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4章曆史風塵中的吐峪溝(1 / 3)

吐峪溝,在吐魯番盆地中,是一個十分平常的小村,沒有什麼醒目的特色足以引起人們的注意。但在古代車師王國,高昌王國及以後的唐代西州、高昌回鶻王國時期,在吐魯番綠洲,這裏曾是一個引人注目的宗教、文化中心,在曆史上具有不小的地位和影響。

在吐峪溝村西南四五千米的戈壁沙灘上,可以看到微微隆起的沙丘,沙丘地表曾經發現遠古時期吐魯番居民的打製石器。沙丘下,是距今兩千六七百年前的古代吐峪溝居民的墓地。不大也不算深的豎穴中,當年入葬的古代吐魯番居民,身著毛織衣裙,腳穿皮靴,生前使用過的彩陶,木盤、葫蘆碗,配戴的弓箭還放置在他們的身旁。尤其引人注意的是,在這片墓地中,還見到了流行於原蘇聯境內米努辛斯克盆地塔加爾文化中的典型文物“銎形戈”。幹燥的環境,使出土的銅製兵器還是金光閃閃。這小小的兵器表明了一種曆史的聯係,也顯示了這裏十分古老的文化傳統。

沙丘古址,說明了吐峪溝村曾有過十分久遠的曆史文明。但它引人注意的,還是1954年前已經發現並向世界作過報道的佛教遺跡。和許多廢棄多年的古址一樣,經過一兩千年的風雲變幻,吐峪溝古代佛教聖地的麵貌,自然已經完全不是當年的形象。除了研究佛教曆史、佛教藝術、中亞及新疆藝術史的專家、學者們,還不時地惦記著吐峪溝曾有過的一切,並且希望有幸一睹吐峪溝的真實麵目外,它已被大多數人遺忘,失落在了人們記憶的塵埃之中。

吐峪溝屬於鄯善縣,距離高昌故城5千米,從旅遊和發現吐魯番古代文明這個角度去看,到了高昌故城,也確實應該看看與高昌的政治、文化、宗教密切相關的吐峪溝。不看吐峪溝,要更形象、具體地認識、了解高昌,了解它曾經具有的一個側麵,就會明顯受到局限和影響。

從高昌故城斜向東北行,不用多少時間,就可以來到這依傍著火焰山南麓的小小村寨。有許許多多維吾爾族集聚的小村一樣,這裏也是鱗次櫛比的平頂土房,排列有序;縱橫穿越的小渠,在屋前伸展。桑、葡萄、桃、杏,散發著芳香。橫架在村後的溝穀中,有一盤古老的水磨,仍然循著千百年前古老的節奏,在慢慢地、不停息地轉動著木質的水輪……來到這靜靜的、安謐的吐峪溝山穀,立即會有一種出世超俗的感受,宛若進入了樸素的、自然的世界。

穿過村寨民居,來到火焰山腳下,看到一條明淨的河水,穿過火焰山峰巒的阻礙,奔來眼前。掩蓋在這些峰巒岩壁上的洞窟,賦予了吐峪溝山水特殊的魅力,使它在新疆文化史上占有了特殊的一頁。

我們循溝而進,攀援石壁峰巒,尋覓那一座座滿身曆史傷痕的洞窟廢墟。古代供僧侶及善男信女們往來禮拜佛寺的曲徑,早已被掩蓋在碎石亂草之中。洞窟內道道遺痕,斑斑斧跡。從溝東到溝西,粗粗轉過一圈,仍可見洞窟40多座,這不是一個準確的統計數字。因為這裏是地震區,曆史文獻上,就有過地震毀壞石窟的記錄。堆積在山腳的高高的碎石、沙礫,總讓人與曾經發生過的地震災害產生聯想,可能還有其他洞窟,仍被深深覆埋在沙礫之中。伊斯蘭教傳入以後,聖戰不斷,被毀滅的異族文化不少,作為弘揚佛法的宗教壁畫首當其衝受到衝擊。現有的源重窟它們互相錯落疊壓,散布在兩岸峭立的石壁中。

在新疆地區現存的十多處佛教石窟遺址中,吐峪溝石窟是建窟較早,保存早期的壁畫、遺址較多的一處,吐峪溝因此備受人們的注意。這裏的石窟、造像,最早出現在魏晉十六國時期。溝東一區殘窟中還保留著一幅佛本生故事圖,也留下了部分漢文榜題,可以看清楚的文字有“屍毗大王、昔有國王名日妙光,為一切……”等字樣,它的書體風格,與新疆地區所見晉簡及敦煌莫高窟中所見晉、十六國卷子中的書體,可以說是如出一轍,說它們是同一時期的文字書體,當無異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