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練習使用儀器,對儀器的功能操作自如,有一點很有必要指出:調律師都知道,在調律過程中,擊鍵的速度和力度是何等重要,同時還應知道,你習慣的擊鍵速度與你的聽音和運板習慣有關,當你改用儀器(電子耳)聽音時擊鍵的速度就要適應儀器,擊鍵力度要適度均勻,否則視屏的數字穩定性將受影響;
(3)讀取儀器的數據與轉動扳手的配合,這一點比學習用生理耳聽音要簡單多了,但是要想很熟練地駕馭也不是三四天就能做到的。
四、儀器能否取代傳統調律
隨著社會的進步和科技的發展,凡是人們做起來比較吃力、費時的事情,都將被科技產品所替代,以降低難度和提高速度。這是不以個人的主觀意識而轉移的發展規律,人類的出行,從騎馬到馬車、到火車、到飛機、到航天器,勞動方式從石器到斧鑿、锛鋸、到機械加工到自動化生產線,均是進化發展的必然。那麼高端音準儀的出現是否會取代傳統的調律技能呢?
鋼琴調律是一項帶有藝術性質的專業技能。它是由三項核心內容構成的:一是聽音;二是運轉扳手;三是擊鍵。
首先我們要知道什麼是藝術性質,所謂藝術通常是指源於現實又高於現實的典型的社會意識形態,又可以認為凡具有非“確定的”表達方式亦可稱為藝術。一個高明的調律師在調好一架琴給一位音樂家聽,音樂家很滿意,此時用音準儀測出音準的數據。同一時間、同一地點、同一架琴、同一個調律師把琴再調一遍,再讓音樂家聽,音樂家一定還很滿意,再次用儀器測定,一定會測出與第一次音準不同的數據。這就可以說是帶有一點“藝術性質”,而藝術性質的東西一旦成為數學公式,就失去了其生命力。
我們不得不承認音準儀可以給聽音帶來很大方便,但這並非是說有了音準儀聾啞人就可以調律了。
另外,我們還需知道調律的三項內容中,最難掌握的是“運轉扳手”的技能。這種技能是需要上千萬次的簡單重複才能掌握的,決不是會看儀器就能調音的。因此,鋼琴調律作為一個行業,將會使傳統鋼琴一樣與世長存。
結論:
(1)音準儀是以人耳為依據設計的,理論上不存在人耳聽音準確,儀器聽音不準確的結論。
(2)在特定情況下即使調律大師的耳朵也需要幫助,懷特先生就不間斷地使用6年(儀器),應該承認人耳加電子耳會如虎添翼。
(3)音準儀對初學調律者尤為重要,“音準”、“拍音”這個看不見、抓不著、聽不清、摸不到漂忽於空中一閃即逝的抽象概念,在音準儀的幫助下,就可以變為可讀解的客觀數據。
(4)懷特先生說:“根據現已敘述的方法(注:指調律法)即使被稱為優秀的調律師在鍵盤的七個八度中,也可有五個地方有規律地出現誤差”,由此可知音準儀對調律師不僅是有益的,更是他們提高自己,改善那些平時不被注意的習慣性誤差的不可缺少的科學裝備。
(5)新時代的到來,一定有很多新事物隨之誕生,陳舊而保守的東西(如風琴)將被淘汰是必然的,但是電子琴、合成器乃至自動鋼琴的問世,不但沒有取代傳統的樂器,反而豐富了我們的文化生活。多功能高精度電子音準儀的出現,不僅給初學者帶來方便,更為高級調律師不斷提高的技藝提供了幫助。也給他們的教學工作帶來了極大的方便。
(6)推廣和普及音準儀的使用是調律界的事情,更是音樂界、音樂教育界的事情,因為音準儀的推廣使用,必然大大提高鋼琴音準現狀,這無疑是大有益處的。
毫無疑問,我們應該歡迎這一新生事物,讓音準儀成為我們鋼琴調律師們的良師益友,更好地為鋼琴用戶服務。
論鋼琴音準曲線——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藝術學院鋼琴調律專業鋼琴音準曲線研究測試小組
導言
我們是北京電子科技職業學院藝術學院鋼琴調律專業02級學生,畢業前夕,我專業指導老師金先彬先生,為我們設計了“鋼琴音準曲線”的研究課題,組成專題小組,製訂了專題的試驗方案,設計了試驗程序和方法,並指定專題組的7名成員應完成的任務量:每人完成25架次立式鋼琴的調律,並將數量為175架次鋼琴的1萬5千多個音準數據,進行調試實測,然後將所有數據輸入電腦,繪製出鋼琴音準曲線圖,並將測試實測的過程進行總結寫出論文。
鋼琴音準曲線的形成,是由調律師的“主觀”音準感覺和用音準儀器實測取得的“客觀”音準數據;琴弦的非理想性、弦的非諧性以及不同的鋼琴、不同的調律師乃至調律師在不同時間、地點的心理、生理因素等諸多條件的綜合體現。隻有取得較多的數據,才能減少在測試中不可避免的偶然現象,取得帶有規律性的、可信度較高的數據。
中國鋼琴的產量已雄踞世界第一,各種規格的鋼琴已大量進入百姓的家庭,鋼琴的維修調律就應運而生。在音準方麵,對廣大調律師所提供音準的參考依據就成為必要。但迄今為止尚沒有一條我們國人研究測試的“音準曲線”。由中國樂器協會鋼琴調律師分會會長、國家一級調律師金先彬老師帶領我們調試、測繪出以我國產小型立式鋼琴為模型的音準曲線,這無疑是一項開創性的工作。我們為能在名師、老前輩的指導下參加這項工作,將各種型號鋼琴的音準曲線測出來,為行業服務做出我們小小的貢獻而感到欣慰。
一、音準曲線
什麼是音準曲線?鋼琴音準曲線有什麼特征,音準曲線又是如何形成的?這是我們首先要認識的。
1.音準
《中國大百科全書》音樂·舞蹈卷第819頁指出“音準—樂器演奏中所發出的音高,與一定的律製的音高相符,稱為音準。”“歌唱和樂器演奏過程中隨時都要通過演唱者和演奏者的控製來解決音準。”“音準的取得有賴於敏銳的聽覺、優良的樂器、精湛的演奏技巧與適宜的環境。”
通過這段話,我們知道了音準與律製、敏銳的聽覺、優良的樂器、精湛的演技、適宜的環境有關。概括起來可以得出結論:音準是對應律製所發出的聲音的高度,可歸納為“主觀音高”。
《外國音樂詞典》(上海音樂出版社)第592頁指出:“聲音的相對高度決定於發生體振動的頻率。”由此我們又知道了“音高取決於發生物體的振動頻率”,而頻率是可以用儀器測定的。於是我們又認識到,音準有其物理屬性,即客觀音高。
鋼琴的音準曲線是以“主觀音準”感覺,對鋼琴進行調試後,以音準儀來測定琴弦振動的頻率,驗證音高是否符合一定的律製所規定的音高,即“客觀音高”。我們發現,主觀調試出的音高與音準儀所測定的音高總是不同的,而且是有規律的低音區的音高呈下降趨勢,並且音越低,下降的越多。中音區則趨於水平狀態,而高音區則有音越高,偏高幅度越大的趨勢。將音高實測數值的水平線與感知的音準比較,將聽覺調試的音準各音級和以儀器測定的各音程的數值連接成線,就形成了“音準曲線”。由於鋼琴音域達714組,所以鋼琴的音準曲線就較為明顯,而且廣為音樂家和調律師們所關注。
2.音準曲線的成因
經過嚴格的視唱練耳訓練、有著很高音樂素質的音樂家,和以聽辨拍音來“計算”音高的調律師們的主觀音準感覺與音準儀所測定的“客觀音高”何以會出現差異?且主要表現在高、低音區,這是我們要弄清楚的問題。無疑,人耳對音高的判斷是“主觀音高”,是以主觀感覺為依據的。盡管這種主觀感覺是經過視唱練耳的訓練,但仍然會出現高音偏高、低音偏低的現象,而且是普遍的、帶有規律性的。也就是說以聽覺感受為最終標準的音樂實踐有高音偏高,低音偏低的普遍認同。因此,我們就必須按照這個規律行事,去滿足人們普遍的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