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開始有了期盼,眼前有了湖的影子,浩浩蕩蕩水天一色的湖麵上,飛鳥啁啾,蘆草茂盛,碧波蕩漾。我漸漸回憶起艾丁湖名字的來曆,更佩服維吾爾人豐富的想像力。隻因為艾了湖處在覺洛塔格山北麓,就聯想到“覺洛浣”,繼而稱她為“艾丁庫勒”,即“月光湖”之意。
月光湖,多麼詩意的名字。她可以讓你在有月光的夜晚,感觸到湖的浪漫。讓你生發出諸多勇氣,敢於將滿目白花花的鹽堿灘與宛若仙境的月光夜影聯係在一起,敢於觸摸艾丁湖月光般迷人的笑臉。
我不再懷疑艾丁湖。曾經有過的輝煌了,隻因為看了一眼湖體這副蒼涼的麵孔,就能依稀感覺到她從前少女般的輕盈與美麗,更能感覺到了她容納百川的大氣:無論是冰川彙流成的河,或是天山雪融化的流,無論是火焰山係支流眾多的泉,還是山前平原星羅棋布的坎兒井的水,不論其清潔與渾濁,不論其來自何方,艾丁湖都以其博大的胸懷將它們擁入懷中。這偉大的氣魄令我讚歎。
我重新認識了艾丁湖,像朋友那樣急切得想從導遊那裏得到些關於艾丁湖的知識,也開始關心起枯燥無味的數字來。原來艾丁湖是2億多年前喜馬拉雅山造山運動的產物。曆史上水多的年份,艾丁湖總麵積曾達到152平方公裏。豐水期的湖水近似橢圓形,水域麵積約22平方公裏,湖麵寬闊,極為壯觀。
艾丁湖由三部份組成,外圈是湖積平原,地表是堅硬的鹽地;中間一圈是鹽沼澤,下麵是淤泥;湖心是晶瑩潔白的鹽晶。艾丁湖的水量取決於吐魯番盆地河流和地下水補給量多少而決定的。所以艾丁湖時而水麵大,時而水麵小,時而幹涸,時而複活。
五十年代以來,艾丁湖幹枯了三次複活了三回。在中國“三”字有著十分特殊的意義,艾丁湖這三枯三複,引起了人們的極大關注,在對待艾丁湖水有無益處上出現了分歧。水利部門認為,水流入艾丁湖後變成鹹水,水麵再大都是浪費。於是極力建議在湖的幾條河流上遊修建水庫,不讓水流入艾丁湖。旅遊部門認為,艾丁湖是中國第一、世界第二窪地,名聲顯赫,試想在低於海平麵155米的地方會有一汪巨大的水泊,那該是多麼誘人。於是積極建言把艾丁湖開發成旅遊勝地。環保部門認為,艾丁湖的複活是一個奇跡,湖水雖鹹,但可以改善吐魯番的氣候,保持空氣濕潤和生態平衡。於是鼎力支持艾丁湖蓄水。
我對艾丁湖的前景不抱樂觀,倘若不能引起當權者的足夠重視,亦會像坎兒井不斷幹枯一樣,數量逐年減少,最終成為中國第二個羅布泊而從地球上消失。這絕對不是危言聳聽,因為,我太擔心艾丁湖的命運了,太想找回艾丁湖。
昔日月光倒影嬌美的湖光秀色了……
遊程接近了尾聲,朋友似乎遊興未盡,戀戀不舍、神情專注地望著湖麵發呆。也許,美麗的艾丁湖留給他太多的思考與想像。問及感受,答曰:艾丁湖,展現的是一種拙樸的美,一種蒼涼的美,麵對鹽堿構成的一幅未開墾的壯觀的原始畫麵,圓了一個向往已久的夢,尋找到一個消失的世界。
朋友的話讓我無限感慨,曾經巨大的湖泊,承載著多少故事與興衰,如今都永遠的消失了。艾丁湖仿佛是吐魯番的一滴眼淚,灑落的過程用了兩億多年。蒼海桑田的變遷中,隻剩下一滴巨大的淚痕,演繹成月光湖,勾起人們無限的遐思。
太陽西下了,我們帶著無限的感慨告別了艾丁湖。我們緩慢地穿越在戈壁中,想像著艾丁湖曾經的至美,想像著艾丁湖還能複活的可能。從那一縷縷古老的傳說中,拾起一枚藍色的月亮和一彎神秘的“月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