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九章 果斷決策把握商機(1)(3 / 3)

與吳一堅相比,我們缺少什麼呢?不是機遇,不是運氣,不是關係,不是背景,而是幹一番大事業的魄力,看準了目標就奮勇向前的勇氣,不屈不撓頑強拚搏的毅力!

58、商機來了莫猶豫

“機會老人先給你送上它的頭發,如果你沒有抓住,再抓就隻能碰到它的禿頭了。”

井植歲男是日本三洋電機公司的創辦人,他在1947年創立三洋電機公司時,隻有20個人,從一間小廠房起步,到1993年,該公司已發展成為一個跨國經營的大企業。

井植歲男性格豪放,決斷大膽,處事單純明快,不拘小節。井植歲男從姐夫的公司走出來自己創立“三洋機電”,是其膽識的體現,經過幾十年的艱苦經營,他把“三洋”發展成為世界級的大企業,也是其膽識結出的碩果。

而許多人卻因為沒有膽識失出致富的機會。有這樣一個有趣的例子——

1955年,井植歲男曾試圖鼓勵其雇聘的園藝師自己創業,但這位園藝師卻因為缺乏膽量而失去一個致富的機會。

有一天,園藝師向井植歲男請教說:“社長先生,我看您的事業愈做愈大,而我就像樹上的一隻蟬,一生都在樹幹上,太沒出息了。請您教我一點創業的秘訣吧!”

井植點頭說:“行!我看你比較適合園藝方麵的事業。這樣好啦,在我工廠旁有20000坪空地,我們合作種樹苗吧!我想種樹苗出售是項有前途的事業。你知道樹苗1棵多少錢可買到?”

“40元。”

井植又說:“好!以1坪地種2棵計算,扣除走道,20000坪地大約可種25000棵,樹苗的成本剛好是100萬元,3年後,1棵可賣多少錢呢?”

“大約3000元。”

“100萬元的樹苗成本與肥料費都由我支付,以後的3年,你負責澆水、除草和施肥工作。3年後,我們就有600萬元的利潤,那時我們每人一半。”井植歲男認真地說。

不料,那園藝師傅卻拒絕說:“哇!我不敢做那麼大的生意。”

最後,井植隻好作罷了。他無可奈何地說:“要創業,必須要有膽量,否則,最好的機會到來,也不敢去掌握與嚐試,固然沒有失敗的顧慮,但是卻失去了成功的機會。世上凡事都有風險的,欲要成功,必須以膽量和力量去排除風險。”

無可置疑,在商機降臨的同時,往往同時也帶來一定的風險。對此,許多人雖然想抓住商機,但又害怕遭遇風險,於是總是猶豫不決,左右為難,結果坐失良機。實際上,失去商機才是最大的風險。對於商機中隱含的風險,隻要我們認真把握,是完全可以避免的,關鍵在於你敢不敢去冒風險而獲得商機。隻有敢冒風險的人才有最大的機會贏得成功。古往今來,沒有任何一個成功者會不經過風險的考驗。很簡單的道理,不經曆風雨,怎能見彩虹,不去冒風險,又怎能把握住商機呢?

在大多數人還不知專利是何物時,在眾多的農民一遍又一遍細數每一張鈔票,再裝入壇中,埋入地下的時候,隻念過幾年書的王祥林卻“膽大包天”,看準了科技生財這條道路。

一天,他從報紙上看到這樣一條消息:某科研機構經過多年努力,研製成功了高效葉肥,目前已通過驗收,並獲得了國家專利。該肥較普通肥肥力高幾十倍,民族自豪感極強的王祥林不禁喜形於色,自言自語道:“莊稼有好飯吃了。”第二天一大早,王祥林來到專利局,原來他要買下葉肥專利。他從專利局打聽到購買葉肥專利所需的費用是82000元。82000元,在那個年代,無論對誰來說都是個天文數字。但王祥林沒有任何的猶豫,拿出了家中所有的積蓄,又向親戚朋友們借了一部分,湊足了82000元,以最快的速度買下了葉肥的專利權。

有了專利權,下一步就要投入試驗,進行生產,加以推廣,王祥林又碰到了錢的問題。這回總不能再去借了吧,何況這回所需要的遠不止是一個82000元。但王祥林沒有被難住,他一咬牙,決定將自己的所有財產包括房屋在內統統抵押給銀行,以便取得貸款。鄉親們都為他捏了一把汗。王祥林天天跑銀行,跑信用社,反複陳述著自己的方案。精誠所至,金石為開,銀行被他的鍥而不舍、敢想敢幹的精神所打動,終於貸給他一筆巨款。

有了錢,王實林如虎添翼,立刻投入了實際操作。他把首批生產出來的小批量葉肥,免費讓當地村民使用,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從此更加堅定了他的信心。他為自己的產品起了一個響亮的名字:“噴施寶”。為了加快推廣,他天南海北東奔西走,在滿腹疑慮、小心謹慎的人們麵前反複宣傳、說服……在噴施寶問世後的這一年內,王祥林投下300萬巨資,先後在全國30個省、市、自治區的1480個縣57種經濟作物上實施科學試驗。各地農業專家、技術員的試驗報告資料雪片似的寄來,加在一起,竟重達10公斤!

當時人們不理解,花好幾百萬就買回來一疊紙?可王祥林卻將這疊紙視若珍寶,對它們反複研究,仔細比較,做了大量的分析論證,又從當地農民試用戶那裏取得第一手資料,最後終於證明,“噴施寶”確實是農民的好幫手。王祥林這幾百萬元的風險沒有白冒,為以後“噴施寶”在全國的熱賣鋪平了道路,為他成為“中華肥王”奠定了基礎。

小時候的舒爾茨住在紐約市的低級住宅裏。大學畢業後,舒爾茨在一個偶然的機會裏發現自己善於推銷,便進了一家瑞典人開辦的家庭用品公司,很快便顯示了出色的推銷才能。但舒爾茨並不滿足,他決心要主宰自己的命運。20世紀80年代初期,一個奇特的現象吸引了舒爾茨的注意力。美國西雅圖有個從事零售業的小公司向他們大量訂購滴濾式咖啡壺。這家公司名叫明星咖啡連鎖公司。盡管對方隻有四家小店,向舒爾茨他們購買的產品數量卻超過了百貨業的梅西公司。當時美國各地普遍使用電氣咖啡壺,為什麼這種過時的東西在西雅圖卻大受歡迎呢?為了查明原因,舒爾茨前往西雅圖。

舒爾茨走進了明星咖啡連鎖公司的總店。在那裏,他看到木櫃台後麵有一列箱子,分別盛放著從世界各地運來的咖啡。靠著牆的貨架上擺滿各種咖啡用具,包括舒爾茨想看的滴濾式咖啡壺。在櫃台後麵,服務員用勺子盛出少許蘇門答臘咖啡豆,磨成粉,倒入滴濾式咖啡壺的濾格,澆下熱水,衝了一杯咖啡供他品嚐。舒爾茨接過杯子的時候,聞到了濃鬱的咖啡香氣。舒爾茨品嚐了一口,不由得在心裏發出讚歎。這是他生平以來喝過的最為濃鬱的咖啡,以前喝過的咖啡相形之下簡直就像白開水。當晚,他和明星咖啡公司的老板巴頓一起吃飯。巴頓對咖啡的見解為之一震,他對巴頓產生了敬意。

到西雅圖,舒爾茨開始說服巴頓雇用他。如果舒爾茨到明星咖啡公司去上班,就必須辭去現在的工作,而舒爾茨的妻子也必須放棄她的工作。他的家人,尤其是舒爾茨的母親,堅決反對舒爾茨的決定,但明星咖啡公司對舒爾茨產生的吸引力卻是無法抵抗的。1982年,舒爾茨果斷地加盟了明星咖啡公司。

轉眼間,舒爾茨已經進入明星咖啡公司工作了一年。這天,他去意大利參觀國際家庭用品展覽會,他注意到會場裏有個小小的蒸餾咖啡吧。舒爾茨去品嚐了一杯咖啡,這下他又見識了意大利咖啡吧的經營風格。他開始動腦筋,認為明星公司與顧客的關係不必非要局限在家裏,他們完全可以開個咖啡吧,一杯一杯地賣咖啡,讓顧客不必自己磨製就能喝到香噴噴的咖啡。回到西雅圖,他開始向老板提出自己的建議。結果,老板卻對他的想法不以為然,強調明星公司是零售業,不是酒吧,公司現在已經非常賺錢了,何必再去冒那個風險呢?

不管怎麼說,舒爾茨還是打消不掉開一個咖啡吧的計劃,既然明星咖啡公司不願做這件事,舒爾茨決定自己單獨行動。1985年,舒爾茨離開了明星咖啡公司。在妻子的幫助下,他創辦了喬爾耐萊公司。不到半年,舒爾茨的店鋪每天都有1000多名顧客光臨。第一家開張了半年,他們就開了第二家;接著他們趁熱打鐵,又在溫哥華開了第三家咖啡吧。1987年,巴頓他們打算出售明星咖啡公司。舒爾茨一聽到消息,就知道買主一定是他自己。五個月後,舒爾茨買下了明星咖啡公司。

舒爾茨相信人的一生中有許多機遇,但大多數時候,人們都沒有牢牢地把握機遇。明星咖啡公司就是一個絕好的例子,如果他們當初采納舒爾茨的建議,就不至於後來將公司出售給舒爾茨。世界上的事,就是這樣的陰差陽錯。人一旦獲得了成功,別人就把他的成功歸功於運氣,舒爾茨說這和運氣沒有多大關係,而在於牢牢地把握了機遇。

生活中有很多人,也在時刻準備著去拚搏。但當機遇迎麵而來時,他們猶豫了、彷徨了:對別人而言也許是機遇,對我是不是?他們承受不了可能招致的失敗的打擊,退縮了!甚至總是埋怨:機遇為何總是偏愛他人?其實,在把握機遇的過程中,風險是難免的。即使看準了的事,付諸行動時,也可能會招致失敗。但不付諸行動,則永遠不會有成功的一天!

機會大多數隻敲一次門,正如台灣著名作家林清玄所說的,有的事情,你錯過了一回,就錯過了一輩子。培根說得更形象:“機會老人先給你送上它的頭發,如果你沒有抓住,再抓就隻能碰到它的禿頭了。”因此,商機來了就不要猶豫,要一把抓住它,從而開拓一片屬於自己的天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