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6章 中年男人要兼具韌性和耐性(3 / 3)

魯本斯成為著名畫家並變得富有以後,一位煉丹師想勸說他參與把普通的金屬煉成金子這種荒唐事,這位煉丹師說這是隻有他一個人才知道的秘密。但魯本斯回答他說:“你晚了20年,其實,我早就發現了這個秘密。”他指著自己的畫布和畫筆,又說:“我有一雙勤勞的手,我碰過的任何東西都會變成金子。”

特納經常引用老師對他的勸告,他的老師約舒亞·雷諾德常說:“那些想要超過別人的人,每時每刻都必須努力,不管願不願意。他們會發現自己沒有娛樂,隻有艱苦的工作。”確實是艱苦的工作,但是對特納而言是他自己喜歡的事情,並且為他帶來了豐厚的回報。朗費羅宣稱,如果把偉大的詩歌作品比喻成露出水麵的橋梁的話,那麼詩人靜靜地研究和學習則是水麵之下的橋基。雖然橋基沉沒在水麵以下看不見,但卻是不可或缺的。

研究一下一些偉大作品的“初稿”是件很有意思的事,從《獨立宣言》到朗費羅的《生命之歌》,沒有哪部作品在最終完稿前不是經過不斷修改和潤色的。據說,拜倫的《成吉思汗》寫了100多遍,因為拜倫一直都感到不滿意,一個沒有勤奮精神的人能做到這一點嗎?

安東尼·特羅洛普曾經說過,一個人要想等到自己的心情好轉或者詩性大發再著手工作完全是無稽之談。

“那麼多偶然成功的例子真是讓人覺得很不錯。”一位朋友對大律師羅弗斯·喬特說。“簡直是胡說!”這位偉大的律師說,“你還不如把希臘字母丟在地上,指望著撿起來就成了偉大的史詩《伊利亞特》呢!”

在丹尼爾·韋伯斯特70歲生日的時候,他談起了他成功的秘密:“努力工作使我取得了現在的成就。在我一生中,從來還沒有哪一天不在辛勤地工作。”

所以,辛勤工作被稱為“使成功降臨到個人身上的信使”。

如果你覺得自己是個天才,如果你覺得不必太過努力就可以得到一切,那可真是太不幸了。你應該盡快放棄這種錯覺,一定要意識到隻有勤勉的工作才會使你獲得自己希望得到的東西,在有助於成功的所有因素中,勤勉的工作總是最有效的。

即便你真的有過人的才幹,如果不采取任何有價值的實際行動,最終也會一事無成。比徹曾經說:“就我所知,在任何的知識領域,從來沒有哪一本書,或者哪一種文學作品,或者哪一種藝術流派,其創造者沒有經過長期艱苦的創作就獲得了流芳百世的名聲。天才需要勤奮,就像勤奮成就天才一樣。”

這個世界上留存下來的輝煌業績和傑出成就無一例外都得益於勤勉的工作,不管是文學作品還是藝術作品,不管是詩人還是藝術家。

在遙遠的非洲,一位智慧的老人留下了這樣的話:從早到晚,不管陰天還是晴天,也不管我們身體如何——可能會牙疼、頭疼或者心髒出現毛病——我們每天都必須到達指定的地方,並開始做安排給我們的工作。而隻有在堅持幹上8~10個小時後,休息才顯得格外甜美愜意。

所以,40歲還不是停下來享受的時候,你必須通過勤奮的工作讓自己更出色。

3.以成功者為師可增加40歲男人的智慧資本

中國古代哲學家老子曰:“善人者,不善人之師;不善人者,善人之資。”這就是在告誡我們,仔細觀察行善者的行為,不恥下問,向能者求教,學會用他們的思維和角度來分析問題,並對比自己作為局外人的想法,找出其中的差異,看看自己的不足,從而能學會自己不懂的東西。

對於“不善人者”的行為,要觀察和分析其“不善”的原因以及整個過程中的不足,以此作為自己的鏡子,避免自己遇到類似情況犯類似的錯誤。

個人體驗也是有限的,應通過向多數人的體驗學習,接受多數人的影響,獲得多方麵的培養。也就是說,通過與人交往,從多數人的體驗中學習。被稱為日本“銀座猶太人”的藤田岡,為了讓下級學會觀察和思索別人行為的成敗之處,規定每月由公司出錢,選一部最新而能夠訓練經商頭腦的電影,命令全體員工都必須去看,如果無特別的原因而缺席者,便從薪水中扣除一張電影票的錢,他本人也不例外。這種方法既使人學到了東西,作用也不小。

美國數百位創業家談了自己學習創業的親身經曆,以供他人借鑒:

到大公司學習。如有機會到其他公司服務,應悉心觀摩其老板的經營長處。

雇用精明能幹的員工。許多創業家認為,雇用精明能幹的員工,不但有助於業務的發展,而且自己也可以向他們學習。

時常與創業經驗豐富的人打交道,隻要他人具有你所缺乏的實際經驗,你不妨主動積極地邀約對方,多與這類人聊聊,學習他們的點子和心得體會。

利用視聽教材充實管理知識。如電視上播放有關企業管理的節目,應按時收看或設法錄製下來等有空時再觀看,必定會有所幫助。

與政府有關部門人員交朋友。他們可能是極佳的學習來源,多與他們聯係交往,可獲得一些新資料或新機會。

敢於采取大膽摸索的學習方法。摸索經驗或許並非是最有效的方式,但自己所領悟的經營要訣,通常是最珍貴、最實在的。

加入企業家協會。出席演講、研討會或聚會等活動,可使你通過非正式場合而獲益甚多。

聽取家人的意見。或許你的另一半很有創意,或許你的父母親在某一特定領域頗具經驗,總之,聽取家人的意見,可獲益匪淺。

多閱讀書籍、雜誌、報刊以及交易刊物等,這些均是較好的信息來源。

聘請精明的顧問。不僅可以解決問題,也可以作為學習的資源。尤其當公司業務開始增長時,管理顧問可教你授權的藝術及管理員工的訣竅,同時也可以輔導你開展公司的業務。

傾聽員工意見。你之所以雇用員工,是基於其長處和知識,所以,你應注意聆聽員工的心聲。

從潛移默化中學習。多與經驗豐富或才華橫溢的人相處,久而久之,你會發現大有收益。其訣竅是,時常外出走動,與顧客、員工、專家等多聊聊。

運用供應商的智慧。供應商通常不僅熟悉本行業務,而且能夠提供許多對你有益的特殊谘詢。

每周邀請專家前來演講,使員工獲取最新的商業知識。

注意傾聽顧客的抱怨。從顧客的抱怨中,足以發現你的缺失,以便及時改進。如果某些措施是正確的,則你應繼續保持並做得更好。

模仿他人。如果你知道某人在A城市創業成功,則設法在B城市用同樣的方法創業。最好直接拜訪該人,請他傾囊相授。

學習管理課程。目前,管理顧問公司時常開辦專題演講,而許多大學也開辦管理進修班,應利用晚間或周末的時間學習或進修。

協助員工成長。為了讓員工與你一樣維持同樣的專業水準,應資助員工,學習或進修管理課程或參加研討會。

持續找尋問題。隻要你提出問題,大多數人都會樂意解答你的疑問,你的疑問能吸引他人的注意力,進而獲得他們的重視。同樣地,如果別人問你問題,你要盡可能地答複。換言之,希望知道的多,你首先就要付出更多。

隻有短視的男人才會滿足於現在的成就,聰明的男人絕對不會因為年過40便放棄完善、提升自己的努力,他們知道隻有多給自己充電,才能獲得更大的成就。

勇於競爭方能笑到最後

不可否認,40歲的男人大多有一種求穩、畏懼競爭的心理。然而競爭在世界上是客觀存在的,根本無法逃避。中年男人必須適應競爭,勇於競爭,才能成為成功者。

不可否認的是,在任何一個領域內,人與人之間都存在競爭。有人給競爭下了一個定義,那就是兩個或兩個以上的個人、團體在一定範圍內為了奪取共同需要的對象而展開較量的過程。大千世界,因為存在競爭而充滿生機和活力;芸芸眾生,也由於競爭才能使得人才脫穎而出。時代的每一步發展,社會的每一次變革,無不充滿競爭。競爭的結果就是優勝劣汰,成功者前進,失敗者落伍。古往今來,概莫如此。

從心理學角度來講,人類有5種需要: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情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需要。其中,自我實現需要是人們最高層次的需要,人類往往為了得到一個與自己的能力及其他條件相適應的工作和生活環境而競爭,這些需要導致人們去參與競爭。同時,競爭成功也可滿足需要。而當人們的基本需要得到滿足時,則會自然而然地萌發新的需要,出現新的競爭。所以競爭和需要是作用和反作用的關係。社會的不斷發展,為人們的生活提供了越來越多的物質,而人們在不斷追求生活的更高目標時,則將競爭注入了激烈和殘酷的內容。

積極的競爭能給生活帶來生機,能使工作和學習產生動力,這都是不容置疑的。然而,在看到其積極的一麵時,你卻沒有理由忽視它所存在的另一方麵。由於不能正確認識競爭而造成的負麵影響,一位自尋短見的大學生在寫給父母的遺書中悲傷地感到,未來社會是一個競爭的社會,不善於競爭者則不能生存,像自己這樣的人怎能適應呢?每天處在使人十分厭倦的這種充滿競爭的學習環境之中,還不如及早地徹底解脫。某公司的一位幹部也因長期處在一種激烈的競爭氣氛中,感到十分沉重的壓力,終於不堪重負而做出了極端的行為。類似於這樣的事例並不少見。人們在歎息之餘,也不由自主地去認真思考其悲劇的原因所在。

因此,在激烈的競爭中如何給自己定位,怎樣才能保持一種正常的心態,這是必須首先弄明白的問題,然後才是如何去正確地對待競爭這一問題。二者的順序不能倒置。同任何道理一樣,不弄清楚事情的意義就匆匆忙忙去做,終究會將事情做壞。

由於企業機製的改革,大批的40歲的男人下崗,麵臨著再就業的挑戰;同樣也是由於機製的改革,不少人主動“跳槽”,去尋求更好的發展。兩者之間有相同之處,即都麵臨著重新擇業的問題,但又有著本質的不同:下崗之後的再就業是由於生存的需要而參與競爭,而“跳槽”者的願望則是為了改善工作環境,選擇一項更適合於自己的工作。客觀地認識自己,給自己在生活中定位,則可以使自己在競爭中製定出可行的方案,而不致脫離實際導致失敗。對於前者來說,這種競爭必須全力以赴,認真地評估當前的形勢和選擇方向的可能性;另一方麵,還要客觀地檢驗自己所具備的條件,包括本人的能力、家庭的態度以及思想上和物質上的準備,等等。隻有將目標條件達到統一時,然後再進行努力,這樣才有成功的把握。對於後者來說,盡管目標定位高,但若自己各方麵的條件不具備,則這種競爭就會顯得沒有必要。因此,即使不“跳槽”,也不會出現生存危機。相比之下,後者較之前者具有更大的安全性。不少人在“跳槽”前過多地考慮到實現目標後的美好前景,麵對實現目標的可能性考慮過少,從而導致適得其反的後果而追悔莫及。

人到中年,對自身以及外部環境的把握更理性,這就在如何給自己的定位方麵提供了可貴的經驗和把握。雖然說,40歲的男人在人生中負擔最重、責任最大,但當他們經過了相當長的一段工作曆程之後,基本上沒有生存上的危機,是處在一種進可攻、退可守的有利時機。在保證已有成果的前提下進取,並獲得更大的收益固然可喜,但要以這些成果作為籌碼去進行冒險,則應謹慎從事,要盡量減少或根本杜絕在自身進一步發展時出現的痛苦。

在解決了如何正確定位的問題後,再來看待競爭的態度才是可取的。既然是競爭,肯定會出現勝與負、成與敗的結果。對此,能否持有科學的認識是至關重要的。換言之,正確對待成敗是人們參與競爭後所得結果的關鍵。不可避免的客觀現實是,隻要存在著主觀要求與客觀可能的矛盾,就會出現競爭。就如下崗人數與就業機會之間的供求矛盾,導致出現“僧多粥少”的局麵,並因此而引發競爭。在這一過程中,許多人實現了自己的目標,但也有更多的人未能如願。我們還可以用體育競賽來加以說明,冠軍隻有一個。可以肯定,這是經過努力拚搏才取得的,但其他名次的獲得者也同樣付出了艱辛的努力。一場激烈的比賽結束後,人們自然對首先衝線的運動員報以熱烈的掌聲和真誠的祝賀。然而,沒有人會認為跑在最後一名的運動員不是在頑強拚搏。所以說,凡是參與競爭的人,尤其是失敗者,既要敬重競爭中的強者,也要正確對待自己的失利。處理不好這一點,就會因失敗造成極不平衡的心態,導致做出不理智的行為。

要想培養和完善自己的競爭意識,就要做到既有堅忍不拔的毅力和不甘落後的進取精神,還要有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這種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表現在歡迎別人超過自己並認可這一事實,同時還要有勇於趕超他人的雄心大誌。生活中,有些人對於自己的失敗尚能正確對待,但對於別人的成功則由羨慕進而嫉妒甚至仇視,這些都不能說是良好的心理承受能力。在競爭中要審時度勢,善於適時轉移競爭方向。一個人的需要、興趣和能力的表現是多方麵的,人與人又各有千秋。在某一競爭領域內的失敗,並不意味著在別的領域內不成功。況且,每個人幾乎都有未被自己意識到的潛能,要在競爭的實踐中不斷升華和提高,注意發揮自己的長處和優勢。有效地轉移目標,可以增加競爭成功的幾率,從而減輕或者消除競爭造成的負麵影響。

即使自己幾次努力均遭到了失敗,也不要認為這就是恥辱,覺得自己沒臉見人。既然明知努力者並不一定是優勝者,那麼,再持有悲觀的自暴自棄就不是明智之舉了。在這種情況下,要善於轉化這種危機感。當你創業失敗後,可以和自己的親人或朋友訴說自己的苦惱和氣憤,可以通過體育活動去宣泄心中的衝動,還可以到文化娛樂場所去調整一下自己不平靜的心態,而不能一頭頂在南牆上不轉身,自己和自己過不去、生悶氣,此種做法不可取。因為,一次兩次的失敗並不等於喪失了所有的機會。盡管你可能麵臨“山重水複疑無路”的尷尬,但誰能擔保不出現“柳暗花明又一村”的轉機呢?比如乘公交車上班的人經常會碰到這種情況:一輛車過來後,拚命往上擠也沒擠上去,正氣喘籲籲地自歎倒黴時,後麵又很快來了一輛空車。這回不但輕鬆上車,還有座位,你說走運不走運?當你幸運地坐在座位上時,別光顧了暗自慶幸,仔細想想,正是有了前麵那輛車擁擠的前因,才出現了後麵這輛車空蕩的後果。作為一個經多見廣的中年人,化解自己失敗情緒的方法是很多的。

我們都聽說過“酸葡萄”的故事:一隻狐狸看到藤架上的葡萄非常誘人,可是跳躍了幾次都夠不著。於是這隻聰明的狐狸說,這葡萄肯定是酸的,不吃無所謂。“酸葡萄心理”是化解憂愁的一劑良藥。此外,阿Q的“精神勝利法”對化解沮喪情緒也有奇效,小說中的阿Q若不用這個“精神勝利法”來自慰,恐怕他早已走上極端的道路了。在自我安慰中尋求自我解脫並自得其樂,這是男人們應該而且能夠做到的。

當然,參與競爭時也要有個度,如果競爭的壓力超過了你能承受的限度,弄得自己心神不定,疲憊不堪,那麼這種做法就是不可取的。