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是基於這樣的考慮,我們才設置了這樣一門與寫作有關的課。
二、這是一門注重寫作技巧的課。從1994年起,我開的課叫《文學創作論》,這門課與張方老師的《文學原理》互為連結互相支撐,使這門課在“論”的部分大大減弱,相關的理論部分會在《文學原理》中找到支點。當時的《文學創作論》雖然已經偏重創作方法和技法,但由於它是“論”的基本框架,仍然難以達到本人預期。因為軍藝文學係的課程設置中,幾乎清一色都是“史”和“論”,而唯獨沒有技巧和方法學上的課程,難以呈現人才培養目標的預想。2002年以來,本人將威爾伯特·利維的平時提供學生作業訓練所用的小冊子重新改編擴展,加以豐富和改造,又加進本人的諸多創作經驗,編寫了這本《讓細節放大我們的感覺——文學創作學基礎訓練》。
威爾伯特·利維是美國著名教授,他的《寫作係統訓練》曾給我個人很大幫助。在教授學生進入寫作實踐環節時,我曾給學生們作過推薦,使學生們受益匪淺。但這個小冊子又有明顯的缺陷,它幾乎清一色全是例題,沒有丁點兒理論的說明;它缺少文體間倫理的內在聯係,很難從枝葉上尋找到根係;它缺少敘事學和結構學方麵的延伸,沒有說明文章生成的來龍去脈;此外,還缺少文章思想立意的提示、人物形象塑造、各類環境描寫、內容涉獵等等,而這些正是本人著力經營的部分。還有至關重要的是,由於我們的軍人身份,還必須將其語境符合軍校特點……雖說種種努力使它變成了一本教材,但我仍然說,威爾伯特提供的思路是這部教材著力的基礎方向。我們由此找到了一個文學理論和文字、訓練的結合點,一個可資憑借的抓手和載體,它使我們原本從虛到虛的寫作理論變得有規可循,有案可查,有法可依。
三、這是一門注重細節訓練的課。我的基本思路是,不管是虛構或非虛構文學,不管是鴻篇巨製或是掌上小說,它都要由字詞和句子來完成,靠一個個段落的書寫來實現,靠一個個細節來演示。我們大概都知道集腋成裘、積少成多、積沙成山的道理。把視點集中到文章的細節上,從字詞、句子、段落、短文抓起,學會文字優美、段落飽滿、文章生動,初步洞曉文章生成的奧秘,這就基本達到了我們的目的。由於我們的關注點是在文學寫作的基礎工程上,因此它包括虛構和非虛構文體的訓練。
需要說明的是,這門課將曆時一學年之久,在這一學年裏,我們要基本明了小說、散文、報告文學、詩歌等文學樣式的創作方法。因此,我們這本教材的不足部分將由外請教員來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