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珍貴的是脊梁
不管他能撐起一片天
還是能挑起一付擔
挺直的是錚錚鐵骨
倒下的也是忠肝義膽”
這詩是士君寫給所有男人的,首先也是寫給自己的。這是他的人生格言,也是他的人生寫照。這的確讓人感奮,令人敬重。還有那首《你並不孤單》也不俗:
“矮小的不等於渺小
高大的不等於偉大
矮小的有時可以頂天立地
高大的有時卻在簷下卑躬屈膝”
說到士君純樸的詩風,我想到了高爾基說過的話:“像一切事物一樣,做詩成為職業,詩就要失去它神聖的純樸性。”士君不想成為職業詩人。他說:“我寫的詩大多像寫日記一樣,但不是每天都記,而是記下那些令人盡興、使人刻骨、讓人動情的所見、所聞、所感。有的是寄托,有的是安慰,有的是發泄,借詩抒懷,用詩交流。向朋友傾訴,與自己對話。”看來對寫詩,士君沒有任何功利企圖;寫詩是他的一種生活方式、生存方式,是出於一種真誠的表白。這種真誠,才使他的詩保持一種神聖的純樸。純樸是相當高的美學境界,這是修煉成熟的標誌。
和曆史上的許多革命者和現在的許多領導幹部一樣,鄧士君也從熱愛文學開始,接受革命理論,走上正確的人生之路,進而走上領導崗位的。五六年前,我和士君相識的時候,他已是一個林業局的黨委宣傳部長,現在又當了幾年的林業局的公安局長了。當公安局長責任重大公務繁忙,整天都是煩心的事,還能寫詩,這簡直是神話!可確實有這樣一位詩寫得不錯的公安局長。這本詩集就是士君當局長之後寫的。我非常看重文學對人的陶冶作用。當然希望有更多的領導幹部熱愛文學,能親自動手寫點東西那更是難能可貴了。具有人文情懷應該是一個當代領導者的基本條件。中國是有文官傳統的國家,可惜現在有的官員好酒好色而不好文。我時常想起高爾基說過的這一段話:“文學的目的,是幫助人了解自己本身,提高他的自信心,激發他對真理的企求,同人們的鄙俗行為作鬥爭,善於在人們的身上找到的東西,喚起他們靈魂中的羞恥、憤怒和勇氣,做一切使人能變得更高尚堅強,用最美的聖潔精神來活躍自己生活的事情。”對領導者來說,文學既是一種自身的修養,也是一種工作的方式。
作為一位詩人,我們當然期望士君寫出更多的好詩。作為一位領導者,我們更希望他為人民辦更多好事。
(2000年春天)
一雙明亮的眼睛
記者的眼睛是火眼金睛,記者的眼睛裏閃著剛毅,記者的眼睛裏透著柔情。這是我讀了司漢科的文集《記者的眼睛》的突出感受。
“目貴明,耳貴聰,心貴公。”司漢科有一雙明亮的眼睛,因為他深知作為一個記者的社會責任,他目光如炬,明辨是非,敢於仗義執言,歌頌光明,鞭答黑暗。惡勢力的威脅,說情者的巧舌如簧,都奈何他不得。請看書中的《伊春酒霸,砍你沒商量》、《誰為工人的生命負責》,《48位老人狀告鎮政府》、《富民村非法賣地400畝》,都是司漢科戰鬥的檄文,每篇文章的發出都曆經曲折。當記者要當得有骨氣、有誌氣。如果記者成了專門討好一些部門和單位的禦用文人,那就和三陪小姐沒有什麼區別了。司漢科也有這樣的奇妙經曆:他和幾個同行為某單位寫稿,這單位雇小姐陪他們跳舞。過後這單位先給小姐發“紅包”,然後再給記,者發“紅包”。在他們看來,記者和小姐一樣都是被雇用的。不知我們這些吃記者飯的心裏啥‘滋味?
“舉目方知宇宙寬。”當記者的就要高瞻遠矚,縱覽全局,見微知著,窺一斑而見全豹。名不見經傳的小記者司漢科卻要站在全省最高層位置上,發出了《馬鈴薯大省緣何做不了大文章》、《木材大省家具如何打》的呼聲,他不斷地思考我省如何發展優質羊、如何防止生豬生產下滑、如何保護濕地、如何打好綠色食品牌這些事關全省經濟發展的全局問題。不能說這些文章做得如何深如何好,但及時地、經常地、不懈地提出問題,就難能可貴了。不思考問題、不研究問題、不報道問題的記者,很難有什麼出息。司漢科的進步,是因為他以探索問題、解決問題為樂。
記者是社會的良知,他們深情地關注著社會人生,呼喚著真理和真情。司漢科的目光裏總是充滿著溫情和真誠,他特別關心下層的生活,同情小人物的命運,他讚揚“韓文夫婦自辦再就業信息一條街”,他憂心“新學期,農村孩子還念得起書嗎”,他欣喜“西南村小蘑菇形成大氣候”,他叫好“科技黑板支到農民炕頭上”。他活躍的身影總是出現在鄉間地頭,他的稿子總是來自基層。他立誌要做老百姓的代言人。這應該是每一個年輕記者的追求。特別值得借鑒的,是他樸實得讓讀者喜聞樂見的文風。沒有套話,沒有港語,沒有自己也不明白的新名詞,都是平白如水的詞語,讀起來卻有一股來自生活的韻味。那篇《的哥的故事》,像一篇小小說。不信,你讀一讀。改進文風也應該是黨報改革的重要內容。
眼睛的明亮是知識和經驗的營養。我十分看重司漢科的每一點進步和成長,都與刻苦學習相伴隨。他是北大荒的轉業官兵的後代,高中畢業後回農場當了4年的小學和中學老師,然後開始攻讀大專、大學,一直到獲得研究生的學曆,而且英語和文學理論水平都是出類拔萃的。這其中的甘苦是可想而知的。到報社工作後,他邊幹邊學,勤奮敬業,8年寫了900篇稿子,這本集子便是他學習勞動的結晶。
不倦的學習是我們永恒的動力。
讓我們把自己的火眼金睛擦亮。
(2001年10月6日)
燕子高飛壯誌淩雲
李春燕是我省著名詩人李風清的女兒。十多年前,我到齊齊哈爾的李家拜訪時,她還是個紮著小辮子靈秀的小姑娘。如今,風清永遠長眠在那片寫滿他的詩情的黑土地下,而小燕子已展翅高飛在藍天之上,顯示著新一代人非凡的才情。
在春燕這本厚厚的文學與新聞作品的合集中,我最喜歡的還是回憶他的父親的那幾篇散文。我的老朋友李風清是以濃鬱的鄉土詩歌而聞名中國文壇的。他詩風清雅質樸,性格率直耿介,其座右銘為:“淡泊於功名利祿,傷痛於世態炎涼;攜兩袖清風戴月而來,願焚一身硬骨踏雪而去。”沒想到這文壇硬漢,如此兒女情長。女兒要高考了,“父親也開始接受一種考試。每天,他都要騎著自行車去市場為我買新鮮的肉、蛋和蔬菜,風雨不誤,而隻要在報紙上看到‘高考前談學生飲食’的字樣,便會剪下來,貼在本子上,一遍遍研究,不亞於解習題。他自己心髒病很嚴重,有好多次在炎熱的夏季去采購,幾乎暈倒,幸虧父親的兜裏隨時揣著救心丸。”高考開始了,父親遠離人群,天天坐在校門口的一塊空地等女兒。發榜了,父親天天坐在學校樓梯口的台階上等消息,每天都坐到後半夜,最後一個離開。“在本科錄取期限最後的二三小時,省屬一所院校的通知書終於如一個難產的嬰兒降臨了。爸爸用顫抖的手,如同捧著最後一道聖旨捧回了它。爸爸微笑著向我祝賀,可我分明看見了爸爸眼中的淚花。”女兒記住了“始終如一的父愛卻似一根粗粗的纜繩拽著我那條擱淺的小船兒,讓它有勇氣去漂流一個完整的人生。”讀了這篇《父愛》不禁使我想起魯迅先生的詩句:“無情未必真豪傑,憐子如何不丈夫。”李風清是真詩人、大丈夫,他愛詩,愛生活,愛親人。春燕在《北方一株鄉榆樹》中描寫父親對詩的癡迷,對酒的喜愛,在生活中的“小孩子脾氣”,那麼真切感人,那麼細膩生動。而那篇《微笑吧,天堂裏的父親》,是一首深情的聖歌,會打動每一顆善良的心。
“父親問:‘寶貝女兒,你會飛了嗎?’我隻輕輕地、輕輕地一展雙臂,便自由地翱翔升騰於廣闊的天宇,回答了他一生的期冀―燕子―出巢了。
於是父親微笑了。
是的,微笑吧,我天堂裏的父親。”
是的,出巢高飛的燕子沒有辜負父親的期望,她在努力實現記者兼作家的理想。這本書就是她對父親的報答,獻給父親最好的禮物。第一輯《心海泛舟》裏那些精美的散文詩,有的是作者少年時代的習作,已顯示了她成為作家的潛質。而第二輯《勇立潮頭》記錄了一個成熟的記者對中國改革、特別是工業企業改革的探索和思考。敘述紛紜複雜的企業改革,隻有詩的語言當然是不夠的,還要有專業知識和政策研究的水平,這都是一個記者應該具備的。看來在這方麵,春燕真有點得心應手。第三輯《生命無悔》和第四輯《情係萬家》的人物通訊和事件通訊,有幾篇還相當可以的。如《他在叢中笑》和《血肉築方舟》,前一篇寫一個工會文化幹部的辛勞和奉獻,敘事論人,詳略得當;後一篇是記錄湯原縣吉祥鄉的抗洪戰歌,人物很多,事件很曲折,寫得環環緊扣,起伏跌宕,有情有景,頗見功力。當然,這本集子中也有粗疏之作,材料的堆砌,數字的繁多,淹沒了思想光彩和藝術感染力。如經過一番打磨和精選,就更好了。
值得慶幸的是,春燕趕上了比父輩要好得多的時代。父親在詩田裏埋頭耕耘了三十多年,而你剛剛起步。你的血管裏奔湧著一個赤誠詩人的熱血。不要停歇,不要遲疑。孩子,奮飛吧!前程似錦。這是父一輩永遠的期望。
(2001年10月3日)
節日好,我的兄弟姐妹
過節了,我們自己的節日―記者節。
節日好,我的兄弟姐妹!也許我應送你一束鮮花,紅的是玫瑰,祝你愛情幸福!紫的是康乃馨,祝你身體健康!那金燦燦的是菊花,祝你事業有成,成就輝煌!
新聞是我們摯愛的事業,記者是我們光榮的稱號。為事業而獻身,為稱號而增光,是我們共同的心願。黑龍江日報事業的大廈用我們的生命支撐,每一張報紙是我們用青春和熱血寫就的篇章。
節日好,我的兄弟姐妹!也許我應為你寫一首詩,這詩的題目是―寫滿曆史的光榮。
記者不是綴滿鮮花的稱號,他鑄滿了崇高的使命、沉重的責任和義無反顧的激情。我們要揮動真理的利劍,刺破遮擋新世紀陽光的烏雲。
節日好,我的兄弟姐妹!還是讓我贈送你兩句話吧,那是李大釗的名言:鐵肩擔道義,妙手鑄文章。
寫在2001年第二個中國記者節
將軍作曲家的鄉情
提起傅庚辰將軍,並不是每一個人都熟悉,但要說到電影《閃閃的紅星》中的插曲《紅星照我去戰鬥》和《紅星歌》,絕大多數的中國人都耳熟能詳,並且張口即唱,一唱就情不自禁。“小小竹排江中遊.巍巍青山兩岸走……”那優美激越的曲調,明快清新的節奏,不知打動和感動了多少個聽眾和觀眾。記得《閃閃的紅星》這部電影放映時還是中國政治乍暖還寒的季節,經過10年百花凋零的嚴冬,中國人的聽覺幾乎麻木了,一曲“小小的竹排”好像是來自天堂的“春之聲”,讓每一個中國人都精神一振,側耳傾聽,激動不已。接著“小小竹排”和那首“紅星閃閃放光彩”成了最普及的群眾歌曲,大人唱、小孩兒唱;台上唱,台下也唱,令現在的所有通俗歌曲都望塵莫及。這是,中國音樂史上值得記憶的一段佳話。
其實,《閃閃的紅星》中的這幾首插曲隻是傅庚辰同誌創作的37部電影音樂、22部電視音樂、十幾部歌舞劇和700多首歌曲中很普通的片斷。他創作的歌曲精品不勝枚舉,電影《地道戰》的插曲《毛主席的話兒記心上》,其普及率並不低於“小小竹排”。還有《雷鋒,我們的戰友》、《歌唱大別山》,為毛主席詩詞譜曲的《長征》,紀念周總理的《請允許》,為葉劍英詩詞譜曲的《八十抒懷》等,也為許多人熟知。也許傅庚辰的貢獻不僅因為他是一位部隊作曲家,還因為他是部隊文藝工作的組織和領導者。他1948年參軍,先後在東北文工團、誌願軍歌舞團、八一電影製片廠、總政歌舞團從事過音樂創作,還擔任過總政歌舞團團長和解放軍藝術學院院長。他是中國僅有的幾位從事文藝工作的解放軍少將之一。作為國際上有聲望的作曲家,他還擔任過著名的索波特世界歌曲節評委。
“少小離家老大回,鄉音無改鬢毛衰。”整整50年後,傅將軍回到了夢牽魂繞的這片養育他的黑土地。8月,是黑龍江最美好的季節,作為全國政協科教文衛體委副主任的傅庚辰,陪同全國政協副主席張思卿一行來黑龍江考察農村文化工作。我有幸與他們同行,從哈爾濱出發,經佳木斯,進人三江平原腹地,領略了北大荒的壯美;然後又逆江而上,由同江到富錦,又穿過小興安嶺,到達紅鬆之鄉。一路上,張副主席及傅庚辰、於洋、王世光、王鐵成、畢克官、李羚、李文珊、程道喜委員無不對北疆山河的壯美富饒,黑土文化的神奇豐厚,黑龍江人的質樸熱情而感慨萬端。而對這片土地最動心動情的是傅將軍。他說哈爾濱這座充滿藝術的城市是他的發祥地。小小少年,他告別家鄉雙城,來到這裏學習藝術。13歲,他在這裏參加了解放軍的文工團,當時住在南崗河溝街的一座舊房子裏,在鋪滿稻草的大通鋪上和共和國未來的藝術家們做著金色的夢。今天他站在鬆花江畔,凝視著靜靜流淌的江水,久久不肯離去。他說,鬆花江是我的生命之河。汽車在城市通往鄉村的大道上奔馳,他望著窗外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玉米,想起了那支“我的家在東北鬆花江上,那裏有森林和煤礦,還有那滿山遍野的大豆高粱”。這是他心中永遠永遠不變的主旋律,而後他寫出那麼多音樂作品,都是這個旋律的變奏和副歌。
進人北大荒的路十分顛簸。大家說,我們一路經過了三個城市―“紐約”、“倫敦”和“劄幌”。可一看到北大荒人在沉睡萬年的荒原上開出的那一眼望不到邊際豐收在望的田野,所有人把一路的辛勞都忘卻了。在興奮地觀看了飛機在萬畝豆田上噴灑農藥後,我們來到勤得利農場的小學校參觀。這是位於祖國東北角,緊靠黑龍江畔,人跡罕見的邊塞小學,它第一次迎來了這麼尊貴的客人,已經放假的學生從十裏或幾十裏的家裏,趕回學校,穿上節日的盛裝,打起隊鼓,列隊歡迎我們。當穿過山花和真誠的笑臉編織成的隊伍時,我們幾乎每個人都流下了熱淚。他們是第三代北大荒人,他們的爺爺―十萬轉業官兵在這片荒原上建起了一個個農場;他們的父輩―轉業官兵的後代和百萬知青又使這裏成了國家的商品糧基地。北大荒人獻完青春獻終身,獻完終身獻子孫的精神,讓每一個踏上這片土地的人心潮難平。特別讓大家欣慰的是北大荒的孩子有這樣一個美麗的學校,寬敞明亮的教學大樓,設備齊全的電腦教室,讓許多大城市的學校相形見細。更讓大家驚歎的是孩子們當場創作的美術作品和演出的文藝節目水準之高。
“北大荒不僅是國家的糧食基地,也會成為文藝人才的基地。”
“第三代北大荒人會給北大荒裝上現代化的翅膀。”
這是遠方客人由衷的祝願。張思卿當即揮筆為這所小學題詞:“建設北大荒,希望在教育。”其他委員也紛紛留下墨寶。
當小學校的劉桂雲校長和幾位青年教師知道衣著樸素的仁厚長者就是他們敬重的作曲家傅庚辰將軍時,馬上熱情地把他圍住,試探著請求傅將軍為他們譜一首校歌。劉校長說:傅將軍為揚州中學寫了一首校歌,是胡喬木同誌作詞的,我們都會唱,非常喜歡。無論多大的作曲家,要完成一篇“命題作文”,都是很不容易的,可傅將軍還是爽快地答應為這所名不見經傳的小學寫校歌。因為他太愛北大荒,太愛北大荒的孩子了。急不可待的劉校長連夜把她寫好的歌詞送到了招待所。傅庚辰不顧一天的奔波勞累,逐詞逐句幫助她推敲歌詞,認真提出修改意見。他說,你把歌詞修改好,快寄到北京,我以最快的速度寫完,馬上給你們寄回去。
送走劉校長,又研究完明天的行程,已是深夜時分。北大荒之夜靜謐而溫馨。而傅庚辰輾轉反側,難已成眠。他的眼前一會兒浮現北大荒那廣闊的原野,一會兒浮現那座美麗的學校,一會兒浮現孩子們真誠的笑臉和老師們期待的目光。朦朧中他覺得窗外射進一縷霞光,這裏的太陽出得這麼早啊!大概因為這裏是祖國的最東方!他的腦中突然湧現出兩句詞:“在祖國的最東方,有一座美麗的學堂。”然後一股動聽的旋律從他的心底升起。他馬上披衣下床,草草地寫下歌詞和曲譜。當他推開窗子時,仿佛看見綠茵茵的草地上,鮮豔的五星紅旗下,迎著朝霞,北大荒的孩子在唱著自己的新校歌:“在祖國最東方,有一所美麗的學堂,我們從這裏開始,去實現美好的理想……”那歌聲在天際間久久回蕩。
在和勤得利農場的同誌們告別時,傅庚辰把這首新校歌交給了劉桂雲校長。他為這首很簡單的校歌寫出了很複雜的曲譜。對哪句領唱、哪句合唱和如何配器都作了交待。大喜過望的劉桂雲激動得不知說什麼好。她看到重寫的歌詞土署著自己的名字,堅決要求換上傅將軍的名字。在爭執中,她流下了眼淚。傅庚辰終於作出一點讓步,在劉桂雲的名後寫上了自己的名字。字寫得不大,但很耀眼。
在和黑龍江的朋友告別的聯歡會上,考察團的藝術家都拿出了自己的絕活。於洋以他渾厚深沉的聲音朗誦一首長詩;王鐵成模仿周總理朗讀了《政府工作報告》;李羚惟妙惟肖地講了一個故事;王世光演唱了他自己創作的《長江之歌》;而傅庚辰則唱了他剛剛完成的《勤得利第一小學校歌》。他唱得很動情,在場的所有人都被深深地感動了。
分手時分,傅庚辰贈送我一本他最近出版的歌曲集《啊,紅星》。他在書的前言中寫到:“一個著作人要想掩飾他對生活、時代、信仰的情感是不可能的。他的作品是好是壞是真是假,對人民有益還是有損都將受到人民和生活的檢驗。誠摯於人生,執著於事業,為祖國和人民獻出忠誠,這是我在歌集出版時的心裏話。”這是一位人民藝術家的人生自自,對於同是文化人的我們,教益是深刻的。
(2000年9月)
春天,我們麵對挑戰
21世紀的第一個春天,並不像我們想像的那樣豔陽普照,風和日麗。幹燥少雨,氣溫偏低,甚至出現了遮天蔽日的“沙塵暴”。我們企盼的綠草和鮮花一再推遲和我們會麵的時間。國際風雲,更是被霸權主義和強權政治這兩條惡龍攪得昏天黑地。帝國主義和反華勢力組成的“分化”和“西化”的包圍圈正向中國逼近。
21世紀等待我們的不是勝利的花環和歡慶的鑼鼓,而是更嚴峻的形勢更沉重的壓力和更尖銳的挑戰。
我們身在其中的報業如何?產業化大潮的拉動,內部機製不斷改革帶來的動力,使中國報業出現了超常的發展。但是隨著中國經濟秩序的整頓和政策的調整,特別是人世之後,報業的壟斷和暴利時代行將結束。各種媒體之間服業之間爭搶市場的鬥爭將更加激烈,惡性的競爭搞亂了市場,結構性報紙過剩,使各報的效益普遍下降。有相當實力的大集團發展的速度減緩,無實力的小報社更是雪上加霜。不幸的消息不斷傳來,剛剛結束的全國省級報紙發行會議透露,全國絕大多數黨報的發行量繼續下降。據權威性的機構統計,第一季度,全國最有影響的一些報紙的廣告收人下降百分之三十!
我們賴以生存的省報的日子怎麼樣?據說現在風靡全國的《好日子》那首歌是為慶祝省報創辦50周年時創作的,我們自己和自己比,我們日子確實越來越好,和別人比怎麼樣?家底怎麼樣?發展速度怎麼樣?發展後勁怎麼樣?報社的每一個人都能作出回答:我們曾經輝煌過,但是在激烈報業競爭中落後了。落後到了使我們失去尊嚴的地步!
在21世紀第一個春天裏.麵對撲麵而來的“沙塵暴”,黑龍江日報的1000多位壯士,莊嚴地唱起了《國歌》和《國際歌》―
“中華民族到了最危險的時候,我們被迫發出最後的吼聲,起來,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用我們的血肉築起我們新的長城。”
“從來就沒有什麼救世主,也不靠神仙和皇帝, 一要創造人類的幸福,全靠我們自己!”
這本書所選編的省報職工競聘經營行政部門領導職務的幾十篇講演稿,都是《國歌》和《閏際歌》主旋律中的一首首壯歌,每一篇都滾動著愛報愛社的澎湃激情,每一篇都閃爍著如何振興報業的理性思考的光芒。下麵這些片斷足以令每一個報人感動―
“生活報曾是我個人賴以生存的物質田園,又是我一直信守的精神高地。我們困難,但我們不能沒有精神;即使站著喝酒.也要穿‘長衫’!”(孫璽祥)
“現在,我站在這裏真正找到了人生能有幾回搏的那種熱血沸騰的感覺。
因為,我麵對的是人生的又一種抉擇,抉擇的是從來沒有的責任與使命;我們不能再被輕視、蔑視和戲說了;我們全體黑龍江報業集團的員工,正在凝聚著一個夢想、一個創業傳奇、一種行動激情。
沉睡的雄獅一旦覺醒,它的王者地位,是任何人取代不了的。
而這一切,需要的是新的理念,新的機製,新的實踐。
而這一切,需要從我做起,從我們每一個人做起。”(李振濱)
報社畢竟是人才濟濟的文化機關,在激烈的競選演說中也不乏文采和幽默。生活報記者連秀麗競選發行中心副總經理的講演曾引起不斷的掌聲和笑聲。不信,你讀一讀她講演的最後幾段:
“親愛的同人,再次提醒您,我叫連秀麗。秀麗不是柔花弱草,秀麗一定是發行戰場上一道靚麗的風景線,
昨天,報社產生了發行中心的總經理―男性。男同胞、男領導的講演個個雄風獵獵,鼓舞人心。但是說完了,還得幹,相信完成這套理念做得最好的應該是女性!發行管理需要響錚錚的理念,也需要女性細膩的纖手,化風風雨雨如一縷縷撲麵的春風。
選擇了我,就是選擇了發行市場的‘牛市’!”
連秀麗和其他二十幾位同誌,靠著自己的真誠、熱情、經驗和才幹如願以償地競選成功,在新的崗位上實踐著自己的諾言,也經受著新的考驗和選擇。而更多的參選人還在自己原來的崗位上默默地為振興報業工作著。他們是更值得尊敬的人,在事業需要的時刻,他們挺身而出,用自己的身體為後來者鋪起了通向勝利的道路。這本書也收錄了他們的講演稿,這些凝結了他們的赤誠和心血的文章,是值得珍重的精神財富。這本書作為曆史的見證將流傳下去。它記載了在這個世紀開始的時候,黑龍江報人如何為自己的落後而憂心如焚,如何挺身而出力挽狂瀾,推進改革,使報業再次振興。
有著55年光榮曆史的黑龍江日報在改革的洗禮中定會煥發出新的生機和活力,她將像在火中涅梁的鳳凰,衝破陰霆,在新世紀的藍天上翱翔。
春天,麵向新的世紀,麵對新的挑戰和機遇,黑龍江的報人發出了振興報業的豪邁誓言。作為其中的一員,我引以為自豪。甘睡壓取漆述石沈國喊誣斷叮翻遊泣握靄丫沁(2001年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