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這兩個故事中,羅斯福和博格基尼都沒有直接說出自己的意思,而是順著對方的意圖,曉以利害,這樣就使他們不自覺地改變了當初的想法或做法,而正好讓當事人達到了目的。所以說,這其實是一種高明的策劃手段,雖達到目的,卻不露痕跡。
比爾是專門為一家設計花樣的畫室推銷草圖的推銷員,對象是服裝設計師和紡織品製造商。一連幾個月,他每個禮拜都去拜訪巴黎一位著名的服裝設計師。“他從來不會拒絕我,每次接見我都很熱情,”他說,“但是他也從來不買我推銷的那些圖紙:他總是很有禮貌地跟我談話,還很仔細地看我帶去的東西。可到了最後總是那句話:‘比爾,我看我們是做不成這筆生意的。’”
經過了無數次的失敗,比爾總結了經驗,他太遵循那老一套的推銷方法,一見麵就拿出自己的圖紙,滔滔不絕地講它的構思、創意,新奇在何處,該用到什麼地方,客戶都聽得煩了,是出於禮貌才讓他說完的,比爾認識到這種方法已太落後,需要改進。於是他下定決心,每個星期都抽出一個晚上去看處世方麵的書,思考為人處世的哲學以及發展觀念,創造新的熱忱。
過了不久,他想出了對付那位服裝設計師的方法。他了解到那位服裝設計師比較自負,別人設計的東西他大多看不上眼,他抓起幾張尚未完成的設計草圖來到買主的辦公室。“艾裏先生,如果你願意的話,能否幫我一個小忙?”他對服裝設計師說,“這裏有幾張我們尚未完成的草圖,能否請你告訴我,我們應該如何把它們完成,才能對你更有用處呢?”那位買主仔細地看了看圖紙,發現設計人的初衷很有創意,就說:“比爾,你把這些圖紙留在這裏讓我看看吧。”
幾天過去了,比爾再次來到服裝設計師的辦公室,他對這幾張圖紙提出了一些建議。比爾用筆記下來,然後回去按照他的意思很快就把草圖完成了。結果,服裝設計師大為滿意,全部接受了。
從那之後,比爾總是去問買主的意見,然後根據買主的意見繪製圖紙。買主訂購了許多圖紙,都非常滿意,因為這相當於他自己設計的。比爾從中賺了不少的傭金。“我現在才明白,那麼多天過去了,為什麼我和他不能做成買賣。”比爾若有所思地說,“我在以前總是催促他快來買,還告訴他這是他應該買的,買了對他很有用,而他卻不以為然,認為這裏不合適,那裏不新穎。而現在我按他的意思去做,他覺得是他自己創造的,實際上還有別人的功勞。這樣就滿足了他內心中那種渴望——自己的優越感表現欲,他再也不排斥我推薦給他的東西了。這就變成了他要而不是我推銷,工作起來就容易多了。”
沒有人喜歡覺得他是被強迫購買或遵守命令行事。有人會說:“我們寧願覺得是出於自願去購買這些東西,或者是按照我們自己的想法來做事。我們很高興有人來了解我們的願望和我們需要的東西以及我們的想法。”
要想順利地讓別人順著自己的意圖做事,關鍵是要從對方的立場出發,把他的思路引導到你的思路上來,讓他站到你搭建的舞台上,從而達到自己的目的。
違心有時也是一種自保
人們通常把說違心話、辦違心事看成是一種圓滑刁鑽的處世方法,然而這種看法是過於偏頗的。在很多時候,違心其實是一種不得不為之的自保策略,是一種深合方圓之道的處世智慧。
如果說世界是一個矛盾複合體,那麼處於這個複合體中的人,必然會領受許多外部世界與內部世界、物質客體與精神自我的不協調和不統一。矛盾的錯綜決定了人們在解決它時出現大量“二律背反”。為了外部世界的那些需求,不得不做出一些犧牲自我的抉擇,於是,產生了說違心話和做違心事。
許多時候,我們在做著自己並不想做的事,說著自己並不想說的話,甚至還很認真。因為懾於壓力、屈於禮儀、拘於製度、限於條件,我們進了不想進的門,陪了不想陪的客,送了不想送的禮,笑了不想笑的笑……
人都想自由自在,都想隨心所欲,但是,世界從來不是看你的眼色行事的,倒是相反,我們每個人都在被動地做一些自己不想做的事。因為,我們不僅有自身還有環境,不僅有現在還有未來,不僅追求實現自我還在追求安全、友愛和形象。奉獻出自己的一部分心願換取平靜、換取尊嚴、換取良好的環境還是十分必要的,盡管你對這種自我背棄並不很樂意。
有一對情侶,一個脆弱,一個誠實。忽然有一天誠實的一個得知脆弱的一個患了絕症,如果直言相告必然加速脆弱者的死亡。於是,他平生第一次編出一段絕症可治,治愈不難的謊言,這可是一個最不願說謊的人對一個最需要誠實的人說的謊啊,那滋味不是可想而知嗎?
當然,並不是所有違心都有痛苦,弄巧時也可以是人生一麵風光。如果,你的上司十分喜歡聽好話,偏偏你又不得不指正一下他的差錯,這時你開門見山直言要害當然既省時間,也符合你痛快為人的個性,但是,那樣無論是對單位還是本人都將很糟。如果你試著先講一通上司的成績,再講出存在問題和解決辦法,盡管那些優點是勉強的,有些還不單屬他一個人,然而,卻使上司既改了差錯又讓他刮目看你,這不是兩全其美嗎?
就是我們自身,出於片麵和執迷,也並不是處處都在為自己著想,給自己設路障、捅婁子的事也常有。違著自己的心願接受一下旁觀者的點撥和訓導,也可能有別番風光。有位年輕人小時候很不想讀書,迫於父母的強製和周圍的壓力,才不得不違心於書本之中。後來,18歲考上計算機專業,畢業後,他分配到一家化輕公司工作。公司隻缺財會人員,經理要他改行為單位解難,他很愛自己的專業,出於無奈,服從了需要。誰知後來他在會計與電腦的交叉點上又開發出了會計電算化軟件,不僅專業未丟,還成了單位的技術骨幹和後備幹部。可見,違心也有利己的時候,至少利於糾正主觀偏見、克服個人膨脹、和諧全局。
這個世界上,我們不僅要自己高興,同時也要大夥高興,世界如果因為你的服從和委屈而有了風光,也不會少了你的那一份。當然,這風光也不會無限。如果你處處由別人支配,事事處於無自我狀態,把自己規範成一個盆景,隻要別人喜歡,別人滿意,自己扭曲成怎麼奇怎麼怪都可以,那就怎麼也風光不起來了。
我們生活在社會中,社會的環境、製度、禮儀、習俗無不作用並製約著你。台灣作家羅蘭早有所告:“我們幾乎很難找到一個人能夠成天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過他自己所想過的生活。”隨著社會文明的深化,人際間的縱向聯絡會日趨淡漠,但橫向間的聯係隻會加強。如果你在交際中沒有妥協、忍讓和遷就的準備,那隻能處於四麵楚歌之中,縱使有三頭六臂,也將牽製得你疲憊不堪而無法前進。所以,雖然妥協、遷就都有“不得不”的那種心態,但仍不失為人際間的“潤滑劑”。
幾乎每個人都對自己的能力、智力和貢獻做著偏高的估計,為了保護這種偏高帶來的進取心和期望值,我們,特別是領導都應當多看他人的優點,少說他人的缺憾。當然,這一多一少,無疑偏離了真實,顯然也有了違心的成分。但是,這確實是促成並發展企業凝聚力和激發員工工作熱情的成功經驗。隻要優點是存在的,都應挖掘;隻要缺憾無損大體或可通過暗示而改正,都應避諱。其實,為了群體和未來我們都有過獻身和忍受;為了增強實現目標的合作我們都不應以自己為中心;為了避開更大損失都有過委曲求全;為了爭取人心甚至我們都有過“這樣想卻去那樣做”的經曆,都曾扮演過“兩麵派”。為了融洽和順利,違心應當允許。
當然,這都不包括虛其表麵,用以心計(除非對付敵人)那種“違心”,因為,那是超出道德規範、蓄謀策劃的行為。
當然,我們要注意讓違心違在情分上,不能違背天理良心,不要把它用作是遮蔽禍心的奸詐手段。
第一的位置要慎坐
在現實生活中,在摸爬滾打了多年以後,你可能已經發現了,未必凡事都要爭第一,很多時候不前不後會更穩當。
“出頭的椽子先爛”;“木秀於林,風必摧之”;“直木先伐,甘井先竭”……這類古訓俗語常用來告誡人,要警惕環境險惡,人心叵測,要韜光養晦,不露鋒芒,不動聲色。因為,風頭出盡的人容易遭人妒,容易首先受到攻擊。
現實中,確有那麼一些人,雖說其能力、才學的確令人欽佩,可正因為他們比別人所起的作用大一些,便總以為一切高、精、難的工作必須自己插手才會馬到成功,他人純屬“跑龍套”的配角,儼然離了他地球就不轉了。難怪“槍手們”總忍不住先打這樣的“出頭鳥”。尤其在我們這個有著幾千年封建史的國度裏,更是有很多人因才華出眾而遭受貶斥,或丟掉了性命。在這裏我們並不是否定那些勇往直前、凡事爭第一的人,隻是強調前與後的分寸,古人不也是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嗎?
有一位工商界的老板,他從事電腦業。這位老板給自己的企業定位就另有一論——采取“第二戰略”。因為他認為,當“第一”不容易,不論是產品的研究開發、行銷,還是人員、設備等,都要比別人強,為了怕被別的公司趕超,又得不斷地擴充、投資。換句話說,做了“第一”以後要花很多的內力來維持“第一”的地位!因為提到某一行業,人人都會拿“第一”去作對手,並拚命趕超。這樣未免太辛苦了,而且一不小心,不但第一當不成,甚至連想當第二都不可能了。
這位老板的想法也許並不完全科學合理,並不一定當“第一”就一定會很辛苦,當第二或第三就輕輕鬆鬆了。這隻是他個人的一種觀念而已。但結合現實細想一下,其中也不乏實在的道理,我們不妨借鑒。
當“第一”者確實要費很多的力氣來保住自己的地位!大至一個企業,小至一個人,都可能有這個問題。一個企業要想位居第一,其所冒的風險也應該是最大的。產品的研製開發、資金的投入、設備的引進、人員的錄用、產品的銷售與服務等,都比別人要多、要大、要好。好不容易排到了“第一”,又一下子成為了眾人的“眼中釘”,都想超過你,甚至弄垮你!
對於上班拿工資的人來講也是如此,一位主管可以說是該部門的“第一”,為了保住這第一,他不但要好好帶領手下,也要和自己的上司處好關係,以免位子不保;如果有功時,主管當然功勞第一,但有過時,主管當然也是首當其衝。如果是一位副主管恐怕就好一點,表麵上看來他不如主管風光,但因為上有主管遮風避雨,可省下很多辛苦,減輕很多責任,所以很多人寧可當副手而不願當“一把手”。
當然,我們這裏絕非教你別當第一!如果你有當第一的本事,也有當第一的興趣和機會,那麼就去當吧!如果你自認能力有限,個性懶散,那麼就算有機會,也不要去當第一,因為當得好則好,當不好一下子就變成了老三老四,這樣不但對自己是個打擊,而且在現實社會中更會招致這樣的批評:“某某人不行”、“某人下台了,聽說很慘”……這些批評對你都是不利的。中國人一向扶旺不扶衰,當你從“第一”的位子上摔下來時,落井下石的有,打落水狗的也有,於是本來還可當第二的,卻連當老三老四都有問題了。經營企業也是如此,“龍頭第一”的位子一旦不保,就會給人“某某公司倒了”的印象,於是兵敗如山倒。要想力挽狂瀾,恐怕沒那麼容易!
因此,現實生活中並非要去爭個第一,耐心做一個會等待的高手,的確也有好處。例如:可以靜觀“第一”者如何構築、鞏固、維持其地位,他的成功與失敗,都可作為你的經驗和警戒;可趁此機會培養自己的實力,以迎接當“第一”的機會。由於你誌不在“第一”,所以做事就不會過於急切,也不會勉強自己去做力所不及的事情,這樣反而能保全自己,降低失敗的幾率。
讓我們更現實一點,40歲的男人在工作中,在與同事相處時,應該怎樣把握不前不後的分寸呢?
首先,必須掂一掂自己在工作中的位置和在單位中的角色。屬於自己工作職責範圍內的事情,則責無旁貸,必須盡心盡力去完成。自己工作之外的事情,則以“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為原則,不該涉及的盡量不去涉及,尤其不要以“內行人”、“明白人”或者其他居高臨下的姿態去對同事、領導指手畫腳。即使人家請你去幫忙,也應以謙遜的態度誠懇待人。
其次,在名譽、利益麵前,盡量不要表現得過於熱衷,以避免成為眾人妒忌、排擠的對象。即使有所追求,也應該在表麵上含而不露,應該通過為人與處世的技巧去贏得大家和領導的認同。要知道,很多事情的成功,正如戰場上作戰一樣,迂回包抄要比正麵直接進攻有效得多。
不前不後是一種處世哲學,更是一種處世技巧,它的根本點就在於明哲保身。這種策略可以保證你在一個群體之中四平八穩步步為營地向前推進。
不前不後是欲望控製的結果,是理智的化身。它要求你在工作辦事過程中沉著、穩定,不以情緒支配言行,不受心理欲望蠱惑。“淡泊明誌,寧靜致遠”,正是這種不前不後處世態度的體現。
任何事情都是一分為二,不前不後隻是說在同事之中,在利益與榮譽麵前,不過分張揚自己,不踩著別人的肩膀向上攀登。不前不後隻是一種過程,但從結果——自己的前途與事業而言,則必須是在他人的前頭,必須從同事之中脫穎而出。到那時,其情勢將不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而是“眾星捧月”、“眾望所歸”。這正是恰當地把握不前不後分寸為自己的事業贏得人緣與機緣。
我們在觀看一場馬拉鬆比賽時,通常會看到在前半程跑在最前麵的人反而不容易奪到金牌,而跑在第二位置或稍後一點的隊員卻在更多的時候奪取了桂冠,而位置太靠後的落伍者也同樣與冠軍無緣。這同人與人之間的社會性競爭和相處何其相似,人生的奮進過程其實就是一次馬拉鬆比賽,隻有恰到好處地保持不前不後的位置,把握不前不後的分寸,才有可能更多地獲得成功。
退步意味著進步
40歲以後,我們就應該知道做人不要事事處處爭強好勝,不要遇事就和人硬頂,應該明白“退一步海闊天空”的道理,主動退讓並非示弱的表現,而是一種圓融的處世技巧。
一次,蘇格拉底在大街上與人辯論,結果被對方踢了幾腳,可蘇格拉底卻顯出若無其事的樣子。有人對此迷惑不解,蘇格拉底解釋說:“我沒有必要去踢一頭驢子。”蘇格拉底將對方比喻成一頭驢子,也就是說,智者是不應該跟一頭驢子計較的。驢子是動物,它們沒有意識、思想,控製不了自己的言行,所以會做出一些粗魯的事情來。但是人類是有智慧的,如果與動物較勁,那與動物又有何區別呢?蘇格拉底運用這樣的思維,避免了一場“戰鬥”。
試想,如果換作別人,可能會衝上去與那個人扭成一團,你打我一拳,我踢你一腳,後果可想而知了。
有時候,退一步是為了進三分。因為隻有先後退才能跳得更高,隻有收拳才能出拳有力,隻有退一步才能進兩步。
以退讓開始,以勝利告終,是人情關係學中不可多得的一條錦囊妙計。你先表現得以他人利益為重,實際上是在為自己的利益開辟道路。在做有風險的事情時,冷靜沉著地讓一步,尤能取得絕佳效果。
比如,在企業經營過程中,如果麵對強大的競爭對手,或者市場形勢不好,在某些領域自己的商品前景無望時,應抽身而退,轉移投資方向。
20世紀60年代初,日本日立公司為了擴大企業規模,發展生產,投入了大量資金,購買新建廠房建築材料,新添置一些設備。這時,正趕上了整個日本經濟蕭條時期,現有產品滯銷,賣不出去。麵對這一嚴峻情況,日立公司有兩條路可以選擇:一條路是繼續投資,另一條路是停止投資施工。日立公司經過了大家認真討論、分析、研究,最後,果斷決定走後一條路,停止投資,實行戰略目標轉移,把資金投放到其他方麵,積蓄財力,待機發展。經過實踐證明,日立公司的決策是正確的。從1962年開始,日本三大電器公司中的東芝和三菱的營業額都有明顯下降,但是日立則一直到1964年仍在繼續上升。進入20世紀60年代後半期,一個新的經濟繁榮時期來到了,蓄勢已久的日立公司不失時機地積極投資,1967年投入了102億日元,1968年上半年銷售收入就突破了千億日元大關,達1220億日元。5年內銷售額提高了1.7倍,利潤提高了1.8倍。
日立公司就是及時運用了“退出”的策略,抓住了時機,保存了實力,獲得了成功。
因此,作為企業決策者,當企業在危難關頭,要有膽有識,看準新的門路,當機立斷,實行戰略轉移,及時轉產,調整投資方向,企業就能渡過難關,轉危為安。
這裏的“退”,並非是消極地退出市場,“退”與“不退”有時的確需要經營者有過人的膽略,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經營者應冷靜、客觀、全麵地分析市場形勢,預測市場前景,正確掌握“退”的藝術。
做人必須要靈活,該進就進,該撤就撤,不能盲目行動,以致失敗。更不可為一時賭氣、爭麵子,導致全盤皆輸,從而喪失了從頭再來的機會。
以退為進的心理誘導法,用在商場上是非常有效的。心理學家為推銷員提出一種推銷方法,這種方法要求推銷員把自己想象成買主,即從買主的立場出發考慮問題。當買主對於推銷的產品提出批評意見時,要以退為進,裝出忘記自己推銷使命的樣子,同意對方的觀點,站在對方一邊說話。
比如,您推銷的是電風扇,顧客對這種產品挑剔很多,並聲稱不買電風扇也可以。這時候您就順著對方的意思說話:“這種產品確實不太好,花那麼多錢買到一件不如意的東西真不合算!”這種話一說出來,對方的感覺就好像正在使勁推一扇門,門突然不見了,自己有勁也使不上。這樣一來,他的反對意見反而顯得不重要了,即使還有什麼不滿意的話也覺得沒有必要說出口了。
接下去,推銷員可以乘勢轉變,以富有同情心的語調真誠地為對方設想。“一般電風扇都有毛病”,“今年夏天雖然不太熱,但電風扇還是用得著”,“如果不在乎價錢的話,可以買好一點的”,在這樣的交談中,對方無形中就把您當作幫助拿主意的人來看待,對推銷員本能的戒心消失了,在這種情況下,買主很容易在推銷員的暗示之下,做出購買電風扇的決定。
按照常理,推銷員要推銷自己的貨物,必定要極力吹噓,吹得過分一些,就難免有水分,長此以往,人們對推銷貨物者普遍形成了一種偏見,認為他們說的話沒有真的。廣泛宣傳的產品收效甚微,其道理也就在這裏。而當推銷員以知心朋友的身份出現時,顧客就會被你的真誠所感動,從而被說服。
又比如,你有求於人,那人也對你的意圖心知肚明。即使如此,兩人見麵時,你也萬萬不可直截了當地把你的要求提出來,而要站在對方的立場上,多說一些困難,“這個忙不太好幫”,“如果困難太大,也就算了”。這樣一來,對方就會不太注意你求助的迫切心情,沒有機會產生被求者常見的桀驁心理,反而會覺得這件事如果不幫忙,顯得自己太無能或害怕困難了。
美國著名的成人教育家戴爾·卡特遜在紐約舉辦訓練班時,租用的是一家大飯店的大禮堂。訓練班辦至中途,他忽然接到通知,要他付比原來多3倍的租金。後來打聽到,原來是飯店經理為了賺更多的錢,打算把場地出租給另外的人舉辦舞會或晚會。
卡特遜找到了飯店經理,對他說:“假如我處在您的地位,或許也會寫出同樣的通知。您是這家飯店的經理,您的責任是讓飯店盡可能地多盈利。您不這樣做的話,您的經理職位就難保住。大禮堂不出租給講課的,而出租給舉辦舞會的、晚會的,那你可以獲大利了。因為舉行這一類活動的時間不長,他們能一次付出很高的租金,比我這租金當然多得多。租給我,顯然,您吃虧了。”
卡特遜鬆弛了對方的戒備情緒,緩和了氣氛之後,繼續說:“但是,您要增加我的租金,結果將會是降低收入。因為,實際上等於您把我趕跑了。由於我付不起您所要的租金,我勢必要再找別的地方舉辦訓練班。要知道,這個訓練班吸引了成千的有文化的、受過教育的中上層管理人員,這些人到您的飯店來聽課,實際上起了免費為飯店作活廣告的作用。可以這麼說,您即使花5000元錢在報紙上登廣告,也不能邀請這麼多人親自到您的飯店來參觀,可我的訓練班給邀請來了,這難道不合算嗎?”在卡特遜的說服下,飯店經理終於放棄了增加租金的要求,讓訓練班繼續辦了下去。
《菜根譚》中說:“徑路窄處,留一步與人行;滋味濃時,減三分讓人嚐。此涉世一極安樂法。”因此,我們遇事要做退一步想,以退為進是更圓通、更柔韌的處世智慧。
在上司麵前要放低姿態
40歲的男人在工作中也大多擔任著領導的角色,不過無論你官大官小,在你的上層總還有領導。因而為了事業的順達,你就必須學會如何與上司融洽相處,其中很重要的一點就是上司麵前要學會退卻。
被別人比下去是很令人惱恨的事情,所以你的上司被你超過,對你來說不僅是件蠢事,甚至會產生致命的後果。
一般來說,握有一定權力的上司都有著非常強的尊嚴和成就感,行使權力,發布命令,使事情向著自己所預想的目標發展,會給他帶來這種感覺。因此,對於上司來說,侵犯其尊嚴等於是對他的汙辱和蔑視,是絕對不能被容忍的。
很多人在講自己的成績時,往往會先說一段套話:成績的取得,是上司和同誌們幫助的結果。這種套話雖然乏味得很,卻有很大的妙用,顯得你謙虛謹慎,從而減少他人的嫉恨。
好的東西,每一個人都喜歡;越是好吃的東西,越是舍不得給別人,這是人之常情。要是你有遠大的抱負,不要斤斤計較成績的取得究竟你占有多少份,而應大大方方地把功勞讓給你身邊的人,特別是讓給你的上司。這樣,做了一件事,你感到喜悅,上司臉上也光彩,以後,上司少不了再給你更多建功立業的機會。否則,如果隻會打眼前的算盤,急功近利,則會得罪身邊的人,將來一定會吃虧。對上司讓功一事絕不可到處宣傳,如果你不能做到這一點倒不如不讓功的好。對於讓功的事,讓功者本人是不適合宣傳的,自我宣傳總有些邀功請賞,不尊重上司的味道,千萬使不得,宣傳你讓功的事,隻能由被讓者來宣傳。雖然這樣做有點埋沒了你的才華,但你的同事和上司總有機會設法還給你這筆人情債,給你一份獎勵。因此,做善就要做到底,不要讓人覺得你讓功是虛偽的。
把功勞讓給上司,用一句通俗的話來解釋,就是得罪人的事情我攬下,出頭露臉的好事歸上司。這樣做,肯定是好處多多,受益無窮。
因此,作為下屬,絕對不能跟上司搶功。如果你與上司的交往中總是咄咄逼人,不知道給上司留麵子,就會引起上司的反感。更有甚者,把本該屬於上司的光輝硬往自己臉上貼,完全忘了自己的身份,老做一些“越位”的事,搶上司的功勞,恐怕離被上司“炒魷魚”的日子也就不遠了。
常言道:“退一步海闊天空,進一步逼虎傷人”,這話講得還是十分有道理的。因此,在與上司打交道的過程中,如果能夠采取以退為進的策略,給上司留足麵子,則很可能會收到更佳的效果。那麼,如何才能巧妙地給上司留麵子,把功勞讓給上司呢?
龔遂是漢宣帝時代一名能幹的官吏。當時渤海一帶災害連年,百姓不堪忍受饑餓,紛紛聚眾造反,當地官員鎮壓無效,束手無策,宣帝派年已七十餘歲的龔遂去任渤海太守。
龔遂單車簡從到任,安撫百姓,與民休息,鼓勵農民墾田種桑,規定農家每口人種一株榆樹、一百棵茭白、五十棵蔥、一畦韭菜,養兩口母豬、五隻雞。對於那些心存戒備,依然帶劍的人,他勸喻道:“幹嗎不把劍賣了去買頭牛?”經過幾年治理,渤海一帶社會安定,百姓安居樂業,溫飽有餘,龔遂名聲大振。
於是,漢宣帝召他還朝,他有一個屬吏王先生,請求隨他一同去長安,說:“我對你會有好處的!”其他屬吏卻不同意,說:“這個人,一天到晚喝得醉醺醺的,又好說大話,還是別帶他去為好!”龔遂說:“他想去就讓他去吧!”
到了長安後,這位王先生終日還是沉溺在醉鄉之中,也不見龔遂。可有一天,當他聽說皇帝要召見龔遂時,便對看門人說:“去將我的主人叫到我的住處來,我有話要對他說!”
一副醉漢狂徒的嘴臉,龔遂也不計較,還真來了。王先生問:“天子如果問大人如何治理渤海,大人當如何回答?”
龔遂說:“我就說任用賢才,使人各盡其能,嚴格執法,賞罰分明。”
王先生連連擺頭道:“不好!不好!這麼說豈不是自誇其功嗎?請大人這麼回答:‘這不是小臣的功勞,而是天子的神靈威武所感化!’”
龔遂接受了他的建議,按他的話回答了漢宣帝,宣帝果然十分高興,便將龔遂留在身邊,任以顯要而又輕閑的官職。
喜好虛榮,愛聽奉承,這是人類天性的弱點,作為別人的上司和領導,更是如此,所以,我們在處理上下級關係時,也要注意以下幾點。
在日常工作中,應該時時處處表現出對上司應有的尊重。當他向你交待任務或發出指示時,你要仔細聆聽,不要顯得無精打采,漫不經心。一副無所謂的態度,必然會大大傷害上司的尊嚴和麵子,他會覺得你缺乏對他應有的尊重。
無論上司是對是錯,你都要先聽他說,然後再婉轉地表達自己的見解。
千方百計把上司交辦的事辦圓滿,特別是私事更要辦好。細心的人可能都會發現這樣一個事實:在單位裏,同樣都是服從上司、尊重上司,但每個人在上司心目中的位置卻大不相同,這是為什麼?這就是能否掌握做下屬的藝術。有的人肯動腦子,會表現,主動出擊,經常能讓上司滿意地感受到自己的命令已被圓滿地執行,並且收獲很大。相反,有的人卻僅僅把上司的安排當成應付公事,被動應付,不重視信息反饋,甚至“斬而不奏”,結果往往事倍功半。
將自己的功勞歸成上司的,把本該屬於自己的鏡頭悄悄地讓給上司。擅長處理上下級關係的人,都會對自己的功勞淡化,不顯山不露水,必要的時候將一切功勞、成績、好名聲都歸之於上司,而將過錯罵名留給自己,用當今一句流行的話就是:“幹得好是由於上級領導的英明、偉大,幹得不好是由於我們沒有很好地理解上級的意圖,執行上級領導決策時出了偏差,水平不高。”試問對於這樣的下屬,哪一個上司能不喜歡、寵信呢?
如果你在與上司打交道的過程中,總是這樣笑臉相迎,處處“退卻”的話,那麼上司心裏就會對你有好感。因而,一旦有晉升機會時,自然就會優先想到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