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歲的男人開始和自己的缺陷和命運講和,顯然已經明白要渡過生命這條河流,最可靠的方式就是順流而下,千萬不能往河中間扔大石頭,讓它堵住;也別挖個深坑,弄點漩渦什麼的跟自個兒過不去。你隻能依著它,該拐彎的時候跟著拐,拐到哪兒是哪兒。這都體現出40歲的男人已經開始擁有了20歲、30歲時所沒有的堅忍和耐性。
微小的勇氣可以讓你取得重大突破
一些40歲的男人安於眼前的悠閑、舒適,並且認為步入中年的自己很難再有更大成就,於是他們不願進取,不敢改變,而他們不知道的是,有時隻要微小的勇氣就可能完成無限的成就。
美國心理學家斯科特·派克說:不恐懼不等於有勇氣;勇氣使你盡管害怕,盡管痛苦,但還是繼續向前走。在這個世界上,隻要你真實地付出,就會發現許多門都是虛掩的!微小的勇氣,能夠完成無限的成就。
有一個國王,他想委任一名官員擔任一項重要的職務,就招集了許多威武有力和聰明過人的官員,想試試他們之中誰能勝任。
“聰明的人們,”國王說,“我有個問題,我想看看你們誰能在這種情況下解決它。不過我有個規定,假如你認為自己有能力做好它,那麼就來試試,成功之後,我將重重有賞。但是,如果你不能確信自己可以完成就不要去試,因為不成功那是會殺頭的。”國王領著這些人來到一座大門——一座誰也沒見過的最大的門前。國王說:“你們看到的這座門是我國最大最重的門。你們之中有誰能把它打開?”許多大臣見了這門都搖了搖頭,其他一些比較聰明一點的,也隻是走近看了看,沒敢去開這門。這時,一位大臣走到大門處,仔細檢查了大門,用各種方法試著去打開它。最後,他抓住一條沉重的鏈子一拉,門竟然開了。其實大門並沒有完全關死,而是留了一條窄縫,任何人隻要仔細觀察,再加上有膽量去開一下,都會把門打開的。國王說:“你將在朝廷中擔任重要的職務,並賞黃金萬兩,因為你不光限於你所見到的或所聽到的,你還有勇氣靠自己的力量冒險去試一試。”就這樣,這位大臣身任重職後確實作出了很大貢獻。
史東是“美國聯合保險公司”的主要股東和董事長,同時,也是另外兩家公司的大股東和總裁。
然而,他白手起家,創出如此巨大的事業卻是經曆了無數次磨難的結果,或者我們可以這樣說,史東的發跡史也是他勇氣作用的結果。
在史東還是個孩子時,就為了生計到處販賣報紙。有家餐館把他趕出來好多次,他卻一再地溜進去,並且手裏拿著更多的報紙。那裏的客人為其勇氣所動,紛紛勸說餐館老板不要再把他踢出去,並且都買他的報紙。
史東一而再、再而三地被踢出餐館,屁股雖然被踢痛了,但他的口袋裏卻裝滿了錢。
史東常常陷入沉思,“哪一點我做對了呢?”“哪一點我又做錯了呢?”“下一次,我該這樣做,或許不會挨踢。”這樣,他用自己的親身經曆總結出了引導自己達到成功的座右銘:
“如果你做了,沒有損失,而可能有大收獲,那就放手去做。”
在史東16歲時的那個夏天,在母親的指導下,他走進了一座辦公大樓,開始了推銷保險的生涯。當他因膽怯而發抖時,他就用賣報紙時被踢後總結出來的座右銘來鼓舞自己。
就這樣,他抱著“若被踢出來,就試著再進去”的念頭推開了第一間辦公室的門。
他沒有被踢出來,那天隻有兩個人買了他的保險。從數量而言,他是個失敗者。然而,這是個零的突破,他從此有了自信,不再害怕被拒絕,也不再因別人的拒絕而感到難堪。
第二天,史東賣出了4份保險。第三天,這一數字增加到了6份……
20歲時,史東設立了隻有他一個人的保險經紀社。開業第一天,銷出了54份保險單。有一天,他創造一個更令人瞠目的紀錄——122份。以每天8小時計算,每4分鍾就成交了一份。
在不到30歲時,他已建立了巨大的史東經紀社,成為令人歎服的“推銷大王”。
推銷員,可能是世界上最需要臉皮的職業之一。可以說,不經過千百次的被拒絕的折磨,就不能成為一個優秀的推銷員。史東有句名言,叫“決定在於推銷員的態度,而不是顧客……”
1968年,在墨西哥奧運會百米賽道上,美國選手吉·海因斯撞線後,轉過身子看運動場上的記分牌,當指示燈打出9.95的字樣後,海因斯攤開雙手自言自語地說了一句話。這一情景後來通過電視網絡,被全世界至少有幾億人看到,但由於當時他身邊沒有話筒,海因斯到底說了什麼,誰都不知道。直到1984年洛杉磯奧運會前夕,一名叫戴維·帕爾的記者在辦公室回放奧運會資料時出於好奇心,找到海因斯詢問此事時,這句話才被破譯了出來。原來,自歐文創造了10.3秒的成績後,醫學界斷言,人類肌肉纖維承載的運動極限不會超過10秒。所以當海因斯看到自己9.95秒的成績之後,自己都有些驚呆了,原來10秒這個門不是緊鎖的,它虛掩著,就像終點那根橫著的繩子。於是興奮的海因斯情不自禁地說:“上帝啊!那扇門原來是虛掩著的。”
鼓起勇氣去尋求突破吧,這世界上並沒有什麼不可能的事,40歲的你正當壯年,隻要你奮起進取,就一定可以獲得非同一般的成就。
永遠不要停下前進的腳步
40歲的男人大多小有成就,一般者如科長、主管,成功者如經理、總裁。但無論你身處何種位置都不要因此自滿,甚至故步自封。隻有不斷地超越,才能獲取最後的成功。
1887年12月24日晚,希爾頓生於美國新墨西哥州的聖安東尼奧市的一個小商販之家。中學畢業後,他考上了新墨西哥州礦冶大學,不過他對礦冶並不感興趣,而是希望成為一位銀行家。
1917年,希爾頓懷著做一位銀行家的夢想籌集了5000美元開辦了一家小銀行。然而當時的美國銀行業中早已湧現出了摩根銀行、花旗銀行、波士頓銀行等壟斷性大銀行,以區區5000美元想在銀行界求發展,簡直是有點“癡人說夢”了。無情的事實給了希爾頓以沉重的打擊,銀行家的美夢破滅了。而立之年仍無所成就,甚至還沒有確定自己事業的方向,一想起這些,他就煩躁不安。但是希爾頓不相信自己這一輩子會默默無聞,他時時刻刻地渴望著成功。
就在這個時候,他偶爾得知得克薩斯州發現了石油,有人在那裏靠挖石油而一夜之間就成了百萬富翁。於是,希爾頓大膽決定去那裏碰碰運氣。
到了得克薩斯之後,希爾頓發現石油行業需要大量資金的投入,這是自己遠遠不能承受的。因而他更加失望,決定過幾天就回家另謀他途。這天晚上,閑逛了一天的希爾頓又困又乏地來到一家叫瑪布雷的旅館裏,想找個房間睡一覺,不料旅館卻已客滿。
希爾頓找個夥計一打聽,更是嚇了一跳。原來由於來這裏找石油的人異常的多,旅館的每個房間不單住滿了人,而且店裏還規定一個房間一天一夜分三次出租,每個人隻準住8個小時,也就是說,住一天一夜的話就要比其他地方的旅館多付2倍的錢。這種情況啟發了希爾頓,使他覺得開家旅館是有利可圖的好買賣。因而,他千方百計地設法買下了瑪布雷旅館。從此,希爾頓擁有了自己的第一個旅館,為他未來的旅館王國鋪下了第一塊基石。
但希爾頓並沒有為成功滿足。不久之後,40歲的希爾頓製訂了一個雄心勃勃的計劃,打算建一個以自己名字命名的旅館王國。
1925年,第一家“希爾頓酒店”在達拉斯完工。1929年正當希爾頓的事業蒸蒸日上時,遇到了資本主義經濟大危機,他憑著頑強的毅力和能力挺了過來,並使企業繼續發展。接著,希爾頓酒店繼續一家接一家開業,有些是自己興建的,亦有一些是買下來改名繼續經營的。這樣,希爾頓酒店陸續分布於美國各州的土地上。
此後,在成功欲望的支配下,希爾頓又把投資重點轉向了國外,先後買下了英國、日本等地的著名酒店。時至今日,希爾頓的資產已從剛開始的5000美元發展到數百億美元,他的酒店也已遍布世界五大洲的各大城市。希爾頓也早已成為全球最知名的酒店大王。
希爾頓的成功絕非偶然,正是他對成功的渴望伴隨他一步步走過來的。
很多40歲的男人都沒有意識到,隻有砸爛較差的,我們才能創造更好的,滿足於眼前的成績就會失去前進的動力。
那麼我們該怎麼做呢?
1.決不安於現狀
平凡的人之所以一事無成,就是因為他太容易滿足而不求進取,一旦得到舒適安逸的位置,便混吃等死。這樣,他一生隻會盲目地工作,爭取勉強溫飽的薪金,以靜待死神的光臨來結束自己的命運。他怕因為不滿足而感到痛苦,所以竭力抑製自己的欲望,推卸自己的責任。
至於會追求幸福的人,那就絕不相同了,他會盡力尋求不滿足的一方,以發現自己的缺點,並作為改進的方針,不文過飾非,自炫己長,所以客觀的態度是嚴格批評自己,不稍放縱,也不躲閃。
不滿現實,是進步的先決條件,唯有不自我滿足的人才能不故步自封,才能在人生的旅途中找到幸福的路。
有些人心裏常這樣想:“我現在的生活充滿喜悅和滿足,往後要怎麼做才能維持目前的這種狀態呢?”
這些人對現狀心滿意足,一心一意想要繼續維持下去。“想要維持現狀”這種觀念是采取“守”的態度,終究會演變成消極的態度,而失去以前所擁有的積極及前進的動力,成長便會停頓。
不要滿足於現在的自己,應該要求更好,時時努力超越自己才能創造一個更加美好的人生。
2.敢於自我挑戰
有句格言說得好:“失敗者任其失敗,成功者創造成功。”
格言強調,勝利者天生是傾向行動的人。他們將自己視為世界舞台的演員,而非被動地被他人行動牽製的受害者。
即使失敗了,勝利者也寧願選擇一種有聲有色的方式失敗。如果無法避免失敗,就轟轟烈烈地大幹一場,那是成功者的處事魅力。
敢於自我挑戰者,即使失敗,也是人群中的勝者。因為,他激勵自己向著更高的人生境界攀登。
3.永遠不言放棄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功成身退、生活立刻由絢爛歸於平靜的丘吉爾退出政壇之後,有一回應邀在劍橋大學畢業典禮上致辭,那天他坐在首席上,打扮一如平常,頭戴一頂高帽,手持雪茄,一副怡然自樂的樣子。
經過隆重但稍嫌冗長的介紹詞之後,丘吉爾走上講台,兩手抓住講台,注視觀眾,大約沉默了兩分鍾後,他用那種他獨特的風範開口說:“永遠,永遠,永遠不要放棄!”接著又是長長的沉默,然後他又一次強調:“永遠,永遠,不要放棄!”最後在他再度注視觀眾片刻後驀然回座。
無疑地,這是曆史上最短的一次演講,也是丘吉爾最膾炙人口的一次演講。
但這些都不是重點,真正的重點是你願意聽取丘吉爾的忠告嗎?
時常聽見有些人哀歎自己時運不濟,無論任何事都不能如願。
事實上,真正失敗的原因是他做任何一件事,隻要一遇挫折就半途而廢。可是繼續接收他那份工作的人,卻因自己不斷地努力,反而獲得圓滿的成功。
由這裏我們可以明白地看到,並不是這個人運氣差,隻是因為他欠缺耐心。
隻有不斷超越,人生境界才能得到升華,因此請不要停下進取的腳步,你要隨時提醒自己,大膽突破,才可以得到更好的。
讓生活簡單些
40歲的男人常常抱怨自己活得太累,上有老,下有小,還有堆積如山的工作要去應付。但事實上,很多時候,他們的“累”是自找的,如果不是自己把生活搞得那麼複雜,勞累感就一定會少很多。
體力性疲勞,多見於體力勞動者,乃是繁重的體力勞動或過強的體育運動所造成的。此時全身肌肉處於高度緊張狀態。產生大量代謝廢物(如乳酸、疲勞毒素等)堆積於體內,並隨血液循環到達全身,表現為手腳酸軟無力,胸悶氣短,體能明顯下降。
腦力性疲勞,主要見於腦力勞動者。由於長期進行複雜的腦力勞動,大量消耗能量,導致大腦血液和氧氣供應不足,削弱了腦細胞的正常功能,表現為頭昏腦漲,記憶力下降,注意力渙散,失眠多夢,精神緊張,疲倦忘事等。
心理性疲勞,是由生活高強度緊張與超強壓力造成的。由於超負荷的精神負擔使心理處於一種混亂與不安寧的狀態,表現為情緒沮喪、抑鬱或焦慮,精力下降,食欲不振,心跳加快等。
人們的體力勞動強度雖然在不斷地減輕,但現代社會日趨激烈的競爭卻在不斷增加人們的精神負荷。當各種各樣的情緒反應超過人的承受限度,或因長期反複地刺激形成持續的劣性應激狀態,即心理失去平衡的狀態時,必然會引起中樞神經係統的失控,波及內髒使其功能紊亂。從而導致體內的免疫球蛋白減少,免疫細胞和多種酶的生物活性也降低,生化代謝、內分泌功能也隨之發生紊亂等,這種疲勞比體力性或腦力性疲勞症狀更重,危害更大,會對許多身心疾病的發生和加劇起推波助瀾的作用。當然,將其消除也困難得多。
快速多變的現代都市生活節奏是一把雙刃劍,一方麵激發了人們的進取心,鍛造著人們的耐力和韌性;另一方麵也必然使人們付出高昂的心理代價,尤其是在各種刺激明顯增多和人際關係複雜多變等因素的影響下,人們的心理負荷日益加重,由此造成的心理問題也越來越多。所以,就像汪國真寫的那樣:“你要想活得隨意些,你就隻能活得平凡些;你要想活得長久些,你就隻能活得簡單些;你要想活得輝煌些,就隻能活得痛苦些。”
在很多時候,我們會忙到沒有時間享受生活,似乎一分一秒都在計算之中,也都排在計劃之中。我們經常由一個活動趕到下一個活動,對手邊正在做的事毫無興趣,反而對“該做什麼”充滿期待。此外,大多數人都會想要更大的房子、更好的車子、更多的衣服與更多的東西。無論我們已經擁有多少,總之永遠不夠。我們對物欲的需求已然是個無底洞。
大多數人都會陷入這種無止境的需求、渴望與物欲當中。似乎許多人都相信多就是好——更多的東西、更多的事情、更多的經驗,等等。擔心自己跟不上鄰居的生活水平,平日汲汲於單調乏味的工作,最後變得心情沮喪,而且持續著這樣的惡性循環,最後生活中隻有壓力、瘋狂的消費與被浪費的時間而已。但是,生命的真相真的僅止於此嗎?
有這樣一個故事:有一次妻子要在客廳裏掛一幅畫,就請丈夫來幫忙。畫已經在牆上擺好,正準備砸釘子,丈夫說:“這樣不好,最好釘兩個木塊,把畫掛在上麵。”妻子遵從意見,讓丈夫去找木塊。
木塊很快找來了,正要釘時,丈夫又說:“等一等,木塊有點大,最好能鋸掉點。”於是便四處去找鋸子。找來鋸子,還沒有鋸兩下,“不行,這鋸子太鈍了,”丈夫說,“得銼一銼。”
銼刀拿來了,丈夫又發現銼刀沒有把柄。為了給銼刀安把柄,丈夫又去灌木叢裏尋找小樹。要砍小樹時,丈夫又發現家裏那把生滿鐵鏽的斧頭實在是不能用。於是又找來磨刀石,可為了固定住磨刀石,必須得製作幾根固定磨刀石的木條。為此丈夫又到郊外去找一位木匠,說木匠家有一些現成的。然而,這一走,一上午妻子也沒見丈夫回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