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反應敏捷鎖定商機(2 / 3)

所謂商機,其實是一時一地出現的特殊機會,它帶有相當大的偶然性,也有著明顯的時效性。因此,精明的人,一旦發現商機,就會以最快的速度開發利用。“冠生園”的創始人冼冠生就是一個反應敏捷的人。他雖為粵菜名廚,仍然虛心好學,做生意眼觀六路,處處留心。

一次,他在重慶汪山看望一個朋友,毗鄰的是一位外國老太太,聽說冼冠生是名聞山城的冠生園的大老板,便邀請他去她家做客,煮咖啡和做西式點心予以款待。在煮咖啡時,冼冠生以內行的眼光發現主人衝咖啡的是白糖而不是方糖。就問這種白糖是從哪裏來的,老太太告訴他,這是土白糖做的。土白糖雖然很甜卻不幹淨,有渣子,她裹雞蛋清加工提煉,效果很好,潔白,溶化快,比進口方糖還甜。

冼冠生聽言,急忙告辭回家,找來工廠糖果技師鄭文浙研究。鄭文浙告訴冼冠生,他以前也用此方法提煉過,就是不能褪色,正為此苦惱。冼冠生二話不說,拉上鄭文浙提著五升中號白糖,二上汪山,向外國老太太求教,終於把提煉方法學到手。回去試製,一舉成功,定為“潔糖”。試銷後備受歡迎,尤其是嬰兒食用尤佳,企業為此獲利甚多。

1932年,冼冠生東渡日本觀光,富士山的綺麗景色和含苞怒放的櫻花他不甚留意,卻處處留心日本的糖果品種和質量,歸國時各種品種足足帶了28箱,然後組織人手,仿製改造。他把日本產的“櫻花軟糖”作了化驗分析,了解到主要原料是日本產的洋菜,便派人四處尋找。後來在寧波找到同類產品,加工趕製生產出“杏花軟糖”。又仿效日本的花生豆,製成“魚皮花生”,均係國內首創。至今,“魚皮花生”還十分走俏。

曾被美國《福布斯》雜誌評為中國大陸50富豪第11位的億萬富翁李曉華,在20世紀80年代初仍是兩手空空的下鄉知青,經過十多年的努力成為北京的超級富豪,估計他現有財富約為18億元。他究竟靠什麼手段平均每年掙到1億多元的?簡單回答為四個字:反應敏捷!

李曉華1951年出生在北京一個工人家庭,父親是北京照明器材廠工人。盡管家庭生活較為艱難,但他的父母還是設法供子女讀書,並嚴格管教他們,希望他們長大成才。但機遇不濟,李曉華中學未讀完就碰上“文化大革命”,他作為“知識青年”下放到黑龍江勞動。1975年幾經周折才轉到河北省涿縣農村插隊務農,1978年回到北京生活。

從農村回到首都,對李曉華來說是慶幸之事了,但卻找不到工作做。作為一個將近而立年齡的青壯小夥子,沒有事情做要比做艱苦的勞動還備感辛苦。他到處找些雜工做,曾當過燒鍋爐的,亦在外經貿部飯堂當過炊事員,後來隻好當了個體戶。

但李曉華是個有膽識的青年。他當個體戶之初,南下廣州物色經營目標。眾所周知,改革開放初期,廣州滿街都是些服裝攤檔,五顏六色的時裝給對計劃經濟走過來的人們具有巨大的吸引力。因此,經營者多,購買者亦多,此行生意顯然是有利可圖的。但李曉華卻沒有為此隨波逐流,他認為服裝生意雖然不錯,但競爭激烈,勢必利薄難做。他經過一番在廣州的市場考察後,發現有一種進口的冷飲機,它供應的冷飲料十分迅速方便,在街上的攤檔用它做零售生意,大受消費者歡迎。他知道當時北京尚未有此玩藝,相信在北京也會大行其道的。於是他千方百計湊足了3500元買了一台冷飲機回北京,經營起冷飲料小店。果然生意不俗,當年一個夏季就賺了十多萬元,他初戰告捷,高興萬分。

到了秋季,北京的天氣已變涼了,李曉華便將這台冷飲機賣掉。家裏人及朋友們大為不解,問他為什麼把自己的“印鈔機”賣掉了?李曉華卻說:“該進時則猛進,該退時則速退,這是勢也!相信明年,這兒至少有數以百計的冷飲機出現,那時該行當就不那麼好賺錢了。”果真如此!第二年不管是廣州還是北京,都出現了冷飲機大戰,而李曉華早已將賺到的錢和賣掉冷飲機的資本投入錄像放映經營。改革開放之初,錄像對國內觀眾來說,還是新鮮事,加上放映一些國內鮮為人見的港台武打片、言情片,大大吸引著觀眾。李曉華的放映室一天放到晚也滿足不了大眾的需求,他於是乘勢開設了第二間、第三間放映室。不言而喻,李曉華財源廣進。

如果說李曉華靠經營冷飲機與錄像放映室而走上發跡道路的話,那麼他經營“101毛發再生精”和房地產業務則是通達超級富豪的快車。

1985年,年已34歲的李曉華考慮到自己文化水平不高,決定趁自己還年輕並積蓄了一點錢,毅然告別賢妻幼子,東渡扶桑,進入東京國際學院學習,祈求提高自己的經營管理知識。他到了日本後,一邊讀書,一邊打工(晚間在中華料理洗刷碗碟)。一年後,他憑自己的經營眼光,發覺北京趙章光發明的“101毛發再生精”大有前途,他決定回國聯係,爭取該產品在日本的銷售代理。當時正走紅的“101毛發再生精”供不應求,李曉華到該廠談經銷代理之事不受廠領導重視,甚至冷漠地說:“一年後你再來談吧!”就被拒之門外。

李曉華經過細心的了解和思考,發現該廠缺乏上下班的交通工具。於是,他決定捐贈一輛客車和一輛小轎車給該廠。該廠領導覺得李曉華確實有財力和有誠意推銷自己的產品,便答應了李曉華的要求。這樣,他成為“101毛發再生精”在日本三家經銷代理商之一。

李曉華再到日本,成立了自己的公司,在媒介中大張旗鼓地宣傳“101毛發再生精”,並走街穿巷推銷該產品,很快打開了銷路,他在日本又迅速富起來了。

不久後,李曉華又從日本轉回香港,在那裏開設華達投資(集團)公司,並在歐洲、美洲、亞洲、拉丁美洲設立數家分公司,進行房地產投資和進出口貿易,他還在馬來西亞建設公路,在阿根廷辦魚粉加工廠,在秘魯和新加坡辦旅遊業等。隨著業務的迅速擴大,他再回到北京、天津、山東、吉林等地興辦了十多家“三資”企業。就這樣,短短的十年左右時間,他成為超級巨富。

有一個例子很能說明李曉華的反應敏捷。

當時李曉華還在日本,他得知馬來西亞正在籌建一條高速公路,對外公開招標。這個國家的政策十分優惠,但沒有人願意幹,因為這段公路不太長,車流量也不很大。李曉華卻不願意輕易放棄一個賺錢的機會,便立即動身赴該國考察。

在考察途中,他得到一個信息:距公路不遠的地方發現了一個大油汽田,儲藏量十分豐富,因為最後確認工作還沒完成,這條重大新聞該國沒有正式公布。李曉華由此想到,如果油汽田正式開采,這條公路的車流量將會成倍增加,而該地區發現了大油汽田的消息一發布,這塊地皮的價值將呈直線上升……

“幹!”經過周密的籌劃,李曉華下定決心,果斷決策。他拿出全部的資金,又以房子等財產抵押從銀行貸了款,以3000萬美元拿下了這個項目。這一次李曉華賺了一個盆滿缽溢,奠定了他日後成為億萬富翁的基礎。

反應敏捷,果斷決策,這是賺錢致富必備的條件!許多人也想致富,也能敏銳地發現致富的商機,但就是不敢行動,害怕失敗,害怕風險,結果一個個致富的商機從他們身邊溜過,最終一事無成。

52、不輕易放過賺錢的機會

要把握機會,就要像蜜蜂那樣不放過每一朵花。

南昌市有位大學生,在聽教授講《市場分析》這堂課時,突然靈機一動:收購大學生軍訓後的衣服和鞋子,賣到農村去。大學生軍訓後的軍訓服和鞋子,經濟條件稍好的家庭均無用處,而農村經濟雖有較大的發展,但這些物美價廉的軍裝和鞋子做勞動服和勞動鞋還是受歡迎的。這筆生意既有供應者(大學生)又有顧客(農民),幾乎沒有競爭者。他以平均單價20元收回來幾百套軍服,以21~25元的價格賣給家鄉的一村民,這位村民再以25~30元的價格賣給村民作勞動服。就這樣一倒騰,幾天之內就賺到了幾千元錢。

這位大學生靠自己學到的知識做了一筆小生意,而鄭州市的黃先生則靠自己的機敏,挖掘商機,也做成了一樁沒花錢的買賣。

兩年前,黃先生因公差到內蒙古,很偶然地在一個場合接觸到一位在內蒙古投資辦廠的韓國老板。當他得知這位老板有意到內地投資辦廠的信息時,就主動提出願意為她聯係合適的投資地點。回鄭州後,黃先生廣泛聯係,最後選定一街道辦事處,並拿到了這個街道辦事處“對引資中介人予以獎勵”的正式承諾合同。幾經牽線撮合,居然還真把韓商吸引到了鄭州,投資辦了一個防水材料公司。因此,黃先生得到了街道辦事處獎勵的50000元人民幣。更令黃先生高興的是,韓商還把他介紹到韓國母公司工作。

河南省洛陽市青年工人郜曉軍下崗後閑在家中無事。一次,他跑到偃師南部寇店鎮的山中遊玩,看見當地人把一種質地像玉、上有花紋的石頭成車成車地賣。他便和那些賣石頭的當地人閑聊,得知那裏的石頭質地好、紋路奇特,因此好賣。可是“賣石的人多,卻賣不上好價錢”。聽了這話,郜曉軍立即想到自己如果能把這些石頭進行深加工,一定會賺取更多的錢。因為隨著競爭的加劇,科技的發展,人們生活品位與藝術情趣相對提高,對原始材料進行深加工,提高科技含量,已是大勢所趨,天然石經過加工後一定會被人們喜愛。於是,他去鄭州、上北京,請教專家,購置機器。經過考察,他把加工後的石頭定位在觀賞型、裝飾型上,聯想到“洛陽牡丹甲天下”,郜曉軍決定抓住洛陽牡丹花在全國的知名度,大打牡丹牌,加工後的石頭手感、質感極好,朵朵牡丹花盛開在整個石頭上,就命名為牡丹石。產品一經推出,馬上供不應求,吸引了山東、上海、北京等地的大批客戶。有一塊命名為“國色天香”的牡丹石被一老外以3000元高價買走,一塊石頭賣出了以前兩噸多石頭的價錢!郜曉軍靠敏銳的生意眼光很快成為富翁。

生意有眼人無眼,這是一條出自商人之口的俗諺,它說明了這樣一個通俗的道理:生財之路就在你的麵前,隻要你有眼力把它找出來並沿路走下去,很快就會成功。

魔方曾一時風靡中國,不僅小孩,就是成人也被卷入了“魔方熱”之中,魔方幾乎成為家喻戶曉的智力玩具。它是怎麼流行起來的呢?

魔方原是一位匈牙利數學家發明的,但使魔方暢銷全球的卻是一位美國數學家。一次這位美國的同行到匈牙利數學家的家中做客,發現了桌子上放著的魔方設計圖紙。美國數學家很有經營頭腦,他一眼就看出裏麵的“油水”,便把它帶回了美國,進行技術性谘詢。在了解工藝、消耗、成本、市場需求後,確認這是一筆有利可圖的生意。於是他就用50000美元向原發明者買下了專利,在美國組織了一家生產魔方的公司,通過各種宣傳工具大做廣告。他說:“這東西可以成為在全世界暢銷的玩具。”不出他所料,魔方果真在全世界風行起來。然而,他並不到此為止,他預測這一玩具隻能風靡一時,所以他決定隻生產幾批,等市場一出現了飽和就立即轉產。果然如此,在幾年裏,魔方市場就出現飽和,但這時,他已賺了幾千萬美元,並且早就轉產幹別的行當去了。

抓住每一個賺錢的機會,“不放棄任何一個哪怕是隻有萬分之一的可能的機會”。這是美國百貨業巨子約翰·甘布士的口頭禪。

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

20世紀30年代初,美國經濟蕭條,但維爾地方不少工廠和商店紛紛倒閉,被迫賤價拋售自己堆積如山的存貨,價錢低到1美金可以買到100雙襪子。那時,約翰·甘布士還是一家織造廠的小技師。他馬上把自己積蓄的錢用於收購低價貨物,人們見到他這股傻勁,都公然嘲笑他是個蠢才!約翰·甘布士對別人的嘲笑漠然置之,依舊收購各工廠拋售的貨物,並租了一個很大的貨倉來貯貨。他妻子勸說他,不要把這些別人廉價拋售的東西購入,因為他們曆年積蓄下來的錢數量有限,而且是準備用作子女教養費的。如果此舉血本無歸,那麼後果便不堪設想。對於妻子憂心忡忡的勸告,甘布士笑過後又安慰她道:“三個月以後,我們就可以靠這些廉價貨物發大財。”

甘布士的話似乎兌現不了。過了十多天後,那些工廠賤價拋售也找不到買主了,便把所有存貨用車運走燒掉,以此穩定市場上的物價。太太看到別人已經在焚燒貨物,不由得焦急萬分,抱怨起甘布士,對於妻子的抱怨,甘布士一言不發。

終於,美國政府采取了緊急行動,穩定了但維爾地方的物價,並且大力支持那裏的廠商複業。這時,但維爾地方因焚燒的貨物多,存貨欠缺,物價一天天飛漲。約翰·甘布士馬上把自己庫存的大量貨物拋售出去,一來賺了一大筆錢,二來使市場物價得以穩定,不致暴漲不斷。

在他決定拋售貨物時,他妻子又勸告他暫時不忙把貨物出售,因為物價還在一天一天飛漲。他平靜地說:“是拋售的時候了,再拖延一段時間,就會後悔莫及。”果然,甘布士的存貨剛剛售完,物價便跌了下來。他的妻子對他的遠見欽佩不已。

後來,甘布士用這筆賺來的錢,開設了五家百貨商店,業務也十分發達。

如今,甘布士已是全美舉足輕重的商業巨子了,他在一封給青年人的公開信中誠懇地說道:“親愛的朋友,我認為你們應該重視那萬分之一的機會,因為它將給你帶來意想不到的成功。有人說,這種做法是傻子行徑,比買獎券的希望還渺茫。這種觀點是有失偏頗的,因為開獎券是由別人主持,絲毫不由你主觀努力;但這種萬分之一的機會,卻完全是靠你自己的主觀努力去完成。”

大量的事實說明,我們的生活中充滿了各種賺錢機會,但是,大多數人沒有敏銳地發現,而發現了的人中又有大多數人沒有把握。許多人把零零碎碎的機會漫不經心地丟棄了,而有些人卻從這些機會中得到了許多好處,甚至比別人從一生的時間裏得到的還多。因此,有人說,要把握機會,就要像蜜蜂那樣不放過每一朵花。

53、抓住了商機就等於抓住了財富

“我的成功是因為善於發現機遇,並且在機遇麵前毫不手軟。”

年僅36歲的周成建,是一家員工3000,資產過億的企業老板。誰能想像得到,這位事業有成的年輕企業家,十多年前,還隻是一名普通農民!

像許多沒有背景的私營企業家一樣,周成建也是靠抓住機遇而抓住財富的。周成建出生於浙江溫州青田縣一個名叫石坑嶺的村子裏。為了擺脫祖祖輩輩貧窮的命運,他從小就學會了裁縫手藝。1986年,剛滿20周歲的周成建,來到溫州謀生。他什麼髒活、重活都幹,火車上三天三夜站過,一天隻吃一頓飯熬過。經過幾年含辛茹苦,一分錢一分錢地積蓄了點錢,就進入當地妙果寺服裝專業市場,幹起了老本行,白天賣服裝,夜晚做服裝,一天勞動16小時以上。

對於周成建來說,讓資本擴大的機遇終於在1992年來臨。那年,來自福建石獅的風雪衣、夾克衫,像股旋風席卷溫州市場,周成建緊跟市場行情製作這些衣服。一次,一個東北老板向他一下就訂了300件,這對於小作坊來說,無疑是個大數目,由於產品質量不錯,客戶一個接一個,訂貨量從300件又增到幾千件,一年下來,賺了幾百萬元。就這樣,他初步完成了資本原始積累。

有了幾百萬,周成建並沒感到滿足。幾年來在市場上摸爬滾打,讓他有了經商經驗,也培養出敏銳的眼光。那時,溫州服裝行業大多生產西裝,款式大同小異,而國外少數幾個休閑服品牌在溫州剛剛露麵,周成建感到休閑服將有很大市場潛力,便用手頭的錢成立了製衣廠,正式生產休閑服裝,還打出了自己的品牌——美特斯幫威,產品麵向工薪階層,實行薄利多銷。

在之後的短短五年間,周成建的資產很快從百萬增長至上億元。

人的一生中,幸運女神不會總是光臨你。當她發現你沒有準備好迎接她時,她便從門進來,從窗子出去。因此,麵對看準了的機遇,我們不能有絲毫的猶豫,不能有任何的遲疑,而一定要牢牢地抓住,牢牢地把握。

王浩從一個小雇員到家財千萬的公司老板,其致富的方式和其他香港成功的老板一樣,用他的話說就是善於發現機會並迅速付諸實行。

王浩的機緣來自於一張賀卡。當時他隻是香港一家電器公司的業務員,負責拓展內地西北地區的業務。在古城西安,每天休閑的時候,他常常到市場逛一逛,發現在較偏遠落後的西北地區,人們已開始以賀卡來傳遞情誼,顯示出生活上的極大進步。王浩從這一普通的生活方式中看出了一種差距,因為在香港,人們使用的賀卡如果說是“陽春白雪”的話,那西安人用的隻能算是“下裏巴人”。但王浩對這種落後並沒有予以恥笑,而是將它看作一個機會,要把它牢牢地抓住。元旦過後不久,香港的賀卡便已開始滯銷,王浩幾乎用廢紙的價錢收購了幾千張賣剩的新年賀卡,借公司業務機會,在春節前托運到西安。這種精美的賀卡使西安人一見鍾情,幾天的功夫,王浩就賺足了近萬元。探路成功後,王浩趁熱打鐵,回港後又大量購買對香港人來說已是款式過時的賀卡。幾番折騰,他已擁有了足夠的原始積累,適時地注冊了一家自己的公司名號,他也成了名副其實的“港商”,並繼續在香港和西安之間做他的電器生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