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從社會需求中發現商機(2)(3 / 3)

有一次,他乘火車出差,沒想到火車誤點五個多小時。旅客們怨氣十足,紛紛向站務員詢問誤點原因,後來才知道火車在中途與另一列車相撞,致使交通中斷。

據此,很多旅客決定改乘汽車。但喬治·西屋卻與眾不同,他好奇地跑去問站長,為什麼會產生火車相撞。站長說:“我也不清楚,可能是交通號誌出問題吧!”

喬治·西屋對站長的回答很不滿意,又跑到警察局去查詢,他得到了真正的原因,是火車刹車失靈。

到了這步,喬治·西屋應該掉頭就走,也去改乘汽車。但他仍不滿足,又好奇地去追問:刹車為什麼會失靈的呢?幾經周折,他終於搞清楚了當時火車的刹車方法:在每節車廂都設有單獨的刹車器,每一刹車器均需幾名刹車工專門負責。當火車要停下來時,每節車廂的刹車工就同時拉刹車器,然後使火車慢慢停下來。可是每個人的反應有快有慢,所有刹車工在聽到命令時,根本不可能把每節車廂同時刹住,因而車廂與車廂間每每發生撞擊,嚴重的則常因刹車器失靈而發生兩列火車相撞事件。

喬治·西屋從此事引起思考,他親自到火車上觀察有關情況,甚至找刹車工廠了解情況,他終於得到一個結論:如果能夠改良火車的刹車係統,撞擊與相撞的事件必將大大減少,自己也可獲得一個生財的機會。

喬治·西屋經過反複的研究,與專家和火車工作人員商量,終於研究出解決上述難題的辦法,把刹車權改由火車司機掌握,在司機駕駛室設刹車器,把每節車廂刹車工人取消。這一改進果然很好,全美火車係統采用了。

不久,他又利用壓縮的空氣為動力,發明了性能優越的空氣刹車器,把它安裝在每節車廂下,樞紐就在司機身旁,隻要拉開氣門樞紐,很輕易地就把火車刹住了。這一空氣刹車器成為19世紀最偉大的發明之一,亦是喬治·西屋一生最得意的發明。這一發明,為西屋電器公司帶來了巨大的經濟收入。

日本“綜合經營企業”的總裁中田先生也有著極強的好奇心。他看到都市裏許多停車場都是露天的,即使是院子裏有車庫的人,車庫大都也是露天的。每當下雨的時候,人們常常抱怨自己剛洗幹淨的車又被泥水弄髒了。而到烈日炎炎的時候,車又烤得像烘爐一樣。中田想:“有什麼簡易的辦法可以避免車子受日曬雨淋呢?”一天他帶小孩到公園散步,突然從家庭主婦推的嬰兒車的大帳棚那兒得到了啟發,他想:“何不在露天停車場附上如嬰兒車的大賬棚呢?”如果停車場要租用帳棚,一個月隻要租金500元,立刻就可以將車棚錢賺回來,是一本萬利的生意。即使是個人車場,也可以租用這種帳棚,既不會比建有屋頂的車庫貴,而且也不占用空間。”於是,他把用鋼筋搭起來的帳棚四腳裝上小輪,造出了活動防雨車棚。

中田說:“我平時就喜歡動腦筋,而且有許多靈感都是從日常生活中得到的,隻要肯觀察,常用大腦,就有許多意想不到的收獲,對你的事業有很大的幫助。”

中田的好奇心大大開闊了他的財路:他發現人們上廁所的時候百般無賴,就萌發了在廁所紙上印卡通漫畫和印發廣告的奇想;他發現許多在外應酬至夜深的男人,回家時總想帶點安慰家人的東西時,他就雇用一些業餘人員在晚上9點至淩晨1點以手推車賣食品及玩具;他在海濱度假,發現漁夫的魚桶拙樸而有古風,於是投合人們追求返樸歸真的心理,製造一些仿古的陶桶出售……

中田的成功在於他對人們的需求有極大的好奇心,善於將滿足人們的需求與企業的經濟效益結合起來,研究社會結構變化和人民生活水準變化帶來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的需要變化,將服務全麵化立體化,勇於做別人不做的事和不能做的事,因而為“綜合經營”廣開了生財之路,財富也因此滾滾而來。

強烈的好奇心最易產生奇跡,這是被大量事實所證明了的。美國心理學家曾經對數百名傑出科學家進行調查研究,發現這些科學家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對事情喜歡追根究底。我們觀察現代企業中那些成功的人士,有一部分人他們少年時的生活環境都不太好,生長在貧窮的家庭,讀書不多,有的甚至小學一畢業,就做學徒、佃工。他們之所以成功,也是因為他們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堅忍不撥的執著精神,幾經艱辛,才得以成為某一產業、某一領域的佼佼者。

我們這個世界是如此的紛繁複雜,不要因為天天發生就司空見慣,不要因為普遍存在就孰視無睹。讓我們永遠帶著好奇的眼光去看事情,永遠保持好奇的心理去對待社會,或許你會從中找到致富的門路,想出發財的點子。

7、小商品包含大商機

隻要市場需要,小商品同樣能做成大生意。

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怎樣去贏得市場?其最大的秘訣,就是把市場需要的東西,及時地推到市場上去。彎曲吸管誕生的故事就是一個例證。

有一天,當一位母親的病重的幼子想要喝牛奶,卻又虛弱得難以坐起來時,愛子心切的媽媽心如刀絞。她想,有沒有辦法讓孩子不用坐起來,躺著就能喝牛奶呢?為此,她開始苦思冥想:用來喝牛奶的吸管是直的,人躺著喝牛奶就要灑在床上,如果吸管是可以彎的就好了。次日,她買來一支膠皮管,讓兒子用來喝牛奶。這根膠皮管,可以自由彎曲,兒子躺在床上即可喝奶,再也不用費力地支撐著身子坐起來喝了。但是,膠皮管卻有一股怪味,兒子剛喝了幾口就不願再喝了。偉大的母愛是一股巨大的力量,支撐著她,為了病中的兒子免受坐起來喝牛奶之苦,她整日在思索著,並做著不同形式的實驗。

有一天,當她看到水龍頭上安裝著塑料蛇形管時,心中突然一陣驚喜:若把吸管中間留一小段做成可以任意彎曲的蛇形,那問題不就解決了嗎?這位聰明的母親找到一家生產吸管的公司,提供自己的發明思路。很快她收到一封感謝電,答應為她的孩子提供這種新型吸管,她還意外獲得了一筆不菲的酬勞。

與鬆下電器、豐田汽車相比,小小的尿墊並不起眼,然而,這種小商品居然能做成大生意,日本尼西奇股份公司居然就以小小的尿墊而與鬆下電器、豐田汽車等世界名牌產品一樣著名。在上世紀40年代末期,尼西奇公司僅是一個隻有30多人、專門生產雨衣的小公司,因產品滯銷,瀕臨破產。有一次,董事長多川博偶爾看到一份人口普查材料,得悉日本每年出生嬰兒250多萬。多川博由此想到:嬰兒必須用尿布,按每個嬰兒一年用兩條尿布算,全國每年就需要500萬條。於是他果斷決策,停止生產雨衣,改為生產尿布。結果商品暢銷,經久不衰,該公司很快發展成為一個世界聞名的大公司。他們的年銷售額為70億日元,產品不僅占領了國內市場,而且行銷世界70多個國家和地區,尿布銷售量占世界總銷售量1/3。多川博也因此被譽為“尿布大王”。他深有體會地說:“隻要市場需要,小商品同樣能做成大生意。”

其實像尿布這種玩藝,哪一個企業不會做呢?但很少有企業像尼西奇公司一樣當做一項產業來做,自然也就不可能獲得像尼西奇那樣的財富。這種小產品做出大生意的例子比比皆是,關鍵是我們很多人沒有意識到這一點,更沒有有意識地去利用這一點。像打火機是個簡單產品,生產的成本也很低,你我都能夠辦廠生產,但絕大多數人忽略了它,或者是瞧不起它,倒是日本東海精品公司的新田富夫總裁卻不以其簡單、利小而不為,結果靠經營打火機業務而成為巨富。

東海精品公司創始人新田富夫從電氣專科學校畢業後,到了一家打火機製造廠工作。這位善於觀察的技術員在1970年發現法國已在出售一次性打火機,於是他千方百計地搜集這種新式打火機的樣品和資料,進行精心地研究和分析。他發現這種一次性打火機先灌好燃料,機身密封,可連續使用1000次。它的售價比1000支火柴要低,攜帶和使用要比火柴方便。鑒於此,他得出結論,這種一次性打火機大有發展前途,他決心經營這種產品。新田富夫計算過,1000支火柴在日本要花400日元,而一次性打火機一隻可用1000次,其成本在100日元以內,還有利可圖。於是,他籌措資金設廠生產這種打火機,並成立東海精品公司經營。他把自己的產品定位在大眾化商品的區域,在推銷方式和廣告形式上與高級打火機全不相同。他不是把其產品擺在百貨公司出售,而是放在消費者經常去的香煙攤擋和車站等公共場所小店出售。這其實是采取與火柴一樣的銷售途徑。他與東京煙鬥公司合作,與全日本25萬個銷售點建立了銷售和供貨關係。這樣,很快使其產品按定位的宗旨真正到位了。

豆漿在中國是非常普通的東西,但有個中國青年卻眼光獨特,靠“一杯豆漿”打天下,而成為巨富。

豆漿是許多中國人喜愛的早點,但過去製作麻煩,黃豆要泡、要磨,在家裏製作不了。有一位名叫王旭寧的年輕小夥子以敏銳的目光瞄準了豆漿市場,大學畢業後他放棄了安逸穩定的工作,從豆漿的生產工具下手,於1994年籌資30萬創辦了九陽電器公司,開始研製生產九旭豆漿機,當年實現銷售20000台,年產值600萬元。此後,該項目以驚人的速度發展,銷量連年翻番,到1999年就已實現年銷量40萬台,年產值1.2億。正是這不起眼的小小豆漿,讓王旭寧創出了一片紅火事業。

寧波市邱隘鎮是個鹹菜之鄉,但以前既沒有規模化生產,也沒有拓展市場,以至該地出產的鹹菜僅僅是當地人消費而已。後來,有人策劃將小鹹菜推向大市場,專門成立了鹹菜研究所,開展基礎性的研究。同時,走規模經營、深加工和品牌經營的道路,通過品牌經營的方式,打入市場。結果僅僅幾年時間,他們精心製作的“精製雪菜”和“雪菜原汁”兩個產品,就一炮打響,名揚中外,打入了寧波、杭州、上海、北京、香港、澳門及澳大利亞和美國等國內外市場,取得了良好的經濟效益。

許多人一想到做生意,搞產品,想到的就是大項目,是高科技。其實,賺錢不在產品的大小,而在於是否有市場,是否能滿足人們的需要。尤其對於我們這些剛剛開始創業的人來說,資金量少,商業關係不多,銷售網絡沒有建立,首先就搞需要大資金、高技術的產品,顯然是非常困難的。倒不如先從一些小項目、小產品入手,既容易操作,又同樣能賺錢,甚至也能賺大錢。尿布能做出與汽車同樣大的產業,打火機能擁有與彩電同樣大的市場,就是最好的證明。許多做大生意的也是先從小生意開始的。鬆下電器名揚世界,但他們是做電器插座起家的;李曉華是金融業和房地產業的大亨,但他首先是賣飲料放錄像的。因此,不要以產品小而不為,不要以利潤少而不做,實際上,小產品也能做出大生意,關鍵看我們會不會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