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火焰山,到柏孜克裏克千佛洞,我們一路火燒火燎的,從心裏開始冒煙。不知在哪看到一則史載,說有兩個過路人,倒在吐魯番的路邊,幹渴之極,口中直冒白煙,等人來救治時,已經斃命。
毫不猶豫,車一掉向,直撲坎兒井。
要去的這個坎兒井,是舉世著名的米依木阿吉坎兒井。作為一個景點,這裏有著配套的服務設施。一進葡萄長廊,暑氣便從頭至腳,“刷”地褪了一層,到處是葡萄隔成的各種屏障,蓊蓊翠翠。“井在哪?怎麼沒人?
探頭探腦地找著,四下裏靜悄悄的,全然沒有景點的那份喧嘩。正瞧著,忽從葡萄叢中蹦出一個小女孩來,穿著一件典型的維吾爾花裙。
之所以說典型,是因為,這種花布隻有維吾爾人穿,屬於少數民族生活用品。它的色彩讓你說不上來,幾乎所有的顏色上麵都有;它的花紋也讓你說不上來,似乎是道道彩條卻又分不出個條理。常常在這種花布花裙麵前,感歎修辭的窘迫。
小女孩漂亮極了,讓人愛不能舍,真想拐走。老磚一見就搶上幾步高高抱起她來。小女孩耳濡目染了景區的熱鬧,大大方方地跟我照相,一副見多識廣的樣子。
照完相,她用手勢招呼我們去找井口。原來她不會漢語。我伸出指頭問她幾歲?她伸出一個小巴掌,告訴我緣歲。她在前麵帶路,把長長的葡萄廊走完時,回過頭來做了個手勢,示意拐彎。我和老磚笑了,這小女孩,小得像拇指姑娘。
拐過彎,果然就看見了井口。
水,救命的水,清澈見底地流動著。
小女孩取來兩個彩色塑料杯,一人一個給我們,然後自己作示範,盛了一杯,“咕咚咕咚”地喝。
一看,旁邊的牌子上寫著,坎兒井水乃天然優質礦泉水,可以直接飲用。於是,也伸長胳膊盛一杯上來,一口氣下去,直涼到了心裏。對於龜裂的心田,這一杯水下去,宛如一次淬火。不過癮,又連喝兩杯,直到感覺飽和,每個毛孔都滋潤了,這才抹抹嘴,和老磚湊到一起,蹲在井口打量、研究這坎兒井的構造。
它由露出地麵的明渠、深藏地下的暗渠以及溝通明渠與暗渠的豎井和澇壩源個部分組成。
其中暗渠是主體部分,也就是地下水的水道。挖出地下水道之後,從豎井上下運送井下的泥沙。豎井還有個作用是當作通風送氣口,冬天時,地下水蒸騰出地氣,從這裏嫋嫋吐出。
井的深度似地勢高低,地下水位高低而有深有淺。整個吐魯番地區有坎兒井50多道,長的達3千米,短的2千米左右,預計總長度超過了黃河。你試試想象一下這條地下暗河,掏挖工程有多麼巨大!這才明白,為什麼一進吐魯番,就看到路兩邊的戈壁上,一行行,一排排的土堆,墳墓大小,還以為是當地的墳場,原來是坎兒井的排氣口。坎兒井這項浩大的工程,與長城、南北大運河齊名,是我國古代人民的三大創舉。
我這番構造介紹,是由下而上,茅盾對坎兒井的一段介紹乃從上至下:
“‘坎兒井’者,橫貫沙磧之一串井,每自井下鑿通,成為地下之渠,水從地下行,乃將自水源處達於所欲灌溉之田。此因砂磧不易開渠,驕陽之下,水易幹涸,故創為引水自地下行之法。水源往往離田甚遠,多則百裏,少亦數十裏,‘坎兒井’隔三四丈一個,從飛機上俯瞰,但見黑點如連珠,宛如一道虛線橫貫於砂磧,工程之大,不難想見……”
在高溫少雨,水貴如油的火州,坎兒井是生命之源,沒有它,則不會有吐魯番大地的綠洲。
關於它的起源,有過一些爭執。一種是關中井渠說,說它源於關中的井渠,隨著絲綢之路而傳入。王國維持這種說法。他說早在一千年前的漢代已出現過類似的井。一種是本土說,說是古代的當地居民根據高溫、少雨、蒸發量大等氣候特點,利用盆地地形,在長期的生活實踐中,慢慢摸索、創造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