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覺真實裏麵,第一個是視覺的真實,第二個是聽覺的真實,第三個是觸覺的真實,第四個是嗅覺的真實,第五個是味覺的真實。這諸多真實,大部分可以通過訓練表現出來,這就是我們之所以開設這門課的原委。
剛才我們運用聽覺、視覺以及觸覺的元素進行了三句話一個段落的訓練,讓我們對每個元素所組成的獨立單元有了初步的認識。下麵我們接著練習。
就觀察和寫作的關係來講,即使閃電般的快槍寫手,也不能和觀察同步進行。從這個意義上說,幾乎所有的寫作都是一種記憶的寫作。法國作家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就是靠回憶寫出來的一部世界名著。
普魯斯特出生於巴黎“上流社會”的富裕家庭,他的生命可以分為兩個階段,第一個階段是從記事起到35歲,這個階段是他的生命實踐階段,第二個階段是從35歲到51歲,是他完成生命追憶階段。他沒有第三個階段——晚年階段,因為他51歲就死了。但從文學意義上講,51歲之後他獲得了永生——我們現在仍然談論他就是證明,估計幾百年後世界文學界仍會像我們今天這樣談論他。普魯斯特認為人的真正的生命是回憶中的生活,或者說,人的生活隻有在回憶中方能形成“真實的生活”,回憶中的生活比當時當地的現實生活更為現實。《追憶似水年華》整部小說就是建築在回憶是人生的精華這個概念之上的。
我們可以用追憶的方法完成作業。
5夜半時分,突然餓醒的你(可能正在軍訓)躡手躡腳溜進了連隊的廚房。請用三句話寫出你對三種食物的味覺感受。
例:夜半時分,突然餓醒的我躡手躡腳溜進了連隊的廚房。我從籠屜裏一把抓了三個大包子,想都沒想就往嘴裏填,當一股酸溜溜油膩膩的滋味升上來之後,半個包子已掉進了肚子。我又隨手拿起一頭大蒜,一根摸著還紮手的嫩黃瓜,在辛辣、清香的味覺陪伴下,狼吞虎咽地吃完了我平素最不愛吃的酸菜餡包子。
6你來到衛生狀況不佳的一處公寓。請用三句話寫出三種以上的味道。
例:這間屋子有股說不出的味道,應當叫公寓味道。那是一種閉塞的、黴爛的、酸腐的氣味,叫人發冷,吸在鼻子裏潮膩膩的,直往衣服裏鑽;那是剛吃過飯的飯廳的氣味,酒菜和碗盞的氣味,救濟院的氣味……
([法]巴爾紮克:《高老頭》第5頁)
觀察和追憶,這是一個作家的基本功,也是寫作的重要資源。對待觀察,我們應該心懷敬意。《莊子·秋水》中就記載了莊子和惠子這兩個中國最早的觀察者的形象。一天,莊子惠子在河邊散步,二人上得橋來賞玩水中悠遊的魚。正是這次凝目神思,才有了兩個哲人傳於後世的著名爭論。莊子說:魚兒浮出水麵,悠然優哉,應是魚的快樂。惠子是愛抬杠的人,立時反駁:你不是魚,怎知道魚的快樂?莊子說:你也不是我,怎知我不懂魚的快樂?惠子笑笑說:我不是你,當然不知道你的心情。但你也不是魚,所以也不知道魚的心情。我的邏輯該是嚴謹的吧?莊子最後說:咱們還是回到爭論的起點吧。你問我怎知魚的快樂時,就知道我是否了解魚的快樂了。告訴你,我是在橋上明白魚的快樂的。
請注意“橋上”兩個字。莊子之所以特別提出是在“橋上”知魚樂的,一是強調他的現場感,二是強調他的結論是觀察得來的。由此我們得出一條結論,凡是要明白一件事,必須要到現場,要深入生活,就是說要到“橋上”去,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才會“知魚樂”。從這個意義講,我們大家都要做“橋上派”。
我們接著說這件事。有人說了,難道惠子不在現場嗎?他不是和莊子一起在橋上賞魚嘛,同是橋上人為什麼兩個人的差別那麼大呢?
對呀,為什麼呢?
同在河邊走,有人不濕鞋。留心不留心,情況不一樣。或許莊子早就看見一條美麗的紅鯉魚向他搖頭擺尾,向他打著旗語說:我很快樂呀!莊子跟蹤它有些時間了,經過仔細觀察,確定它不是缺氧症之後,就在上橋的瞬間即刻判斷:這條魚真的是快樂的!於是他脫口而出,把自己的觀察結果告訴了身邊的惠子。惠子知道了莊子的判斷,卻不知道莊子之前曾有那樣長久的內心活動,更不知他早有預設,他或許從理論上早已推斷出了魚是快樂的答案,而現在的觀察,隻不過是在豐滿他的印證。惠子在莊子看魚的時候或許根本看的是水上的紅蓼或是綠荷,甚至是纏繞在小荷尖角上的蜻蜓。在這樣的視覺差異到心理差異的雙重作用下,結論自然不盡相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