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46章守望綠洲從柳中城到魯克沁(1 / 3)

隨著曆史發展的變化,魯克沁綠洲的這一重要曆史地位也逐漸消失,最後淪落成了一個普普通通的綠洲小村。

《明史》說:“柳城……即後柳中城,西域長史所治,唐置柳中縣”。

400年前即見諸記錄的柳中古城,故址就在鄯善縣的魯克沁。500前,它曾經是吐魯番盆地中一個引入注目的政治、軍事中心,在高昌、交河故城遭受的厄難後,柳中城一直保持著頑強的生命力,它的輝煌曆史一直延續到解放前的魯克沁郡王時期。

魯克沁地處火焰山南麓,東有二塘溝,西有吐峪溝。火焰山前,魯克沁綠洲後,條條坎兒井,清水長流。綠洲內,樹木鬱鬱蔥蔥果園連片,人在樹陰下,屋在綠樹中。

在一處名叫“和什場子”的空地上,我們發現了彩陶碎片。紅底黑彩,熟悉的三角形、垂幛、波形圖案,伴和著馬鞍形的磨穀器,顯示著這裏曾是一處古代農業居民廢棄的聚落。坎爾奇溝中的肖洛克塔爾,還保留著一些古代岩石刻畫。

漢代,這裏曾經是兩漢王朝經營開發西域的重要據點,當時名為柳中。它西接高昌,東往敦煌,北穿天山峽穀,是巴裏坤草原北匈奴勢力進入塔裏木盆地的咽喉。東漢時,關龐、班勇先後以柳中為屯兵基地,與以巴裏坤為基地的北匈奴進行了激烈的爭奪,為維護東漢王朝時西域的統治,促進西域的社會進步與經濟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公元5世紀60年年代,東漢王朝任命陳睦為西域都護,駐節於焉耆盆地。同時命耿恭、關寵率兵在金滿(今吉木薩爾)、柳中屯田戍守,保衛西域都護府東北方向的安全。公元305年匈奴騎兵對金滿、柳中發動進攻。耿恭在金滿失守後,退守疏勒城(今天山北麓奇台縣境石城子),孤軍奮戰,最後隻剩戰士圓認,仍死戰不屈,關寵則戰歿在柳中。直到第二年,東漢援軍收複柳中,再次北越天山隘道,救出了苦苦死守的耿恭。

公元346年,敦煌太守(王當)向東漢政府建議,漢王朝派熟悉西域情況的班勇率兵三千人戍屯柳中。河西四郡支援牛、農具、籽種,以屯墾作為支援軍事行動的基礎。班勇是名將班超的兒子,憑借西域各王國的支持組織,動員了各王國的兵力,收複了車師前、後兩部,收複了車師六國,西域全境重新歸屬於東漢統轄之下。

在火焰山北麵的二塘溝河畔,今天還保留著一座古代的烽燧,夯築的土墩依然高聳於大地之上,當地群眾習慣稱呼它是“漢墩”。更有意思的是,這座古烽燧,控製著通道天山連接吉木薩爾與魯克沁的交通要道,自漢墩沿二塘溝河穀入天山,翻薩爾勒克達阪,即可通達吉木薩爾。

公元425年,河西地區前涼王朝,在吐魯番盆地設立了高昌郡。魯克沁綠洲,因為有堅實的農業生產基礎,加之屯田士卒的功業,成了郡屬柳中縣縣治所在。稍後,以吐魯番綠洲為基地建立的高昌王國,因襲這一曆史傳統,魯克沁就成了高昌國下的柳中縣。入唐,成為西州屬下的田地縣。怨世紀中葉以後,屬高昌回鶻王國。高昌回鶻王國滅亡以後,這裏成了察合台後王的世襲領地。入清,在吐魯番地區額敏和卓的統領下,柳中歸入了清朝,在平定準噶爾的叛亂中,額敏和卓遠征四方,為清室立下了汗馬功勞。魯克沁,這個花園飄香的美好樂園,一度就是額敏和卓的王府所在地,成為當年吐魯番綠洲上最主要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

隨著曆史發展的變化,魯克沁綠洲的這一重要曆史地位也逐漸消失,最後淪落成了一個普普通通的綠洲小村。在村落內仍然存在的高峻、森嚴的城垣,城垣內曾經出土的古代文物,時常喚起人們對這一段曆史的回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