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八章 反應敏捷鎖定商機(3 / 3)

芝加哥商人艾倫也是一個善於抓機遇的人。他總結自己的經驗說:“我的成功是因為善於發現機遇,並且在機遇麵前毫不手軟。”

艾倫於1843年出生在新澤西州查塔姆縣,在他出生後不久,全家遷往密歇根州。在密歇根,他一邊在公立學校念書一邊當學徒,12歲時他又轉入製桶業。五年之後,他在一家雜貨店找到一份工作,至此便開始了他一生為之奮鬥不息的零售業生涯。艾倫的經商才華很早就顯露了出來,他在那家商店幹得非常稱職,以至於不久便主管起店裏的全部事務。內戰結束時,艾倫轉到芝加哥的馬歇爾·非爾德百貨商店。同樣,他幹得還是那麼出色,令人不得不佩服他的才華。

應該說艾倫的這些複雜經曆為他以後的零售生涯積攢了寶貴的經驗,對他未來的成功大有裨益。此外,他還有意遍遊西部鄉村,與當地居民交談,從而認識到了一個重要事實:居住在大城市以外的人們需要購買東西,但他們對品種少、價格高感到不滿,這種情況在鄉村地區,特別是農場地區的商店中普遍存在。

敏感的艾倫意識到這是一個難得的商機!抓住了這個機會就足以改變自己甚至是一個產業的命運!

為此,艾倫決定建立第一家大型函購公司,以解決農村居民的商品購買問題。但就在艾倫準備創辦函購公司時,一場天降的災難使他的計劃差點成為泡影,他平時省吃儉用的積蓄在芝加哥的一場大火中化為灰燼。

艾倫並未因此而氣餒,他四處奔走,積極地聯絡合作人。有道是,“功夫不負有心人”,最終他的內弟喬治·索思答應做他的合夥人。1872年兩人各出資1600美元建起了首家函購公司。由於經濟的拮據,他們隻能將業務總部設在芝加哥一個馬車行的草料棚裏,從那裏發行了世界上的第一批“目錄表”。那是一頁開列著以非常低廉的價格出售的各類商品名稱的一覽表。艾倫明白想招徠顧客,除了價錢低廉以外,更重要的還是要保證產品的質量和公司的服務水平。這是一個關鍵,因為沒有這項保證,顧客對花錢買未露麵的賣主的東西總是有疑慮的。

在這種全新經營理念的支配下,公司開張第一年便生意興隆,很快公司便在全美具有了一定的知名度。1873年,公司與一個巨大的農場主組織“全美格蘭其”簽訂了合同,成了格蘭其組織的供應商,這成了公司在發展道路上的一個重要的轉折點。

因為格蘭其組織在美國的影響非常大,從1873年到1889年,艾倫廣泛地向人們宣傳這一事實:他的公司是“最早的格蘭其組織的供應商行”。因為,能與其簽約本身就是一種巨大的榮譽,更不用說它給艾倫的公司帶來了大量的訂單,公司的業務在格蘭其組織的激勵下蒸蒸日上。

到了1884年,公司原先隻有一頁的目錄表驟增到240麵,包括10000餘種商品項目。4年後銷售額第一次突破了100萬美元。1895年,政府在郵政部長約翰·沃納梅克的倡議下,建立了鄉村免稅郵遞製度,艾倫公司因而得到了進一步的發展。

艾倫不失時機地抓住這一千載難逢的機遇,大力發展函購業務,這次機遇使得公司的經濟實力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年銷售額一度突破4000萬美元,公司雇員達到6000人,一躍成為全美國的知名公司,艾倫也因此成為全世界家喻戶曉的名人。

每個人致富的具體方式不盡相同,但每個人致富的道理卻是一樣的,那就是他們都明白商機的重要性,抓住了商機就等於抓住了財富。

54、看準了商機就要立即行動

要善於在那些貌似普通的平凡小事中發現商機,然後用自己的能力去開拓它,發展它,利用它成為你的致富良機。

聞名世界的麥當勞快餐的創始人克羅克,曾經是一個很出色的推銷員,他幾乎跑遍了美國所有的城市。對他來說,不僅推銷產品是一件駕輕就熟的事情,而且他還特別善於從推銷產品的過程中尋找商機。他後來之所以成為世界快餐業巨頭,就是從一份來自一家漢堡包快餐店的訂單中發現了機會,從而改變了他的命運,同時也掀起了一場全球範圍內的餐桌上的革命。在這份有些意外的定單上寫著要求訂購14台製奶機,無比驚喜的克羅克覺得對於這樣大的一批訂貨,他應該有必要和客戶見上一麵,而見麵的結果不僅使美國興起了一個新興的快餐業,也改變了克羅克後半生的命運——他沒有想到自己未來的生活從此和“麥當勞”的快餐業緊密地聯係在了一起。

克羅克見到的客戶不是別人,正是加利福尼亞州聖貝納迪諾市的麥當勞兄弟,他們經營著“麥當勞”快餐館。那時的“麥當勞”快餐館規模不像今天這樣龐大,經營的品種也很單一,主要是炸薯條和漢堡包。

克羅克抱著好奇的心理品嚐了這種食品,立即就被深深地迷住了。吸引他的不僅是食品的美味可口,更主要的是麥當勞兄弟獨特的經營方式。兄弟倆的經營方式可以說是優點和缺點一樣突出。一方麵,他們創造了流水線生產漢堡包和搭售炸薯條的營銷方式。在製作和銷售過程中,不僅采用標準化牛肉小餡餅、標準化配菜係列,還采用紅外線燈照射以保持炸薯條的清脆可口。這種分量足、口感好,又方便快捷的食品很受當地居民,尤其是青少年的喜歡。此外,克羅克還注意到,麥當勞兄弟倆在餐館前樹起個巨大的拱形“M”招牌,以招徠顧客,而在加利福尼亞州的另外九家餐館也使用“麥當勞”店名,並且已經有了聯合銷售、聯合經營的發展趨向。

但是,克羅克經過周密考察,發現麥當勞兄弟倆的經營思路也不是完美的,他們也有致命的弱點,主要是思想比較保守落後,而且過於滿足現狀。另外,也不願過於奔波勞累去進一步開發拓展業務和發展分店。所有這些,都給克羅克留下了難以磨滅的印象。多年的推銷員生活和對飲食業發展趨勢了解的經驗告訴克羅克,麥當勞兄弟的創造發明非常重要,但也有很多需要改進的地方。因此,他並不急於立即簽訂出賣製奶機的合同,而是留在加州連續考察了一周。

在這珍貴的七天裏,克羅克馬不停蹄地四處打聽,不斷地觀察,結果他又得到一個消息:麥當勞兄弟想物色一個合適的人選,以幫助他們解決因餐廳發展而帶來的麻煩。他敏銳地意識到,他人生的轉折時機就要來臨了。他一定要不失時機地抓住這次機會,實現他人生的一次大轉折。

為此,克羅克宣布放棄推銷員工作,準備進軍快餐業。同事均不理解:好好的工作,為何要放棄?克羅克微微一笑,便告別了原來的老板。

辭職後的第二天,克羅克即拜訪麥氏兄弟。經過商議,他取得了發展全國連鎖業務的權利。急於投入的克羅克,接受了一份苛刻的合同。合同規定:連鎖權利費用950美元,克羅克隻能抽取連鎖店營業額中1.9%的費用來作服務費,而其中還有0.5%是給麥當勞兄弟的權利金。

1955年3月2日,克羅克創辦了麥當勞體係公司。克羅克以公平、互惠的精神訂立連鎖合約,這也成為他留在這個行業中的最大資本。他說服未來的加盟店主、可能的供應商、年輕的經理以及貸款人同他一起冒險,他憑借過人的銷售技術取得了成功。

隨著克羅克在速食業中的發展,麥當勞兄弟的阻礙作用越來越明顯。由於麥氏兄弟目光短淺,克羅克的連鎖原則得不到徹底的發展。貪婪的麥氏兄弟拿走克羅克僅1.9%的服務費中的0.5%做為權利金,使得麥當勞的發展嚴重缺少資金,無法壯大。

麥當勞兄弟的做法使克羅克無法容忍,他決定向他們攤牌。一天,他直截了當地對麥當勞兄弟說:“你們再這樣做,快餐店最終會關門的。”

麥當勞兄弟望著克羅克,笑道:“現在不是很好嗎?”克羅克大聲叫道:“那是因為有我的緣故!”

麥當勞兄弟不可否認地點點頭,然後又笑道:“如果你嫌我們礙手礙腳,你就買去好了。”

克羅克今天找他們,也正有此意,便道:“好,你們開個價吧。”

麥當勞兄弟不信地瞪著他,繼而又笑了,說:“你買不起。”

“開價吧!多少?”克羅克被貪婪的麥氏兄弟惹火了。

“270萬。”麥當勞兄弟說,“而且是美金。”

克羅克呆住了。270萬美元?這是一個天價!因為沒有他,快餐店也許已經倒閉了。真是太貪婪了!

“你可以不買,但是機會隻有一次,三天以後,所有報紙上會出現麥當勞連鎖權出讓的消息,到時候自會有大批人前來購買。”

如此高價令克羅克頭暈目眩,但是他不得不接受這個數字。經過一天一夜的思考,他最終敲開了麥氏兄弟的辦公室。

從此後,克羅克成了麥當勞的掌門人。他很快將麥當勞推向了全世界,成為全球最大的速食連鎖業之一,而當時創辦麥當勞的兄弟卻因為目光短淺而銷聲匿跡。

許多人說,為什麼發財的機遇都給別人碰上了,我卻沒有碰上?看了克羅克的經曆,你就應該有所醒悟,機遇不是能隨便碰上的,而是要主動去尋找和發現的。就像麥當勞的那份訂單,你拿了會發現這是一個改變人生的機遇嗎?我敢說,絕大多數人想到的就是如何完成這份訂單,而不會像克羅克那樣從中尋找到更大的機遇。

“給我一個機會,我就會做成世界上最大的買賣。”這是李萬成的名言。為此,他不懈地努力,不懈地在貌似平常的日常商業行為中發現新的商機,並將它們轉換成改變自己命運的新的契機。他是這樣說的,也是這樣做的,因而他的成功也就是理所當然的了。

李萬成出生於福建的一個小商人家庭,自幼便隨從事鍾表行業的父親來到香港。由於自小出入表行,耳濡目染之間,李萬成也與鍾表行業結下了不解之緣。不料,當李萬成隻有十一二歲時,善良的父親被當地的一個騙子騙去了大筆資金,從此家道中落。他不得不每天放學後就來到表行,幫忙做些鋪子裏的閑雜活計。

18歲中學結業後,李萬成棄學從商,用自己的積蓄在尖沙咀開設了一家鍾表行,取名為“李氏表行”,初嚐當老板的滋味。

20世紀60年代中後期,日本經濟騰飛,日本人組團旅遊蔚然成風,李萬成看準了日本遊客喜歡瘋狂購物的特點,抓住其間的商機,全力拓展針對日本旅行團的業務。當時他幾乎每月便去一趟日本,聯係旅行社、並洽談相關的業務,由於他有著良好的信譽和靈活的工作方式,他很快便取得了不少旅行社的合作。

由於日本遊客常借購買鍾表之際打聽香港珠寶鑽石飾物的行情,這又為李萬成提供了一個商機,他立即把握住這一機遇,專門從表行中辟出一塊天地,展出日本遊客喜愛的各式歐洲名貴飾物和小商品,大受日本遊客的歡迎。慢慢地,李萬成的生意越來越大,他憑實力與智慧取得了“勞力士”和“歐米茄”名表以及歐洲一些著名飾物的香港專賣權,經營進出口產品,獲得了豐厚的利潤。

由於看準了時機,把握了機遇,李氏表行在當時香港經濟不景氣的狀況下,業務量反而蒸蒸日上。不久,他又在香港其他地區開設了幾家專賣店。到20世紀70年代初,他已擁有了包括四間表行和一些小飾品專賣店在內的李氏集團,從而在香港商界確立了自己的地位。

此後,他又不斷地向股票市場、石油市場進軍。他把幾家表行合並,再與從事地產投資的“喜來臨置業公司”和專營珠寶飾物的“鑽寶洋行”組合,成立了大型綜合實業集團,至此,李萬成揚起了他事業的風帆,開始了他成為亞洲頂級富商的征程。

在李萬成的事跡中,我們不難看出,做一個成功的商人,最重要的是對商機的把握,要善於在那些貌似普通的平凡小事中發現商機,然後用自己的能力去開拓它,發展它,利用它成為你的致富良機。

55、把商機牢牢地抓在手裏

當商機來臨時,我們必須千方百計地抓住它,因為抓住它也就抓住了致富之門的把手。

1947年,美國貝爾實驗室發明了晶體管。許多人都立刻意識到,這是一個發達的機遇,因為這個東西可能會取代電子管,特別是在消費性電子產品方麵,如收音機和剛上市的電視機,晶體管具有巨大的潛力。一些美國的大型製造廠商也知道這是一個機遇,也開始著手研究晶體管,但他們沒有立刻抓住不放,而是計劃在1970年左右才以晶體管取代電子管。因為他們認為在此之前,完全使用晶體管的條件並不具備。

當時索尼公司默默無聞,而且並不生產消費性電子產品。但當索尼總經理盛田昭夫從報紙上看到有關晶體管的消息後,超人的預見力和創新意識使他頓覺機遇來臨,即刻奔赴美國,經過考察和談判,以便宜得近乎荒謬的價格——25000美元,從貝爾試驗室買下了晶體管生產的專利。

2年後,索尼公司推出世界第一台便攜式晶體管收音機,其重量不到市場上一般電子管收音機的1/5。不但性能優越,耗電省,而且價格還便宜了2/3,所以,首批生產的200萬台一下子就被搶購一空,其銷售額正好是購買專利所花費的100倍。3年後,索尼公司的產品便占領了美國的市場。

依恩·沃德是一個加拿大木村商人,對於把握商機也很有一套。雖然他做的是木材生意,但老覺得賣木材不過是一種粗放型的經營。並未挖掘出其潛力,如果能將木材進行再加工,製作成日用品,便可以增值幾倍甚至幾十倍,但要加工成什麼商品才能賺大錢呢?

為了一樁木材生意,依恩·沃德第一次來到了日本。在客人招待他的餐桌上,這位習慣於用刀叉進食的西方商人,首次見到東方人使用的筷子,十分好奇,不禁突發奇想:可不可以將木材加工成筷子然後出口到日本銷售呢?他為自己的這一奇想激動了好一陣。回到賓館住處,他又算了一筆細賬:日本現有1.5億多人口,如果人手一雙筷子,每年就要消耗1.5億雙筷子,而且日本山地不多,木材奇缺,是一很大的潛在市場。於是,依恩·沃德馬上決定在盛產白楊的美國明尼蘇達州辦一家筷子廠,專門加工生產筷子,出口日本。

依恩·沃德的眼光真的很不錯,一眼就看上了白楊。它是一種速生樹木,質地堅硬、潔白如雪,是製作筷子的優質材料。不出一個季度,依恩·沃德組織技術人員,經過精心的研製,製作出了一係列光潔精美的木質筷子。同時,以日本人喜愛的櫻花為題材,在筷子上雕刻出千人的喜愛,首批投放日本市場僅用了一個月便銷售一空。接下來不到半年時間裏,依恩·沃德的現代化筷子工廠就向日本出口各種精製筷子1000餘萬雙,到那一年年底,僅14個月,依恩·沃德出口日本筷子銷量竟高達10億雙,銷售額高達1500萬美元。

出口日本獲得成功後,依恩·沃德便立即擴大工廠投資,又引進了現代化的筷子生產線,不斷加快筷子的生產,擴大筷子外銷,先後又在韓國、新加坡、馬來西亞等亞洲國家打開了筷子市場。就這樣,小小的兩根筷子撬開了滾滾財源,幾年過後,依恩·沃德便成了“筷子大王”。

日本精工表的崛起也是他們牢牢把握商機的緣故。

瑞士是鍾表的王國,其鍾表生產的質量之高舉世公認,但是,他們做夢也不曾想到自己的霸主地位會被日本人搶了去。

1960年,在瑞士舉行的一年一度的盛大新夏特爾天文台鍾表展覽會上,一種新的鍾表——石英表出現在消費者的麵前。這種新型表的研製者正是瑞士人。石英表的出現對鍾表業而言是一個絕好的機會,但瑞士人沒有看到這一機會,或者說是沒有牢牢把握這一機會,倒是一直在覬覦瑞士鍾表王國寶座的日本人在展覽會上看到被冷落一旁無人問津的石英表時,他們的眼睛為之一亮:他們看到了希望之所在。擊敗瑞士人,希望在於石英表。日本精工集團隨後正式立項研製石英表。

很快,日本人取得了令人瞠目的成就。1960年,由瑞士公司承擔的羅馬奧運會所用鍾表大都是機械表,但在1964年的東京奧運會上,由日本精工集團包攬的大會用表卻是清一色的可攜式石英鍾。這一成就敲響了瑞士這一百年鍾表王國的第一聲喪鍾。

接著,在瑞士新夏特爾天文台於1967年舉辦的展覽中,精工集團一舉包攬了石英式鍾表的前五位。當1969年世界上第一塊用作商品的石英電子手表——精工35Q由精工集團推出時,這第二記喪鍾徹底宣告了瑞士鍾表的失敗。

由於把握住了可貴的時機,石英手表掀起了一場手表革命,取代了具有100年曆史的機械表的霸主地位。最終,在鍾表王國裏,日本人擊敗了瑞士人。日本之勝,勝在抓住了商機;瑞士之敗,敗在錯失了商機。因此,當商機來臨時,我們必須千方百計地抓住它,因為抓住它也就抓住了致富之門的把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