作用如同方格洞孔,易於自然風兒流動。每年金秋季節來臨,這裏便成了無核白葡萄的歸宿。整個盆地的葡農們都重複著同一個動作:歡天喜地的鑽進自家的葡萄園裏,專心致誌的采摘串串青翠甜美的葡萄,小心翼翼的剪去殘枝敗葉,興奮愉快的裝入楊樹條編織而成的小筐子,歡歌笑語的用小毛驢車運到晾房,然後十分熟練的用雙手將柔軟的葡萄,一串串掛滿紅柳枝條。待整個工序完成,掛滿葡萄的晾房,仿佛就像儲滿蜂蜜的蜂箱,角角落落都是甜蜜。

我曾有機會幹過這個活計,但每次都因為缺乏足夠的耐心,沒有堅持下去。人可能都是這樣,越熟悉熟知的東西,往往越不夠珍惜。偶爾接觸,感覺倒很新鮮,乃至久久忘懷不了。我可能對晾製葡萄幹這樣的事情、過程太熟悉的緣故,從來沒有過從藝術的角度來欣賞晾房和體驗掛葡萄的想法。直到帶客人去了建造在交河故城旁那片晾房,看了別人掛葡萄的情形後,方感到晾製葡萄幹的過程充滿著諸多美感。

一個陽光燦爛的午後,我們走近了葡萄晾房,透過蜂窩似的窗口,瞧見縷縷金色的陽光穿過小窗,斜斜的照在晾房掛架的葡萄上。一道深綠葡萄架後,現出維吾爾族葡萄女柔美的曲線和她擺弄葡萄串優雅專注的神情。同樣是掛葡萄,而我始終不明白,我掛葡萄會與她有著這麼多的不同,更想不通的是,本是機械、笨拙的動作,而她則能揮灑自如。你絲毫感覺不到她是在辛苦的勞作,而是像在擺弄“冬不拉”或“獨塔爾”那樣瀟灑嫵媚,讓人萌生眷戀之情。客人們見到這樣的場景,簡直是欣喜若狂,爭相施展拍攝技能,一時鎂燈閃爍不停,一陣忙碌過後,個個露出了滿意的神情。這是我期待的,也是葡萄女所希望的。盆地的晾房儲滿了甜蜜,自然會給與客人無限的喜悅與溫情。客人從遙遠的地方慕名而來,他們實現了預先的願望,收獲了心中所求,自然也是我等主人的最大的心願。正所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悅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