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二章 從市場信息中發現商機(2)(2 / 3)

說起情報,許多人就聯想到電影電視裏那些手持無聲手槍、半夜三更飛簷走壁的間諜人員從保險櫃裏竊取的政治、軍事機密。其實這是對情報的片麵理解。凡是我們主動獲取的那些有價值的信息就可認為是情報。從這種意義上說,我們每天都在與情報打交道,因為無論想幹什麼,充足的情報都是有效行動的必備條件。如果你計劃明天旅行,你需要考慮是否帶雨具,或者準備什麼衣物等,這時的天氣預報對你來說是一個非常有價值的情報——氣象情報。如果你準備出席一次商務談判,那麼,關於談判涉及的交易品的名稱、品質、規格、數量,對方的經營性質、營運狀況、資金、發展規模和前景、信譽等情況,都是你所需要的情報,此即經濟情報。

經商猶如打仗,需要知己知彼,而知彼,說到底就是一個占有經濟情報的問題。信息時代,人們最需要的是正確而快捷的經濟情報。要想在市場角逐中占有一席之地,就必須搜集和掌握大量的經濟情報,以此作為自己決策的依據。

日本人對經濟信息和經濟情報的敏感與不遺餘力的搜取手段,在世界各國中都是首屈一指的。日本商社的一句口號就是:“情報就是生命,情報就是金錢。”現今日本,既有官方的經濟情報搜集機構,又有各大財團、公司自己的情報組織和私營經濟情報搜集組織。例如日本三井物產公司,在世界各地設立了150多所辦事處,有3000多名駐外情報人員,平均每天有上萬件經濟情報發往總公司。連美國也不得不承認,三井公司搜集經濟情報的能力在美國中央情報局之上。還有300多家大企業、銀行和經濟團體聯合組成的“世界經濟情報服務中心”,其經濟情報的搜集範圍包括國民經濟、投資環境、產業和市場、金融流通、產品更新等幾大類。日本的9大綜合商社總公司都設有情報中心,在國外設有690個辦事處,遍及129個城市,形成了溝通全球的通訊聯絡網。三菱商社在128個國家建立了142個分支機構,雇員達3700多名,其情報中心每天接到各地發回的電報40000份,電話60000多次,郵件30000多件。每天的電傳電報紙帶可繞地球11圈,5分鍾就可以和世界各地接通聯係。靠著這種方法,日本人獲得了大量的情報,極大地促進了日本經濟的發展。

說出來你也許不相信,日本人搜集中國市場的情況,有時比我們自己還清楚。20世紀80年代的一天,一個中國代表團訪日,與日本某公司座談。席間,談起了中國上海每度電的價格問題。中國代表團說每度電0.21元,日本代表馬上糾正:“不對!應是每度0.24元。”接著又列舉了廣州、北京、天津、武漢、沈陽等城市的電力價格。中國代表團回國後一核查,日本人說得果然絲毫不錯,沒有一個城市的電價有誤。

這不是日本人閑得沒事幹,而是他們特別的精明,因為他們能從獲取的情報裏尋找到他們賺錢的商機。如有一次,日本某企業代表團到天津訪問,會談時電燈突然閃了一下,他們馬上斷定天津的電力供應緊張。以後天津提出購買電力設備時,日本人馬上抬高價格,且不作絲毫讓步。還有一次,日本一巨商來華推銷鋼材,交談中我方外貿人員無意中告知我國將大量進口鋼材。結果這位日商借故中止談判,立即回國串通西方幾個主要鋼材出口國,猛抬價格,令我國損失慘重。

在20世紀80年代初期,日本和荷蘭的電視機廠家都相繼進入中國,準備搶占具有最大消費潛力的市場。當時在技術上,兩國不相上下,甚至荷蘭的菲利蒲電視還略勝一籌,在中國的影響也以菲利蒲為大。但是日本的電視機廠商卻自有他們的競爭利器,那就是情報。他們通過對中國市場進行詳細調查,收集了中國電視機消費的許多信息,其中有一條反映,當時經濟發展較快因而最具電視機購買能力的南方,在電視機使用中卻有兩個問題影響使用效果,一是氣候潮濕,二是電壓不穩。他們掌握了這個情報後,立即在新生產的電視機中采取了防潮措施,並加上了穩壓裝置,而與日本競爭的荷蘭菲利蒲電視機卻沒有做這種改進,結果讓日本廠商占取了很大的市場份額。

社會經濟的每一個領域的發展,都離不開信息資源,經商創業更是如此。爭奪信息資源已成為企業間競爭的一個重要方麵。由於市場情況瞬息萬變,行情漲落錯綜複雜,使信息資源的搜集和處理成為市場營銷成敗的關鍵因素。因此,商業競爭既是競爭對手間實力的較量,更是情報信息運用手段與技巧的比試。在當代信息社會中,信息情報的及時獲取已成為商戰成敗的重要關鍵。

豐田汽車銷售公司設有一個計劃調查部,確定了“不惜金錢,調配優秀人才,放手工作”的方針,主要任務是廣泛搜集情報信息,調查市場,預測需求。除來自本國和歐美的經銷店、推銷員的經常性市場情報信息以外,計劃調查部每年要進行兩次全麵的市場需求動向調查,還進行樣品調查。這種市場調查每年約開支6~7億日元。為了及時把市場調查的情報和信息結果反映到工業公司中去,工業公司的產品計劃室和銷售公司的商品計劃室、銷售擴大部經常召開聯席會議,研究對策。豐田公司領導人也很善於利用情報作出正確的經營決策。20世紀50年代後期,當時日本經濟極其蕭條,但該公司通過收集情報獲悉日本自製的小轎車在國內銷路是廣闊的,於是仍然投資興建了專造小轎車的元町工廠。結果,在爭取日本國內小轎車市場方麵,比別的公司搶先了一步。

不隻是日本人善於搜集經濟情報,實際上,無論是成功的企業,還是創業的個人,無一不是把搜集經濟情報擺在首位。因為誰占有信息,誰就占有市場;誰掌握了情報,誰就掌握了主動。

世界上最大的穀物公司有兩家,一是美國人庫克的公司,一是比利時人福裏布爾的公司。其中福裏布爾建立的龐大信息情報網,是任何一家穀物公司都不能相比的。在世界市場上有一個鮮為人知的“秘密”,即福裏布爾在分布於世界各地的100多家分公司裏,都配備了美國中央情報局的退休人員。1972年初,在美國前總統尼克鬆宣布訪問中國一個星期前,他的一些子公司已向紐約的總公司發回了情報,使他較早地掌握了這一信息,於是毫不猶豫地采取措施,做了筆大生意,大賺其錢。1973年6月,勃列日涅夫訪問美國,福裏布爾依靠自己的信息網所掌握的情報,先人一步,立即飛往地中海沿岸,與蘇聯的穀物進口局長在地中海一艘大帆船裏談妥了一筆數百萬噸糧食的生意。凡是了解福裏布爾的人,都驚駭他那勝人一籌的情報網絡。

14、政策變動商機大

在所有的信息中,政策信息是最有價值、也最富商機的。

37歲的唐誌軍年輕時在單位團委搞組織工作,後來做起汽車銷售員,而後當上區域老總。雖然沒學過一天營銷、管理,但他市場嗅覺很靈,尤其是善於從政策變動中尋找商機。

2000年底,正在家看電視的唐誌軍,看到新聞聯播中正在播放一條“鄭州放寬外籍戶籍進城”的新聞。他呆了片刻,馬上打開電腦搜索有關國家戶籍政策的新聞。浙江開放戶籍管理、湖北即將出台新的戶籍政策……隨著更多的線索進入視線,他慢慢露出了笑容。

“這是個信號,說明國家要放鬆戶籍製度了。人口流動會比以前更自由了,會有更多的人流向城市。城市的物質需求肯定會加大,物流自然跟著加大,物流大了送貨的車也肯定多了。”唐誌軍由此得出結論:國內車市,特別是貨車將迎來一個高速增長的周期。

趕到公司,唐誌軍立即吩咐大家分頭跑市場,發現0.5噸到1.5噸的中小型貨車在武漢存在較大需求。

通過公司業務員在全國的調查,他們相中了北汽福田貨車,並順利拿到了福田貨車在湖北的經銷權。果不其然,到2001年,小型貨車需求大增,銷售額也從2000年的不足500萬元,迅速增長到3000萬元。借銷售旺勢,唐誌軍又獲得長安鈴木全係列在湖北的獨家經銷權。借2003年“井噴年”的勢頭,他們的銷售額突破了8000萬元。

湖南省邵陽無線電二廠是一家生產整流元件的企業,一度麵臨停產,大部分工人工資也發不出去。後來卻一躍成為創造年產值100多萬元,稅利幾十萬元的企業。他們是靠什麼妙手回春的呢?同樣是一條政策信息救活了這個企業。

在這個企業處於危急之時,他們從有關部門獲得了關於國家交通部很快要頒布汽車、機動車輛進城一律要安裝低音喇叭的規定。根據這一條重要信息,立即作出科學決策,轉產汽車低音喇叭。在有關部門協助下,迅速組織攻關研製,最後在較短時間內研製成功並迅速投入生產。第一年產值就達108.8萬元,第二年達120萬元。企業終於起死回生了。

蘇欣是一家飲品公司的文員,該公司產品銷勢始終不火,後經一位策劃師“診斷”:敗筆就在商標上,於是,公司把飲品的商標全部更改,再經過一番廣告宣傳,當年就使企業走出低穀。

小小一枚商標竟能讓企業起死回生,這深深觸動了蘇欣,使她漸漸對商標產生了濃厚興趣。後來,蘇欣又在網上看到一組驚人數據:中國名牌商標“紅塔山”和“海爾”的價值都在400億元以上!而國外的“可口可樂”和“萬寶路”之類的品牌商標,價值更是高達數百億美金。掌握了這些信息,蘇欣不由心裏一動,一個大膽念頭在她腦子裏產生了:既然自己對各類商標很有研究,能否也注冊一些好商標賣給需要的商家呢?聽朋友說注冊一個商標隻需花2000元,蘇欣就用自己的名字設計出“果欣”商標,試著去商標局注冊。但根據當時的《商標法》規定,並不允許個人注冊商標。無奈,蘇欣隻得掐滅這個“不切實際”的創富夢。

2001年底,蘇欣得到了一條振奮人心的消息:新修改的商標法開始實施,個人也能注冊商標。蘇欣驚喜異常,她來到商標局,傾盡所有,一口氣申請了“果欣”(食品糖果類)、“光陰味道”(煙酒類)、“韌牌”(機械類)、“P.G.Long”(服裝鞋帽類)等17個商標,因其中有8個已被人注冊,後獲得商標局批準的隻有9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